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2-05-09吴敏杰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脏运动

吴敏杰

322000 义乌稠州医院,浙江义乌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运动能力降低、患者自感疲劳及劳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本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指患者的心脏搏动障碍,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变而不能充分排出静脉回心血,引起一系列心脏循环障碍症状。在健康中老年人群中进行必需的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健康人群健康指标。而在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研究尚少,国外有证据显示,对老年慢性病人群进行适宜的体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在我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体适能训练尚未完全铺开,尚缺乏有效证据[1]。心功能衰竭患者在选择体能训练项目时不能像健康人一样进行理想的有氧运动。因此,本研究皆在加强患者的体能活动,而非普通印象中的慢跑、游泳、登山等比较激烈的体力活动。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义乌稠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 000 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0 例。对照组男263 例,女237 例;年龄35~74 岁,平均(52.90±3.50)岁;病程1~20年,平均(10.32±2.42)年;文化程度:小学150例,中学200 例,大学150 例。干预组男260 例,女240 例;年龄36~75 岁,平均(53.12±4.32)岁;病程1~22年,平均(10.40±2.40)年;文化程度:小学140例,中学210 例,大学150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该项目前报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为Ⅱ级[3];③病程>1年。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②有躯体活动性障碍者;③不稳定性心绞痛者;④静息时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者;⑤未经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者;⑥静息时血糖>22.2 mmol/L者。

方法:①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参与研究前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全套,血糖全套,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胸片,周围动脉硬化检测)、研究前的体能运动耐力指标[包括1 min 坐起试验次数、1 min 步行距离、闭眼单脚站立时间(S)长度等]。②对照组予以常规处理(休息为主),不进行体适能训练,只采取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等。干预组按常规临床干预措施联合心肺适能训练,运动套餐包括坐起试验(次/分)、步行(m/min)、闭眼单脚站立(s)等任选或混合使用,每周安排5 次,每次时间约30 min,运动达到指标以静息心率增快10%左右为适,运动能力优良者以达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为适。具体: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每天走1 000 m,爬2步楼梯30 min,并在心功能稳定后进行锻炼,包括跑步运动和拉伸活动等。干预组患者当原有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早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始体适能训练,训练项目尽可能混合训练,严格遵照试验标准,以安全为底线,当患者出现明显胸闷、心悸、血压较静息时下降20%或升高20%时应停止运动,如果患者能耐受,运动次数以5 次/周为宜。每次训练均应在家人或医务人员监护下进行,家居训练时患者应做好记录,每周向主管医生电话反应训练情况,并做好记录。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指标。①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LVESD、LVEDD;采集患者3 mL清晨空腹全血,于4℃下离心15 min(转速为2 000 r/min),并将其保存在零下70℃冰箱中,通过酶联免疫法评估NT-proBNP 水平。②通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情绪状态、娱乐活动、睡眠及饮食情况、心力衰竭症状5 个方面,共21 条项目[4]。通过Likert 5 计分法判定:无任何影响为0 分,影响较严重为5 分,总分105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不好。③临床疗效判定:a.显效: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改善≥20%,血脂、血糖下降≥20%,心脏彩超提示LVEF 上升10%,周围动脉硬化检测改善≥10%;b.有效:症状、各项指标均趋于好转;c.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LVEF、LVESD、LVEDD 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LVEF、LVESD 和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LVEF 低于干预组,LVESD 和LVEDD 高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LVEF、LVESD、LVEDD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LVEF、LVESD、LVEDD比较(±s)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LVEF(%)LVESD(d/mm)LVEDD(d/mm)LVEF(%)LVESD(d/mm)LVEDD(d/mm)对照组50035.00±3.7053.00±7.0066.15±5.7437.80±2.649.25±4.8562.50±4.65干预组50035.08±3.0852.66±6.8066.74±5.5644.38±4.0442.30±5.9553.72±5.90 t 0.3720.7791.65130.62520.24526.135 P>0.05>0.05>0.05<0.05<0.05<0.0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 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NT-proBNP 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NT-proBNP 水平、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NT-proBNP水平(pg/mL)生活质量(分)NT-proBNP水平(pg/mL)生活质量(分)对照组5001 139.00±214.4075.55±10.50956.80±200.22*60.80±6.70*干预组5001 114.60±221.8075.00±10.50649.45±135.95*43.55±6.30*t 1.7690.82828.39741.941 P>0.05>0.05<0.05<0.0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讨 论

近年来,心脏康复训练逐渐成为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应将药物治疗与心脏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并为患者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与再入院率。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常见疾病,主要症状为运动功能低下、身体疲劳以及呼吸困难等,老年人多发,可表现在全身血瘀、肺循环不足、组织灌注减少或心输出量不够。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心力衰竭处于临床末期,由于心力衰竭具有不可逆性,损害心脏功能等,常发生多种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现阶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并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同时配以常规护理,上述步骤在改善心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临床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方案,通过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计划,促进心肌功能改善,病死率降低,再入院率减少[6]。NT-proBNP 是由心室肌细胞组成的心源性神经激素,其主要功能是延迟心力衰竭的发展并维持心脏的代偿状态。当患者的心肌受损或出现心脏供血不足时,NT-proBNP 和脑钠肽可以代偿地增加分泌。另外,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积极参与,可有效进行利钠排泄,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扩张血管、维持血压平衡的目标。有研究认为,NT-proBNP 可以预测患者死亡,是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个的重要指标,其水平越高表示心功能受损越严重[7]。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康复训练后,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所以,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锻炼活动,对心脏功能的作用远远多于药物治疗。

心脏康复训练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患者的最大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提高患者血管内皮舒张能力、激活神经内分泌功能,并能增加细胞氧化酶活性、加强骨骼肌的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等,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康复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比较显著,可以使其心肌功能改善,NT-proBNP水平降低,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且训练方案安全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脏运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心脏
不正经运动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疯狂的运动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