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资优生多元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5-10吴美春刘家铨
吴美春 刘家铨
摘要 高中阶段资优生培养对国家中长期有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有着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目前普通高中资优生培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基于全面育人理念的资优生多元培养的措施:建立多元发现与指导机制,构建丰富的多层级课程体系,统筹动态管理与评价方式,培育多元化的专业专一教师团队。初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资优生多元培养方式。
关键词 全面育人 资优生 多元培养
引用格式 吴美春,刘家铨.高中阶段资优生多元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3):34-3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1]。随着“三新”高考的全面深化,普通高校推行基于统一高考下的综合评价和强基计划等多元录取机制,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高中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正在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资优生培养关键期。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资优培养方式,成为高中教育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资优生”从广义上说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和学生群体,从狭义上说指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或学生群体[2]。2009年上海教育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对资优生作出了新的诠释,即在学业、艺术、运动等各方面显示出天分的孩子。也有学者指出资优生是指在智力、学术能力、创造力、领导力和艺术等一个或多个领域有卓越表现或发展潜力的学生[3]。我们认为:在学业、艺术、运动、活动等某方面显示出明显高于同龄平均水平的学生都可称为资优生。
普通高中坚持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养培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资优生的培养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对资优生潜能发现的多元机制。原有机制偏重于“智优生”,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成绩,对其他资质优异的学生发现与培养不足。同时对资优生的心智结构、志趣等个体因素整体考量不足,其内驱力、优势与潜能激发不够充分。
教学供给单一与学生多元资优发展需求失衡。原有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同质化,无法满足资优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学管理和评价较为固化、单一,缺乏对学生多元资优发展的动态评价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高阶思维需求。
一、资优生多元培养的实践举措
1.建立多元发现与指导机制
(1)多维度测评,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与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志趣引领为前提,个体需求为依据,依托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学生活动中心、生涯规划中心和心理室评测中心,分梯度分层次实施生涯发展测评。测评包括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心理健康、生涯发展等。从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空間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主义智能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估,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主要思维能力和思维倾向构成,认知自我优势潜能,形成自我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与内驱力[4]。
(2)多层次评估,确定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
基于多维测评数据依次推进,第一层平台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国家课程和普通校本课程教学和考查。第二层平台是通过强基课程教学和考查,主要是对具有特殊才能及学科成绩出色的学生。第三层平台是通过校内外特殊资优学习课程教学和考查,主要是对有卓越优势潜质和学科、艺体等特长表现的学生。在校内实施第一、第二层课程教学和考查,第三层引入高校部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联合教学和考查。根据“三平台”多层次考查表现,挖掘不同学生特质,激发优势潜能,评估高阶思维能力,确定资优生的多元发展方向。
依据学生的生涯规划,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评估,综合心智结构、志趣等个体因素的整体考量,建立多元资优发展动态数据档案,结合高考、强基、优势特长对学生优势与潜能进行多样考查,评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要素,为后续资优生培养提供切实高效的支撑。
2.构建丰富的多层级课程体系
在学业、艺术、运动、活动等某方面有特别的资质或者天赋的学生,需要给他们提供个性化教学和多领域学习的机会。增强资优生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提升课程与学生的互适性[5]。基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原有培养课程以知识序列为基准整合、补充和完善,构建基于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1)基础标准课程:实行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的扎实基础
第一,教学内容涵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讲授,渗透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采用行政班合班上课模式,统一教学内容、进度和考核,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向资优生提供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采用非行政班合班的课堂教学,让资优生在多样选择和参与的过程中,发现、确定自己的志趣,激发内驱力;第三,拓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堂,包括五大学科竞赛基础专题讲座、学术专题讲座、名人大讲堂、名校网络公开课等;第四,开发社会考察课程,如参观高校、著名企业、博物馆、博览会展、科技创新展等;第五,创新实践体验课程,如校园文化节活动、卡魅实验室创新大赛、校园美术摄影展等。
(2)强基拓展课程:满足多领域学习,发展自身的优势潜能
根据前期多维度测评和多层次考查的数据档案,按非行政班合班固定课堂,对照多元智能发展进行分类、分学科和分专题教学,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类课程设置包括高考学科培优课程、艺体基础能力培优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6]。
(3)特长发展课程:适应特长发展需要,提升自我能力发展
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给资优生提供个性化学习选择的机会,提升自我特长发展能力。这类课程包括有梯度、分层次的五大学科竞赛课程、艺体发展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建设与发展课程、语言逻辑与表达课程等。
(4)项目研究课程:促进高阶思维提升,对接未来学习能力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7]。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该课程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过各学科资优生导师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导师进行合作,面向资优生个体或者组建研究小组,提供挑战性学习机会,提供高层次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培养其自主研究能力。
这类课程主要以“学术创新课程”为依托,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的分阶段、分层次、多环节、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创新性实验课程[8]。设置的课程内容在高中学科知识基础上注重对接大学专业学习需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兼具实践性、理论性、合作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围绕选定的课题,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网络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在结题报告会中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全国各类各级活动或比赛,从中体验学术创新研究乐趣,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与创新研究能力,并且对理想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与终身发展的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统筹动态管理与评价方式
(1)实施“合班管理”方式
资优生管理推行行政班合班管理和非行政班合班管理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的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以及共同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下,实现资优生之间的优势潜能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分工协调、减轻负担,实现对资优生更有效的关注。
(2)实行“动态过程”课程机制
在可供选择的课程基础上,实行一定范围内的走班学习,实现分层分类教学,建立每個资优生发展个性化、多元化课表。结合学校分类选课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选取强基拓展课程、特长发展课程、项目式综合研究课程,然后到对应的非行政班进行学习。同时,实施导师制,资优生根据自身课程学习和探究的需要,通过系统预约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和教师,进行个性化学习。此外,资优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申报开设相应新课程,经学校审批安排后,配置导师开设课程并进行指导。导师也可以根据资优生数据化量表,评估资优生发展的趋势,对资优生的培养进行适当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资优生发展需要。
(3)探索个性多元评价机制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9]。围绕资优生培养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培养课程类型,分别制定评价原则。在共性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以多元智能理论、数据跟踪、量表诊断等为依据的多元测评机制,推进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4.培育多元的专业专一教师团队
(1)分类培育多元化的特色教师团队
针对学生多元培养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结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长,分类组建多元化的专业专一的特色教师指导团队:有评测学生志趣、优势与潜能,规划学生资优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型;有满足高考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常规教学型;有学科学习深化和延伸及对接未来大学学科专业学习能力要求的学科竞赛特训、强基计划型;有满足艺体资优生需求的艺体、科创型;有满足学生跨学科、德育、劳动实践等的综合研训型。定期对多元化的特色教师团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和专业化培训与培养。
(2)实施内外联合的导师代培制度
外引内联,打造“青干班”综合培训制度,定期选派各类型教师团队中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研训,积极聘任校内名师、校外高校各学科教学名师和其他高中名师作为本校“青干班”导师,定期指导交流,将校内研训、校本教研、外出学习融合,不断充实提升综合教研水平。
(3)建立多元化教师发展评价制度
制定适合各类型教师多元化发展的评价和保障制度,从工作量、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各类型优秀教师相匹配的专业发展条件,制定教师发展自评和发展申报认定制度,选派由各类型教师团队代表组建的学术评价委员会,对相关申报奖励认定进行综合评价和发展评价。
二、资优生多元培养的实践反思
通过推进全面育人理念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元资优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打破了偏重关注“智优生”的单一资优培养理念,构建了聚焦志趣引领、发展高阶思维,以高考拔尖、竞赛领先、科创优异、艺体创优、特长发展充分等为着力点的资优生多元培养方式(如图1),实现了资优生的多元竞放。
在资优生培养方式的探索、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全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应系统地考虑地域文化、学校管理理念、师资建设等学校场域环境。资优生培养机制的有效联动性、多元选拔和评价的可操作性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以细化并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 郑太年.以全面育人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21(08): 3.
[2] 付艳萍.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 李娜.中美高中理科资优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陶茂荣.构筑生涯魔方助力学生成就更好的人生[J].中小学管理,2020(11): 42-44.
[5] 胡蓉,杨伟.课程类型化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10): 36-38.
[6] 钟秉林.推进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J].数学教育学报,2017(03):1.
[7] 李高建. 基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师素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40-43.
[8] 刘长铭.我们为什么需要项目式学习[J].中小学管理,2020(08): 5-6.
[9] 马晓强.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中小学管理,2020(10): 5-7.
【责任编辑 杨 子】
*该文为广西柳州市“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基础教育课题“基于志趣与高阶思维发展的资优生培养实践研究”(2021B-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