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患儿NLR、HMGB1 及PCT 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2022-05-09周曼丽黄玉焕吴靖郭静
周曼丽 黄玉焕 吴靖 郭静
(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河南 南阳 473000;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败血症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和病毒复制引起全身感染,其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快,病情隐匿、病程变化多样,病死率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等临床特点。
临床发现败血症多见于新生儿中,由于新生儿器官发育及免疫系统发育都不健全,其不仅会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新生儿死亡现象。临床认为早期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并加以干预,是有效降低患儿死亡的关键,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十分重要[1]。
有研究报道称,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含量检测能够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有研究认为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l)也参与了败血症的病理进展,其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依据;还有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性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依据[2]。但临床对于哪种检测能够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意见不一。本研究NLR、HMGB1 及PCT 水平与败血症患儿的关系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 例新生儿败血症良好的临床资料做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女44 例,男58例;年龄5~30 天,平均年龄(16.75±2.19)天,胎龄37~42 周,平均胎龄(36.97±2.43)周;出生时体重2.53~5.18kg,出生时平均体重(3.01±0.41)kg;其中黄疸32 例、剖宫产49 例、羊水污染30例、早产51 例。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检查,患儿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2)全程在本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3)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者;(2)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精神疾病或存在相关家族史,不能配合本研究者。另选取同时阶段进行健康体检的新生儿62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 例,女27 例,年龄5~29 天,平均年龄(16.39±2.69)天,胎龄38~42 周,平均胎龄(37.24±2.07)周;出生时体重2.74~5.41 kg,出生时平均体重(3.11±0.36)kg;其中黄疸33 例、剖宫产48 例、羊水污染28 例、早产50 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收集所有参与研究者早晨空腹静脉血5mL,使用离心机3000 rpm 分离血清,10 min 后取出低温保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CT,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研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荧光定量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RT-PCR)检测HMGBl,使用SYSMEX-2000i 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并通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值计算出NLR 值。
1.3 评价指标
1.3.1 水平对比
比较健康组与研究组NLR、HMGB1 及PCT水平。
1.3.2 预后
在良好入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根据《0~6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评估良好有无出现发育不良现象,有无出现死亡、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症状有无好转,将良好分为预后良好组以及预后不良组。同时比较两组良好NLR、HMGB1 及PCT 水平。
1.3.3 单因素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等基本资料,并分析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因素。
1.3.4 多因素
分析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多因素。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描述,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χ2进行检验,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因素,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组与研究组NLR、HMGB1 及PCT 水平对比
比较健康组与研究组NLR、HMGB1 及PCT水平,健康组(1.28±1.02)(%),(4.60±3.55)(ng·mL-1),(0.78±0.22)(μg·L-1)均较研究组(2.66±1.26)(%),(7.48±3.92)(ng·mL-1),(13.45±0.27)(μg·L-1)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09、4.842、311.794,P<0.05)。
2.2 预后
在对良好为期一年的随访后,发现预后良好患儿73 例(71.57%),预后不良患儿29 例(28.43%)。其中预后良好良好组NLR、HMGB1及PCT 分别为(1.39±0.93)(%)、(0.81±0.24)(μ g·L-1)、(4.89±3.36)(ng·mL-1)均较预后不良良好组(3.15±0.91)(%)、(13.53±0.38)(μg·L-1)、(8.96±3.05)(ng·mL-1)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73、202.486、5.660,P<0.05)。
2.3 单因素
年龄、性别、胎龄等为非影响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因素(P>0.05),NLR、HMGB1 及PCT 水平为影响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因素(P<0.05)。表1。
表1 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因素[,n(%)]
表1 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因素[,n(%)]
2.4 多因素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得:NLR、HMGB1及PCT 水平是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多因素
3 讨论
当机体进入细菌或真菌,其入侵血液循环中大量繁殖、生成毒素后造成全身性感染从而形成败血症。但由于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临床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新生儿败血症多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但其存在不定的不足,因此,临床需寻找有 效实验室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辅助诊断。
PCT 水平被认作为是严重细菌感染和败血症的诊断标志物,因为其与炎性细胞因子、细菌内毒素有一定的联系,当细菌含量升高时,PCT 水平会随之上升,说明其对于细菌和炎性的敏感性高。同时有研究发现,HMGBl 也参与败血症的病理进展;是由于HMGBl 是广泛存在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一系列细胞中的DNA 结合蛋白,参与调节基因的复制、转录等生物学功能,在一系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病理作用,同时其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或者坏死细胞释放,具有促炎效应,可与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促进炎症。中性粒细胞在机体被病原菌感染时,在多种趋化因子的作用下,通清除病原微生物,因此NLR 被认为是检测良好感染后较灵敏的指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机体被感染后NLR 会随之升高,同时其水平的高低还被认为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3-4]。对此,本研究对NLR、HMGB1 及PCT 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败血症患儿NLR、HMGB1 及PCT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患儿,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5]。同时本研究还对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单、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NLR、HMGB1 及PCT 水平为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因素。究其缘由可能是由于在新生儿在败血症发展过程中NLR、HMGB1 及PCT 水平出现显著增多,而在良好预后良好时NLR、HMGB1 及PCT 水平明显降低,因此其能为患儿疾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综上所述,作为影响新生败血症患儿预后的因素,NLR、HMGB1 及PCT 水平可为临床诊断新生败血症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