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思考
2022-05-09王黎明
王黎明
(临夏回民中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要把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思政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思政课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一、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培育核心素养的使命
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思政课教师要变革固化的教学思想,在不断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反复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方针政策
思政课是一门思想性和政治性都很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须关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具体来说,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把握党和国家教育政策走向,用最新的思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树立核心素养理念
教师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推动者。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思政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3]。教师应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课改精神和思政课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及要求,牢固树立思政核心素养理念,发挥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坚持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通过教学,使学生学而信,信而行,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认同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价值信仰问题,成为有信仰的公民。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科学精神素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科学解释、正确判断和正确选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形成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品质和能力,成为有思想的公民。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法治意识素养。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自觉遵守法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和捍卫者,成为有尊严的公民。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公共参与素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变为实际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序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社会活动产生兴趣,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促进自身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教师要变革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思政核心素养理念,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循序渐进,不断培育学生素养,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
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新课标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思政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更要积极促进政治课教学模式的转变,相应的调整教学策略。
(一)从三维目标走向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整个教学过程,要聚焦课程内容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有的三维目标整合与发展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清晰。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二“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相关内容,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原有的三维教学目标调整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目标,内容见表1。
表1 高中思政课教学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比较
由表1可见,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中,学生通过教学情境活动,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升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目标是在三维目标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目标内容,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讲授型教学转向活动型教学
核心素养目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核心素养指引下的思政课教学,教师应从注重知识的讲授为主转向注重议题指向的活动型教学为主。
思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出发,围绕议题进行活动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选择与确定议题,要设置一个主议题并由若干子议题有序构成的议题集合。依据“议什么、为什么议、怎么议”来设计层次化教学议题,议题要注重学科素养培育和突出价值引领。其次,根据议题,创设情境载体。情境应多采用最新的时政、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和时代话题等作为教学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拓宽视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实效。再次,围绕议题和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认真阅读和研究议题情境,清晰理解情境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突破学科重难点知识、拓展视野并提高认识,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在不同观点的探讨中实现学科价值的有效引领。寻求解决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必修二“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一框时,可选择议题式教学方式。根据本框教学目标,以我国基层的抗疫防疫实践为议学情境,拟定的议题为:从基层疫情防控透视我国的基层治理模式。按以下议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
议题一:从基层疫情防控“硬核”举措,感知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命力。
情境一:通过视频展示我国基层在疫情防控中克服物资短缺、人员不足的困难,每天忙着防控宣传、测体温、送医协调、张贴通知、排查、登记造表、上报信息、送药、送生活物资、消毒、听取群众意见、咨询、劝导、物资发放、处理突发事件、学习文件、迎接检查,困难帮扶等等真实工作。
情境二:通过图片展示村庄疫情防控临时村规民约:一是红事一律停办,白事简单办理;二是一律不准串门、聚餐、扎堆……疫情防控初期,农村迅速进入严防状态,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做法值得点赞。但是,一段时间的紧张过后,部分村民麻痹松懈的现象逐渐抬头,村民出入管理也放松了,“硬核”措施出现后继乏力……
思考探究:第一,基层自治下由谁来担任村庄(社区)权威的“督促者”和“执行者”?该如何选出最合适的人选?第二,村委会能否不经过村民同意就采取这些防控举措?硬核举措谁来定?当口头上进行防疫敦促不够具有约束性时,应如何做?村庄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谁应当担负起责任?
议题二:从基层疫情防控交出优秀答卷,深思基层群众自治生命力之源。
思考探究:此次疫情防控中,基层的优秀表现显示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受住了实践考验。结合前面情境材料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容,你认为让基层群众自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议题三:彰显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命力——我能做什么?
讨论并提出具体做法:作为公民,我们应如何做?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做?为了配合基层的疫情防控工作,你认为自己能做些什么?
从以上议题式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基层疫情防控热点作为情境材料,将总议题合理分解为三个具体分议题,开展任务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讨论,由此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议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容和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原因等学科基础知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基层群众自治保证了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认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事求是地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成为具有规则意识的公民,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我国基层民主实践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彰显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命力,由此实现对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
(三)从知识本位的评价转向素养发展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教学评价中,应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重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和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实效。例如,高三教学讲析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思政第40(1)题中,此题设问是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学生在审读设问时,必须明确考核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关于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审读材料时,需要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属于认识范畴;解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问题时,应该调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知识来推理论证“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组织答案时,用学科术语将本题理解和论证过程顺畅书写出来。教师在学生在小组内限时商讨与探究结束后,讲析并对学生练习过程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维度和评价等次见表2。
表2 学生评价维度和评价等次登记表
从表2可以看出,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学评价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要更加关注立德树人目标。量化相应的评价标准后,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使高考复习与学科核心素养考核有效对接,更好达成素养目标,提升教学实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目标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感;还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积极推动思政课堂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思政教师秉持铸魂育人初心,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