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法

2022-05-10舒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法教学设计

舒晴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一般知识类课程有本质区别,具有学生主体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等特点。结合《心理健康》教材,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课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法、即兴演讲法、视听材料穿插法、课堂练习法。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灵活使用以上教学法,创造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和获得感,促成学生積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4-0015-03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我国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聚焦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关注轻度与中度心理问题的识别、疏导与转介。这种“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与知识类课程有本质区别,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一)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主体的心理体验和获得感。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既不是教师单向科普心理学知识,灌输一些心理学概念,也不是教师提出心理成长或心理问题解决的个人判断和最终结论,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并外化为行为的改变,内化为心理的成长。如果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会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教师独角戏,学生沦为配角,离开课堂之后则毫无成长,实现教学目标也无从谈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将学生“请”到课堂的舞台中央。

(二)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无论是活动设计,还是提问、引导,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以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心理变化为重点。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看似让学生做了主角,但是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活动重形式轻体验,或者提问引导过于封闭、单一,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毫无体验感,或体验感较差,或无法表达自己的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学生的体验性,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的“身”作为主体,更要把学生的“心”摆在主体地位,关注所有学生体验的感受和变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体验差异。

(三)情境性

最后,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要注重情境性,要倡导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真正参与活动中,置身于情境中,才能生发真实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理冲突,帮助学生澄清心理困扰,找到发展自我、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课堂目标。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的学生主体性、体验性、情境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除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之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课堂目标,对不同的教学法进行组合、串联,灵活使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叙事、即兴演讲、视听材料穿插和课堂练习等方法。下面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为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种教学法。

(一)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情境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认识。课堂讨论法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或采用两组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积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且观点受到同伴的尊重,这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课堂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氛围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获得一种心理体验,接受心理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材中所呈现的“上网”“追星”“早恋”等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绝对化、简单化的说教,可结合教材,通过课堂讨论法辩证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理性判断不同做法的利弊,然后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扮演或模仿生活中的某些角色,体会角色的行为和情感,表露自己或角色的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和体验、分析和讨论,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习适当的解决方法,积累面对生活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包括角色互换法、镜像法、独白法、哑剧法等。

1.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有两种含义:一是在剧中,A和B交换各自的角色,通过角色变换,A理解B,B理解A,同时也理解了两人的关系,理解了自己;二是扮演一个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完全不同的角色。比如,现实中总欺负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总被欺负的人,可以通过表演加深对他人的理解和自我了解,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

《心理健康》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用心听听唠叨”一课中,教师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将这一课上成一堂亲子沟通课。教材设计了“换把椅子坐坐”的情境活动。教学中教师针对两代人沟通不畅产生矛盾的现状,组织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学生扮演父母,演示平日里父母教育自己的样子;父母扮演子女,演示父母教育自己时的学生顶撞父母的情境。通过角色互换法,父母站在子女的角度体会子女的压抑心情,认识到自己可能方法不对、态度不好;同样,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长辈的拳拳之心,也学会了换位思考。

2.镜像法。看别人演自己。即让一人代表冲突中的主角,模仿他的行为,这样可使主角认识到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了解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足。

二年级下册“做客和待客”一课,做客时缺乏文明礼貌的学生A,看到学生B表演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通过看别人演自己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生活中的角色的言行,由此激发A改变的主动性,促使A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3.独白法。以独白的形式表述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扮演者常常在情绪冲突强烈、各种体验纷繁复杂时,通过角色扮演,大聲说出内心的体验,将扮演者隐藏于内心的思想,借助独白的手段表现出来,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感受到。

五年级上册“当我生气的时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气、愤怒时运用教材中的“空椅子法”:面对一把空椅子,想象令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就坐在这把空椅子上,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一股脑儿朝这把空椅子说出来。通过大声独白缓解负面情绪,并在倾诉过程中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错,或对方是否也有道理。

4.哑剧法。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不以语言文字而用手势或身体动作来表达感情和想法。哑剧法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非语言的心理状态和反应,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我的身体会说话”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做“猜猜看”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轮流表演哑剧和猜哑剧表演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明白适度、适宜的体态语言在人际交流沟通中的重要性。七年级下册“圈里圈外”一课中,通过扮演一个在朋友相处时受到排挤的孩子的表情,可以看出扮演者平时有无遭受来自同伴的消极压力或压制的情绪。

(三)故事法

故事具有语言生动形象,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真实可信的特点。一个好的故事再配上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在体验故事情境的同时,愉悦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故事法时,可以由教师讲述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讲故事。

《心理健康》教材中的故事很多,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由真实案例改编的故事。此外,教材还选了祖冲之测量车轮、蒲松龄落第不落志、李四光好奇好探索、李大钊专心致志、毛泽东手中无笔不读书等名人故事,以及扁鹊见秦武王、商鞅立木建信、毛遂自荐等典故故事。这些故事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征,对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即兴演讲法

演讲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当教材内容适于演讲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是名人的事例,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演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可以使演讲者自己受到教育,又使听讲的同学受到教育。

(五)视听材料穿插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时会比较严肃、枯燥、抽象,教师仅仅通过口头传授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可适当将音乐、录音等听觉材料和漫画、图片等视觉材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视听情境,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实效。如可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时,播放《命运》交响曲,引起学生震撼,完成一次情感体验。

(六)课堂练习法

教材每节课均设置“自我训练”“感受自我”等栏目,属于情境作业题,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报告情境中的自我感受,获得自我认知。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过去的体验作为情境基础。比如五年级下册“赞赏的力量”一课,“自我训练”环节设置的情境是“假如别人送我一颗糖豆(表扬了我),我有什么发现和感受?”具体情境部分则通过“以前,我会怎样”和“今天,我会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心理成长,再通过“如何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糖豆”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思考如何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在使用以上教学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重效果,轻形式、数量。教学法的选择要注重效果,而非数量或形式。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越热闹越好,或者活动越花哨越好,所以在短短一节课中容纳了多种活动类型,带着学生赶场一样“走流程”,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在活动时真的有体验、有收获。

其次,层次分明,时间合理。教师要注重活动设计的层次感,动静结合、主次分明,比如在团体活动之间穿插自我认知的训练,在小组讨论之后通过播放视听材料进行总结等。对不同活动要做好时间分配和预案,比如角色扮演法可能需要留出较大的时间余地,让学生充分发挥、尽情体验,教师的知识性传授或者引导和总结可以相应压缩,做到锦上添花。

最后,正视“突发事件”。教师不能忽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要关注整体和个体,关注普遍现象与特殊反应。对于意料之外的学生反馈,教师不能忽略,或者一带而过,而是要找到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要洞察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素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和洞察力、共情力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目标,灵活采用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教学法,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通过活动推动学生获得积极的力量,从而获得感悟,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赖运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76-77.

[2]李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德育,2021(21):37-38.

[3]边玉芳. 心理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