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05-10王菲
王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凝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更是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党的血脉中沉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的确立和坚定,既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正确指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包含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文化复兴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最深沉的根基和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第一个结合突出了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认识现实的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第二个结合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本土基础。本土文化传统在接受外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中始终发挥着桥梁中介和认知基础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进而生根开花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片深厚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相近相同的理念基因。比如,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目标、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唯物辩证法规律等,确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相通。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解释共产主义理想,充满激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将是赤旗的世界”;同时他又一直用“大同”来勾画未来社会理想,指出“现在世界进化的轨迹,就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就是人类共同精神联贯的脉络”。他把中华传统文化溶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号召全党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现状,同时重视研究历史。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承接这一珍贵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943年,中共中央更明确地表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路的最优秀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并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指导中国革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主义要求,并且贯彻到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实践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思想对于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积极投身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民大众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束缚,着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革命和建设的全局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比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承载的民族精神,成为亿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中华美德,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滋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思想根基和动力来源,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理念、当代价值,以原创性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全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推进实施传承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是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积淀,是民族融合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还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来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必然联系。他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决定中华传统文化立场、传承脉络、发展走向的最精致的部分。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而不中断,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基因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如果割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丧失了中华文化基因,那么,中华民族就丧失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可能实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思想层面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是思想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天人认知、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二是传统美德,这是思想理念在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也是价值导向,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三是人文精神,这是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对人本体的观照和关怀,重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表现在为人之道、处世方式、生活智慧等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揭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古代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作了深入分析,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这就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大逻辑,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六个方面、十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讲仁爱”是思想核心,“重民本”是价值目标,“守诚信”是道德准则,“崇正义”是价值尺度,“尚和合”是社会价值,“求大同”是政治理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也是我们今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经过战争达到融合,釜山会盟、合符,产生了共同的图腾——龙。从此,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民族,形成了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凝炼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要内涵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抵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我们的民族历尽磨难而不衰,屡遭挫折而奋起,从苦难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求变求通求新的文化精神。《诗经·大雅》的诗句:“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反映出周虽是旧的邦国,其使命在于革新的追求。儒家经典中对这一命题有引用和发挥。《易经》是一本讲事物运动变化哲理的经典,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交互作用,推动事物运动,新旧交替,生生不息。“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都是《易经》中的革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思想,多次引用发挥,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智慧和启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深层矛盾尖锐,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人类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并且列举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理念、思想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这是在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思想渊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
三、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科学态度,而且需要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双创”的方法,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当今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创造性转化主要是按照时代特征和要求,紧密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对那些有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充实富于时代特色的内涵,改造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包括让文物、典藏所承载的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活起来,让受众可以感知和认知。所谓创新性发展,主要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行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习惯;激活优秀中华文化生命力,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创造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新语境和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交流和互鉴中实现新发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统一过程。
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重要的是坚守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抵制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只有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只有站稳脚跟,才能明辨方向。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精神家园。实施“双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意愿和需要,吸引人民群众关注和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最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创新方式方法。当今世界信息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入新阶段。文献典籍数据库建设、文化数字库建设、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都有明显进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献纪录片和电视节目《记住乡愁》、《航拍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探索出传统文化新的展示形式,受到大众的欢迎。利用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播、转化、创新有广阔的空间。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和创新,能够促进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展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化的符号和精神走进大众,得到认知和教化,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