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思考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视角
2022-05-09杨柳春李宏祥由明月
杨柳春,李宏祥,由明月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a.督导室; b.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指示直接衍生出课程思政的新概念,迭代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理念,促发了高校近年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热议,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呈现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然而热议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需要解决,即理论研究丰富多彩,实践运用形式单一,“思政元素融课程”成为当今“时尚”,对于“融入路径”“融入内涵”及“融入成效”等相对考虑甚少,致使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研究的勃发期转入了实践的瓶颈期。
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当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教育、相对弱视职业素养教育,造成校内教学质量“一片叫好”、校外从业质量“不尽人意”的处境,学生学到浅而窄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足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狭窄的职业精神格局和肤浅的职业劳动意识,严重制约培养奔赴一线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素质职业劳动者基本目标的达成。如何破解?势必要理性回答:只有秉持高尚的职业精神即“三项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有可能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职教育的本质应该就是劳动教育。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只有以劳动教育为根基和底色,并与高职劳动教育完全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契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完成高职教育担负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和使命是要让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回归教育的本质,协同思政课程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的:“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3]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启示,笔者认为“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应该就是把控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任督二脉”。具体来讲,就是用“三项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点穴”,疏通高职劳动教育的“为什么”“做什么”“为了谁”之经络。笔者提出的“三项精神”对高职劳动教育的引领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照:第一层面是为什么要用“三项精神”全面引领高职劳动教育以及“三项精神”为什么能够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第二层面是“三项精神”作为思政基本元素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融合时“元素”与“课程”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第三层面是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三项精神”再与高职劳动教育“二度融合”,融合时“思政”与“劳动”的逻辑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思考,厘清“三项精神”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与高职劳动教育之间的逻辑演进,实质上就是要通过劳动育人来强化立德树人,并以“三项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经由课程思政切实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职业技能,实现高职教育质与量的双提升。
二、“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一)“三项精神”的内生构成及价值意蕴
“三项精神”源自职业、起始劳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学说“中国化”的重要诠释。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宣部第一批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也将“三项精神”列入其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4]“三项精神”的构成使高职劳动教育有了更为明确的德技育人目标和浓郁的劳动育人价值意蕴。
1.“三项精神”的内生构成
对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三者之间的逻辑构成关系,学界已不乏相关研究,尤其是邵月娥认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劳动精神是使人成为普通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使人成为更加卓越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使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这是一种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5];而彭维锋则认为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分别代表着劳动精神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三种精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之间的关系”[6]。从内在构成关系看,“三项精神”不仅有着明显的层层递进的内部逻辑关系,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教育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相契合的。两位学者的观点即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就像一剂三味药材的良药,具体情况具体配比。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根基,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劳模精神则是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升和飞跃。“三项精神”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引领、贯穿整个高职劳动教育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并根据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进行靶向优化,内容要求的不同进行施策占比调节,其内生构成如图1所示。
2.“三项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教育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为“三项精神”赋能思政元素,并通过课程思政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确定了劳动育人的根本内涵和目标指向。劳动精神的价值在于树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意蕴“首先是‘人’的精神,更具体来说是匠人、劳动者所传承和秉持的精神理念”[7];劳模精神是追求卓越,带有深刻的伦理色彩或者政治烙印,因为劳模是劳动者中的优秀劳动能手和劳动标杆,是劳动者中的典型代表与先进模范。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4]。
图1 “三项精神”构成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困惑
1.高职劳动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就这样也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那高技能人才的占比就更为短缺,与之形成鲜明需求错位的是人才供需“两张皮”,即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好工作的“就业难”和企业很难招到满意新员工的“用工荒”。
这种现实的困境从教育的视角看,说明高职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但学校与企业的解读却截然对立:学校认为职业劳动教育应该是企业的事,因为职业劳动基本上是生产劳动,又基本上发生在企业内,而“三项精神”又是面向职业劳动教育,因此在企业内部进行职业劳动教育可能要比学校效果好,最多也只是顺势呼吁一下“弘扬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教育重点的高职院校少之又少,更没有以“三项精神”作为引领突破高职劳动教育目前的瓶颈处境;而企业则很不满意高职院校忽视职业劳动教育的做法,认为培养的学生在欠缺职业态度所要求的劳动精神、职业行为所规范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情操所守正的劳模精神的状态下,仅凭目前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肯定无法胜任职业劳动工作。
2.高职劳动教育的困惑
从职业的意义上讲,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劳动教育。然而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职业性被弱化,劳动性被边缘化,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劳动教育课学时、教育内容等都无法保障,导致“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8],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初衷直接背道而驰,影响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实效性。高职劳动教育出现如此问题,在普遍的应对措施中大多也只是增设几节劳动课、营造几次公益劳动而已,这又引发了“为劳动而劳动”的劳动教育疑点。
(三)“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破局之理和现实之要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高职劳动教育疑点和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深刻认识高职教育对高职劳动教育的依赖程度,高职劳动教育长期处于“空心化”,致使高职劳动教育缺少思想和灵魂,缺少适应企业选人用人标准的“纲领”。“三项精神”的引领就是为高职劳动教育铸魂、举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就是要“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4],这就是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方向,“三项精神”的应运而生,成为破局的理论之需和现实之要。
1.引领的理论依据
高职劳动教育当前面临的这种困惑遍及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项精神”,在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均得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4],将“三项精神”作为最高思想理论引领高职劳动教育实至名归。
最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也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10]。
201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1]。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12]。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中也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13]。从以上国家应对劳动教育问题的各项举措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项精神”的全体或部分已贯穿、浓缩其中,并形成一条鲜明的职业精神主线。
2.引领的内涵意蕴
高职劳动教育存在于高职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劳动对人生存的作用和价值,重点是进行职业劳动层面的技能、精神和品质教育,核心是对职业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在教育实施中,既要培育学生职业劳动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职业劳动的素养、精神、情感与价值观,实现高职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四)“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优势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劳动价值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劳动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其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价值取向、就业倾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精神特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再次强调。以“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真正改变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导向,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每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明白“实干兴邦”“幸福靠奋斗”“青春要奋斗”等简朴而又深邃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劳动价值观,进而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职业劳动知识技能的积极性
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是指从事职业劳动的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技术、技巧,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实训和生产实习就属于职业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范畴,进一步证实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劳动教育,这也应该是高职劳动教育与普通劳动教育的最大区别。“三项精神”对高职劳动教育的引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劳动文化、劳动社会、劳动教育等“劳动+”思想理论进入高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职业劳动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学会分析解决劳动问题的本领,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全面提高高职劳动教育水平和劳动人才培养质量。[14]最终培养合格的具有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使其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品德
劳动品德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品格德行,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又是靠劳动态度支撑,因此劳动品德首先应该看的是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又是在一定劳动价值观支配下、在长期劳动情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待劳动的心理倾向。热爱劳动是“三项精神”之首的劳动精神中的首条,直接映射着劳动态度,劳动态度的表象是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本质体现却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三项精神”对高职学生劳动品德的影响,其实就是要强化诚实劳动,因为诚实劳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体现劳动精神的基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靠的是劳动者认真履行诚实劳动的道德理念,把对社会的义务和企业的责任诚实无私地落实到劳动中去,这又彰显了劳模精神。企业的诚实劳动可奠定企业信誉和稳定行业基础,员工的诚实劳动可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的内在生产力。诚实劳动就是要求劳动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投机取巧,而是诚实地运用自己的全部体力与智力,不断实现梦想、获得发展,这又展示了工匠精神的魅力。这些都是“三项精神”融入前的劳动教育所不能及的,融入前的劳动教育对学生更多强调的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期望在劳动品德上表现出进取有为、奋斗努力,带有浓郁的自我本位特征,更多考虑通过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忽略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仅凭这一点其教育目标根本达不到“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境界;用“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提出的进取与奋斗目标,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15]。
三、“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路径
只有融入“三项精神”的高职劳动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劳动教育。没有“三项精神”的引领,高职劳动教育就成了不动筋骨的“云体验”和空谈职业精神熏陶的“云精神”,失去了灵魂和根基。引领的逻辑路径如何走?并非是“三项精神”直接融入高职劳动教育后即可引领,而需要先将“三项精神”与高职课程思政“一度融合”,再与高职劳动教育“二度融合”,最后实现对高职劳动教育的引领。
(一)“三项精神”“一度融合”高职课程思政
“三项精神”源自于劳动,起始于职业,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学说“中国化”的重要诠释。由于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课程而开展,“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也得凭借“课程”为载体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缘于课程的属性,即课程作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一头连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头接着传授课程内容所要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此,“三项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实属绕不过课程的应然所致,完全有必要厘清“三项精神”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间的逻辑关联。
1.“三项精神”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联
从课程角度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具课程属性,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之间相依相存、相互促进,不可代替也不可偏废,有机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大任。
从高职劳动教育角度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承担“三项精神”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共同体,只是各有侧重,思政课程重在发挥立德树人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重在德技并修的职业劳动价值观教育。“三项精神”的内容属于价值观范畴,在德智体美劳教育序列归位于德育,然而“三项精神”的核心内涵却属于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劳动实践密不可分。因此,“三项精神”具有人生价值观与职业劳动价值观双重并举的教育属性。
如果“三项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并向高职劳动教育“释能”的话,教育的重心就会移向立德树人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倾力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当“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再向高职劳动教育“释能”,那就截然不同。因为课程思政是由“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所形成,课程思政的正能量集聚是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而来的,“三项精神”也是思政元素,显然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来源更宽、正能量聚集更厚重。在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自然要比前者更占优势,特别是面对“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时,没有“三项精神”的融入,课程思政可能关注更多的只是“为谁培养人”中的“谁”;有了“三项精神”的融入,课程思政的关注点就成了“为谁培养人”中的那个“培养的人”在为“谁做事”。换个说法,课程思政的教育着力点是“要培养‘自己’人”,“三项精神”的教育着力点不仅是“培养的‘自己’人还要给‘自己’做事”。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一种期望的教育,“三项精神”是一种现实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要“三项精神”“一度融合”课程思政之目的。
2.“三项精神”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
通常学校的教育行为是依托课程进行的,“三项精神”也需要课程做依托,课程思政就是“三项精神”最为恰当的载体。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母体,要使“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必须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匹配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群中,课程思政才能依据培育目标发挥效能。即“三项精神”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形成课程思政,对接培育目标产生效能,这就是“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逻辑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逻辑路径
尽管课程思政作为“三项精神”的课程融入对象,但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它是因补充思政课程的或缺而形成,因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弱化而兴起。“三项精神”以高职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精髓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各门专业课程后“华丽转身”为课程思政。这正是为什么要把“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原由,“三项精神”若不融入,课程思政就缺乏有价值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若没有“三项精神”的融入,课程思政就无能力融入高职劳动教育,没有引领的高职劳动教育将失去方向,将“失魂落魄”。
(二)“三项精神”“二度融合”高职劳动教育
1.“三项精神”与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关联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阐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高职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后两个方面,即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又正是“三项精神”的内容体现,可见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劳动教育应该是依据不同的劳动内容以不同方式与“三项精神”的融合。“三项精神”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凝练、概括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即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即工匠精神),以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即劳模精神),这正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亟待加强的职业精神,高职劳动教育理应与之融合。
2.“三项精神”“二度融合”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路径
当“三项精神”与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聚集形成“思政元素库”融入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库”源源不断地向不同门类的课程输送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案、课程标准、以及隐性课程和教材讲义,通过课程思政细水长流地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融入学生的头脑和灵魂,最终融入高职劳动教育,从而培育出时代呼唤、企业渴求的德才兼备、德技双修、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卓越接班人。这就是“三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后再“二度融合”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路径(图3)。
图3 “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路径
3.引领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的走向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高职教育是属类型教育的缘故。要将高职劳动教育内容分散于课程中,隐含于教学环节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要有“职业劳动元素”,特别是课程思政已被“三项精神”所融入,带着职业精神的思政元素,再与高职劳动教育“二度融合”,从而实现高职劳动教育完全融入于高职教育之中,避免高职劳动教育为教育而劳动。
甚至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也可以将高职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纪律融入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对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视为劳动纪律涣散、劳动精神的缺失,因为遵守劳动纪律是“三项精神”的首中之首,如果在学校不遵守课堂纪律,到企业会遵守劳动纪律吗?大多数毕业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时最不适应的就是劳动纪律,这正说明学校慢待了劳动教育,忽视了“三项精神”对高职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高职劳动教育要在渗透、分散、隐形上多想办法,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地、系统地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四、结语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观问题,必须以“三项精神”引领高职劳动教育,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融合“三项精神”的课程思政在内容设计、元素挖掘、教学实施,以及效果反馈等方面向高职劳动教育渗透的逻辑路径,一旦“三项精神”被高职劳动教育“二度融合”,将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劳动教育的设计、拓展、挖掘、关联、架构、优化、涵育等逻辑节点的衔接,引领高职劳动教育实现劳动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育人的无缝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