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位: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生态研究
2022-05-10黄斌
黄斌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了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生态情况,即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情况。信息人分为政府及农民两方,经研究,政府提供的信息与农民需要的信息产生了严重错位,信息发布及传播情况较差,政民几乎无互动,有一些办事服务,但尚有較大改进空间。政府与农民信息供需之间的极大错位,是在信息制度欠缺、技术规训和农民较低文化素养的信息环境中生成的。
关键词: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 信息生态 供需错位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政务微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已成常态。传统媒体时代,农村类媒体处于弱势,如今政务微信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类政务微信的情况值得研究。学界对政务微信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单就研究对象而言,学界对政务微信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是泛化地整体研究政务微信;二是分类研究政务微信,多是研究热门政务微信情况,包括公安类、旅游类、共青团类、某某发布等。可见,学界对农村类政务微信研究处于缺位状态,对其研究是对政务微信研究对象的补充。再引入所用理论——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具有信息流动、信息转化和信息共享等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3个生态因子构成。本文拟研究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信息人及信息环境情况,即信息生态情况。
一、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即微信公众号。经搜集,截至2022年3月全国已开通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23个。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根据此分区,各随机抽样出一个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作为样本,分别为“浙江农业农村”“山西农业农村发布”“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辽宁农业农村”。然后,抽取近期一个月的内容作为样本。
研究方法方面,对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所提供信息的研究,采用观察统计法和样本测试法,分信息发布、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三方面进行研究。对农民所需信息的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山西省Q村农民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Q村是典型的农耕式北方村庄,在种植粮食作物基础上,大面积种植山楂等经济作物,选择Q村为样本,能够较大程度代表中国广大农村。
二、政府所供信息与农民所需信息的供需错位
在农村类政务微信中,信息人明显分为负责平台运维的政府和接受平台信息的农民受众。有学者提出政务微信承担着信息发布、服务供给和政民互动等多种功能。因此,本文在信息及信息人层面,围绕信息发布、政民互动、办事服务三大方面对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进行研究。
(一)信息发布
1.主题类型
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信息主题集中于政策传达、新闻报道两大类型,四个农村类政务微信中,这两个主题相加占比都在80%左右。另外,其他主题还有服务、节气等。服务类主题指便民利民的实用信息,包括天灾中农业应对、防疫小知识等。
就平均浏览量而言,服务类主题平均浏览量最高,“浙江农业农村”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一个月内唯一过万浏览量的推文《寒潮来袭~种植业这样应对》和《雨雪降温来袭:请抓紧农业生产灾害防范》就属此列。但整体来看,平均浏览量偏低,除个别一两篇能有过万浏览量,大部分都是几百的浏览量,小部分过千。
对Q村农民的深度访谈发现,没有一个访谈对象关注了农村类政务微信。于是,笔者将“山西农业农村发布”等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抽样推荐给受访对象,让农民对其相应内容进行评价。Q村60岁的男性A,初中学历,他说:“这些信息我都会看,但很少在公众号看,更多在抖音看。服务类经常看,老百姓就是关注自己家一亩三分地的事。”这表明,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服务类主题平均浏览量最高,但整体浏览量不佳。
2.发布形式
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形式有纯文字、图文混合、纯视频三大类型。其中,图文混合类信息占比第一,是最常用的排版方式,符合公众号排版主流。纯视频类信息占比极低,是一种很不常用的排版方式。
就平均浏览量而言,图文混合类平均浏览量最高,视频类平均浏览量最低。Q村小学老师B,高中学历,他说:“比起纯文字、视频,更喜欢看图文混合;视频轻易不会看。”而村庄初中、小学学历的普通农民大多不看微信公众号,比如农民C:“公众号里图文混合的偶尔也会看,视频从来不看,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公众号里发的视频就不想看。看视频就还是愿意去抖音,就感觉公众号用来看图看文,抖音用来看视频。”可见,农民习惯的是在公众号看图文混合类信息,几乎不在公众号看视频类信息。
3.四量:浏览、点赞、在看、评论
就浏览量而言,“浙江农业农村”平均浏览量最高,也才2407.5,最低的“辽宁农业农村”甚至只有个位数。而点赞量、在看量方面,都是多为个位数。评论方面竟然没有显示一条评论。就“四量”来看,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传播效果整体比较糟糕。
至于Q村农民,主要关注了山西公安等政务微信。文化较高的B关注了山西公安、山西禁毒、山西税务、运城医保等,是受访对象中关注政务微信最多的:“山西公安是国家硬性要求。运城医保是交医保必须在这里。其他山西禁毒啊啥的就是出于个人兴趣,喜欢看里面的一些事件。”至于普通农民则主要关注山西公安、运城医保,动机与B一致。总之,作为主要受众群的农民对农村类政务微信没有怎么听说过,也难怪浏览量、点赞量等方面表现极差。
总体来看,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及传播情况较差。其名称各异,农民检索难度大;信息主题单一,尤其服务类信息较少;信息发布形式以图文混合为主,但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怎么看公众号,更喜欢去抖音看视频;浏览量等整体表现较差。
(二)政民互动
抽样的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都没有显示评论,自然也没有评论的反馈。Q村的B提到:“使用公众号时,我经常评论,也希望能被展示。”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农民压根不会评论,但也有一部分普通农民如C:“我挺喜欢评论,就说人家这个文章好。”在有一部分受众进行评论的情况下,样本竟然没有显示任何一条评论,笔者也做了测试,在“山西农业农村发布”等进行评论的确未被展示。
另外,向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提问相关政策,测试其后台回复形式,结果无一回复。对Q村农民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普通农民不知道可以通过后台询问问题,也有一部分普通农民知道后台可以询问,但从来没有在后台问过问题。“真有问题先向熟人打听,尽可能熟人帮忙解决。熟人解决不了的直接(线下)去政府试着解决。”
总体来看,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政民互动较为糟糕,甚至可以说“无互动”。农民对线上和线下政府的信任存在差异,比起政府线上渠道,农民更愿意相信线下的政府。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未能通过实际行动,比如放出评论、积极反馈,建立起农民对线上政府的信任。
(三)办事服务
“辽宁农业农村”没有提供办事服务。“浙江农业农村”开辟了农村疫情防控专栏。“山西农业农村发布”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则都提供了链接农业农村厅官网服务、“我向总理说句话”服务、微信矩阵服务(向农民提供了下属各市农业农村局的政务微信)。“我向总理说句话”服务农民普遍反映不会用到,普通农民D说:“总理离我们平民小老百姓太远了,反映上去就能看到吗,我们农民还是管好自己的事,不要想这些远的。”
另外,“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供了休闲农业云培训服务,为农民提供线上视频,使农民能够学习种植作物的先进经验及相关政策。Q村农民都表示很需要这种培训,普通农民E说:“老百姓嘛,都是种庄稼的,很需要这些培训,都希望自家地产量高些,质量好些,才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基本在抖音看。”B则表示会在公众号上看这些培训内容。
总体来看,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为农民提供了一些服务,其中农村疫情防控专栏和休闲农业云培训农民比较需要,但由于农民文化素养所限,较少通过公众号获取这些服务,因而服务未能有效地到达农民手中;也有一些服务,如提建议等,农民普遍表示不需要。
这进一步表明,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整体表现较差,信息发布及传播问题较大、政民互动比较糟糕、服务提供不精准,导致其提供的信息与农民所需信息之间产生了极大错位。
三、信息环境
(一)信息制度
政务微信政策是政府解决政务微信实践问题的重要手段。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主办单位一般是省农业农村厅,百度搜索发现,抽样的省农村农业厅中,只有山西有一份《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政务新媒体管理办法》,但没有有关政务微信运营的专门文件。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主管单位是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全国政务新媒体的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办公厅。辽宁和浙江分别有《辽宁省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层次,则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然而,这些政策文件为办法、意见类公文,在公文文种中政策位阶较低,从而导致效力也较低。国务院、辽宁、浙江的三份政策文件对政务微信的留言都做出了规定,比如国务院要求“认真做好留言审看发布、处理反馈工作”。规定很美好,但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在政民互动方面表现极差,明显达不到意见要求。
最后,意见所涉及内容中存在制度漏洞。比如,内容获取性方面,未曾关注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数字鸿沟,即如何确保非政务微信用户成功获取政务微信上的信息和服务。比如农民理应是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主要受众,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农民都没有关注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如何让他们享受到农业农村厅的服务,是一个问题。
(二)技术引导
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技术作为一种使人从物质奴役中摆脱出来的手段却成了统治人的新模式,技术操控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技术逻辑所引导与控制。
微信公众号推送作为一种技术,以推送图文混合类信息为主流形式,这也就规训着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以推送图文混合类信息为主。当前,微信日益普及,作为微信用户的农民习惯了公众号以推送图文混合类信息为主,也默认它就是推送图文混合类信息的技术产品,农民已经被公众号技术所引导。然而,农民多为初中学历的文化素质,使得大部分农民不太能适应图文混合类信息,对此类信息的接收有困难,使得绝大部分农民不关注公众号,自然也就关注不到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并且就算关注了公众号,也很少去看。
农民不喜欢看文字,喜欢看视频,那么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视频为什么农民不看,浏览量很低?这也是技术引导的结果。微信公众号以推送图文为主,农民习惯了它就是看图文的地方,在公众号推送纯视频农民就不太接受。短视频APP引导下的农民,默认看视频就应该在短视频APP。这样,在一种由技术所建构的社会体系中人们进行自由选择,选择在哪里看什么内容,然而这种自由的选择非常巧合地与生产系统擅长提供的东西一致,看视频去抖音,看图文去微信。而这,也给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运营带来困境,推送图文混合信息绝大部分农民看不太懂也不关注,推送视频这种农民喜欢的形式吧,技术规训下的农民又不习惯在公众号看视频推送。
(三)农民文化素养所限
农民文化素养偏低,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受文化素养所限,农民使用微信这种偏文字型的媒介时难以得心应手,导致微信的许多功能在农民手中大打折扣。
由于文化素养较低,农民在微信使用中遭遇困境。其一是表达方面,农民存在打字速度极慢、拼音出错导致字打错等问题。比如48岁的初中学历的农民F:“我打字太慢了,小时候上学都是土话,好多字拼音死活是错的。”44岁的初中学历的农民G表示:“我脑子里知道要说什么,一打字就不知道怎么说了。”其二是理解方面,农民对自己理解能力很不自信。60岁的初中毕业的A说:“有时候发的政策文件,一大堆字,一见这种我都慌,害怕理解错。”妇女G则表示:“(微信)里面那么多操作,我就害怕操作错了,一不小心钱跑了。”这样,农民欠缺对微信新功能的探索能力。
绝大部分农民受文化素养所限,表达及理解能力欠缺,很少使用政务微信。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主要受众是农民,在绝大部分农民学历层次较低的情况下,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运营陷入长期困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传统媒体时代,与农村相关媒体处于弱势,到了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类政务微信却依旧处于弱势。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了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生态情况。信息人分政府及农民两方,经研究,政府提供的信息与农民需要的信息产生了严重错位,信息发布及传播情况较差,政民几乎无互动,有一些办事服务但尚有较大改进空间。政府与农民信息供需之间的极大错位,是在信息制度欠缺、技术规训和农民较低文化素养的信息环境中生成的。
另外,本文对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环境做了尽可能的探讨,但是一些维度可能还存在引申空间。比如,农民会说政务微信的消息最可靠和权威,但是又表示不会线上询问政府问题,而是首先和熟人打听怎么解决,解决不了最后才想到政府,并且是找线下的政府,而不愿意在线上询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矛盾情况,为什么明明与政府相关的问题却最后才找政府解决,这其中体现的信息环境又是什么,都是可延伸思考的问題。
最后,本文对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的信息生态进行研究,目的并不是单纯提出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那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及其信息环境,而是希望通过对省级农村类政务微信优劣情况及所处信息环境的揭示,启迪政府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类政务微信的功用,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陕西省2021年软科学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策略》(项目编号:2021KRM182)
参考文献:
[1]霍明奎,蒋春芳.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政务微信平台用户互动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20(03):110-120.
[2]李宗富.信息生态视角下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A].吉林大学,2017.
[3]陈强,张韦.中国政务微信管理的制度化探索:内容与影响因素[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62-68.
[4]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赵庆波.技术统治:马尔库塞与福柯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18-23.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