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远期疗效
2022-05-09窦铁成刘春生刘宝勋曹蒙
窦铁成,刘春生,刘宝勋,曹蒙
(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河北 廊坊 065300)
脊椎胸腰段为脊柱活动程度主要转化区域,若因重物砸伤、高空坠落伤等出现骨折,则会影响整体脊柱稳定性,多伴不同程度的马尾、脊髓神经功能障碍[1]。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骨折的常用术式之一,具有一定的椎体高度复位效果,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因椎体空壳效应出现迟发型后凸畸形、螺钉断裂等情况。有研究[2]指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可通过减少脊柱软组织剥离,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2 月至2020 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跨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 32 例,女 31 例 ;年龄 32~59 岁,平均(46.38±9.46)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伤18例,摔倒、跌倒伤21例,车祸伤7例,重物砸伤17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3]:C 级 9 例,D 级 25 例,E 级 29 例;伤椎分布:T1117例,T1222例,L116例,L28例。观察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31~63岁,平均(46.48±9.16)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伤14例,摔倒、跌倒伤23例,车祸伤 4 例,重物砸伤 22 例;Frankel 脊髓损伤分级:C级 8 例,D 级 28 例,E 级 27 例;伤椎分布:T1119 例,T1224例,L114例,L26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伤椎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MRI及相关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新鲜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50%;椎管未受累,椎体后缘骨折块向椎管内移位20%~30%,无需椎管减压;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严重椎管狭窄、需行椎管减压者;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代谢性骨质疾病者;粉碎性骨折、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严重骨折脱位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跨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术前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俯卧于垫枕,悬空腹部。将C 型臂定位于伤椎上下椎患侧椎弓根处,在C型臂引导下,将定位针以15°刺入正位投影图像下椎弓根内缘与棘突间,侧位像应平行于相应椎体上椎板,拔出内芯并置入导丝。以导丝为中心,做1.5 cm 纵向切口,沿导丝方向插入逐级扩张管以扩张肌肉、筋膜。攻丝后置入4 枚椎弓根螺钉至相应椎体处,采用C 型臂透视确认螺钉置入无异常,用连接棒通过肌肉隧道将患侧上、下椎弓根螺钉连接,确认螺帽已拧紧。连接完成后,在C型臂透视下评估内固定位置、骨折复位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折断尾翼,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观察组行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攻丝、连接螺钉等操作同对照组。明确患侧上、下椎位置后,经伤椎及上下椎置入6枚椎弓根螺钉。确认上、下侧椎弓根螺钉及棒锁无异常松动后,适当提升椎体,固定上椎螺钉并以此为支撑点,适当推顶伤椎,使伤椎恢复至正常位置。复位满意后去除尾钉多余部分,逐层关闭手术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X 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折复位良好,疼痛症状完全消退为治愈;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折复位显著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为好转;X 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折复位与术前比较无改善,疼痛症状未缓解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 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以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水平线与伤椎下位椎体水平线垂线夹角为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前缘实际高度/椎体前缘参考高度)×100%。③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年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ODI包括站立、社会生活、提物等10 个项目,各项目最高分为5 分,ODI=实际得分/50,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腰椎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4]。④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脊液漏、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41%,高于对照组的8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比较 术前,两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年,两组伤椎矢状面Cobb 角小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比较()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术后1年6.42±1.55a 13.81±2.03a 14.47<0.05例数63 63伤椎矢状面Cobb角(°)术前22.72±5.16 23.14±5.20 0.29>0.05术后1年7.69±1.62a 11.38±2.40a 6.37<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术前34.16±4.51 34.50±3.98 0.28>0.05
2.3 两组术前、术后1 年ODI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年ODI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年ODI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术后1年0.25±0.06a 0.43±0.07a 9.76<0.05例数63 63术前0.86±0.32 0.87±0.14 0.14>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脑脊液漏、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等情况;对照组未出现脑脊液漏、内固定断裂,出现内固定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4/6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骨科疾病,相关数据显示,胸腰椎骨折患者约占全身骨折患者的5%~6%[5]。若未及时采取措施维持患者受损脊椎的稳定性,易导致脊椎局部神经受损,患者难以保持自主活动,影响其机体健康及正常生活,甚至有致残风险。临床倾向于尽早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以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经皮置钉技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术式之一,适用于新鲜的T11~L2节段骨折,临床疗效已获得广泛认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 年发现,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小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跨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患者经伤椎植骨置钉术式处理,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矢状面Cobb 角均恢复较好。跨伤椎单侧椎弓根骨再置钉固定以四钉法复位骨骼,患者脊椎后柱需承受较大的牵张应力,继而导致形成一种反向剪力载荷系统,使脊椎内植物难以发挥作用[6-7]。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在跨伤椎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力学支撑点,通过延长前柱,缩短后柱,利用韧带与肌肉纤维环之间的轴向牵张力恢复脊柱原本的生理高度及弯曲度,可增加内固定抗弯曲、抗旋转能力及轴向承载能力,减少螺钉应力,使椎管获得间接减压效果,促进患者脊椎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年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在减轻胸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损伤、恢复腰椎功能等方面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治疗。有研究[8-9]指出,于骨折椎体处置入椎弓根螺钉后,患者屈曲应力得到合理分担,脊椎稳定性增强。将伤椎作为支撑点并保证上、下椎复位效果,可维持关节突与伤椎椎弓根的连续性,减少手术操作对椎旁软组织的牵拉及剥离,有助于稳定后方复合体功能,加速其腰椎功能恢复进程[10-11]。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的安全性高于跨伤椎单侧椎弓根骨再置钉固定治疗。分析原因为,由于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术能够通过三点固定的方式保证脊椎多方面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悬挂效应。因此,患者腰椎固定位置生理弧度维持较好,腰椎后凸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可降低术后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增强骨折复位效果[12]。
综上所述,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植骨再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提升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纠正腰椎畸形,改善腰椎功能,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