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2-05-09冯新环胡会婷

大医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符合率检出率血栓

冯新环,胡会婷

(1.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CT室;2.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 27400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在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中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1]。颅内动脉瘤发病隐匿、快速,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治疗时机[2]。目前,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作为有创检查技术,DSA的操作风险性较高,部分体弱、高龄患者往往无法耐受,加之检查时间长、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中普及与推广[3]。因此,亟需寻找一种准确且安全的技术尽早诊断颅内动脉瘤,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64-SCTA)日趋成熟,该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安全无创等优势,结合强大的后期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清晰显示出动脉瘤特征,且对3 mm以下病灶亦能显现,深受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青睐[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比较DSA与64-SCTA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8.65±5.89)岁;体质量指 数(BMI)18.52~27.65kg/m2,平均BMI(22.28±1.52)kg/m2;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27例,头痛伴恶心19例,单纯头痛10例,突发口齿不清6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本研究经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5]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颅内感染;②动静脉畸形;③脑卒中;④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脑外伤史、手术史或癫痫病史;⑤凝血功能障碍;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不全;⑦免疫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DSA与64-SCTA检查。①DSA: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广州爱穗科技术有限公司,粤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310856号,型号:ASI-2000],患者局部麻醉后,行Seldinger股骨穿刺,将导管(5 F)置入后给予主动脉弓造影,之后行双侧颈内动脉与左侧椎动脉造影,采集正侧体位的影像资料。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静脉流入碘普罗胺注射液(Bayer Vital GmbH,注册证号J20180045,规格:20 mL∶12.47 g),速率为3.5 mL/s,总流量4 mL/次,剂量6 mL/次,椎动脉流速2 mL/s,采集速度5 f/s,压力300 psi。②64-SCTA:采用64排CT机[Philips Medical Systems(Cleveland)Inc,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3303600号,型号:Brilliance CT 64 Slice]扫描,首先固定患者头部,定位相扫描,在颈动脉分叉部位测试同层扫描,将CT值最高颈动脉层面作为感兴趣区,记录峰值时间。使用软件设定平扫与增强扫描完全匹配方案。扫描指标: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500 mA,螺距0.984:1,层厚0.625 mm,重建层厚0.625 mm,矩阵512×512,视野200,之后在肘正中注入350 mgI/mL的造影剂碘普胺20 mL,速度为3.5 mL/s。最后将扫描图像减影后输入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处理。所有影像资料均由两名影像科医师与两名神经科医师进行评价,取得一致意见作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DSA为金标准,观察并比较以下几项指标:①比较64-SCTA与DSA诊断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符合率。②比较64-SCTA与DSA诊断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的准确性。③比较64-SCTA与DSA诊断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的宽度与直径。④比较64-SCTA与DSA对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与附壁钙化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符合率比较 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符合率为96.92%,与DSA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符合率比较[例(%)]

2.2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的准确率比较 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的准确率为95.38%,与DSA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的准确率比较[例(%)]

2.3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体的宽度与直径比较 64-SCTA与DS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体的宽度与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DSA与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体的宽度与直径比较(mm, )

2.4 DSA与64-SCTA对患者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与附壁钙化的检出率比较 64-SCTA对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与附壁钙化的检出率为12.31%、13.85%,高于DSA的1.54%、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DSA与64-SCTA对患者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与附壁钙化的检出率比较[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与颅内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及颅内动脉管壁先天缺陷有关,且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炎也可诱发本病[6]。颅内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环上,其中80%的患者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前半部[7]。颅内动脉瘤起病隐匿,瘤体未破裂前无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能够引起颅内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40%[8]。目前,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形态、部位、数目、大小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利于手术方案的确定,但该技术属于有创性操作,且操作程序复杂、检查时间长、禁忌证较多,极大影响了临床开展范围[9]。有研究发现,反复开展DSA检查会损伤患者的动脉内膜,进一步增加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风险[10]。因此,采取有效且安全的检查技术尽早诊断颅内动脉瘤,对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64-SCTA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去除颅底骨组织与周围软组织结构对动脉血管成像的干扰,并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小、准确性高等优势。同时,64-SCTA成像速度快,采集数据全面,在患者血管内注入造影剂,通过人体血液循环,在血管对比剂浓度最高峰时进行扫描,之后经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处理,能够清晰显示颅内血管腔内、血管腔外与血管管壁病变,不仅能实现大范围血管成像,同时也能精细显示出小血管小分支影像,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解剖关系等信息[11]。此外,64-SCTA图像可以旋转,利于影像医师与临床医师从各个角度观察颅内血管病变与分布情况,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12]。本研究中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了DSA与64-SCTA检查,结果显示,64-SCTA诊断患者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符合率、形态准确率、瘤体的宽度及直径与D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技术均可以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且64-SCTA比DSA的创伤更小、费用更低,临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同时,64-SCTA成像检查中通过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全脑血管与多个实质影像,有效缩短了头颈部增强扫描与平扫时间,抑制运动伪影形成[13]。三维后期处理时,64-SCTA技术可以对患者图像进行任意角度的处理,不仅能够清晰显示出颅骨与动静脉,且可以单纯观察到血管情况[14]。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时应将扫描起始部位与参数处于同一高度,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钙化与血栓情况对后续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术具有重要的意义[15]。本研究中64-SCTA对患者颅内动脉瘤附壁血栓与附壁钙化的检出率为12.31%、13.85%,高于DSA的1.54%、3.08%。分析原因,64-SCTA可以消除周围软组织、颅底骨组织对于血管的干扰,继而更为直观显示出颅内附壁血栓、钙化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临床采用64-SCTA检查颅内动脉瘤时应排除对比剂过敏、癫痫、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等禁忌证,以便保证检查的效果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且操作相对无创、简便,能够清晰提示附壁血栓与钙化情况,适于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符合率检出率血栓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