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 药物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分析
2022-05-09高建兰
高建兰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如皋博爱医院眼科,如皋 226500)
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率在眼科视网膜血管疾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其发病率不断上升。视网膜静脉阻塞可致黄斑水肿,影响患者视力,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存在不利的影响。目前临床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方案较多,激光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黄斑水肿,降低病情进展风险,但对改善患者的视力作用并不明显[1-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是近年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新型药物,能降低眼内VEGF 浓度,控制血管渗漏,对减轻视网膜与黄斑水肿均有一定作用,促进患者视力的提升[3]。为提高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40 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激光治疗与联合抗VEGF 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满足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4];(2)单眼发病,眼压正常;(3)中央静脉阻塞;(4)病程<3 个月;(5)术后随访≥3 个月;(6)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眼底激光手术治疗史;(2)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玻璃体或晶状体浑浊;(4)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0.2 以上;(5)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本研究已获得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40 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0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3.15±6.28)岁;病程0.5~3 个月,平均(1.77±0.42)个月;发病类型:缺血型15 例,非缺血型5 例。观察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42~74 岁,平均(53.30±6.31)岁;病程0.5~3 个月,平均(1.80±0.45)个月;发病类型:缺血型16 例,非缺血型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激光治疗,使用美国IRIDEX 532 nm 激光光凝仪(规格型号:GL532),术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51,托吡卡胺5 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5 mg]散瞳,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94]0.5 mL∶80 mg滴眼进行表面麻醉,而后使用全视网膜镜开展激光治疗,治疗光斑直径为150~300 μm,曝光时间为0.1~0.3 s,灌注区以二级光斑反应治疗,光斑间隔1~2 个光斑直径,无灌注区域采用三级光斑反应治疗,光斑间隔1 个光斑直径。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护,如出现视网膜出血,则在血液吸收后,再开展光凝治疗。激光治疗每周1 次,连续治疗4 次。
观察组在激光治疗基础上联合抗VEGF 药物雷珠单抗注射液(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国药准字S20170003,10 mg/mL,0.20 mL/瓶)治疗,首次治疗时间选择激光光凝前2~5 d,在标准手术室中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术前治疗眼抗生素滴眼3 d,冲洗泪道和结膜囊,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常规消毒、包头、铺巾,使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后,以注射器抽取雷珠单抗注射液,在距离眼角膜缘后4 mm 颞下方垂直向玻璃体腔中央进针,注射0.05 mL 雷珠单抗,拔针后以湿棉签按压2~3 min,评估光感,结膜囊内涂布抗生素眼膏,并包扎患眼,次日复查,1 针/月,3 针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于治疗结束后3 个月进行评价。显效:眼底出血基本吸收,新生血管减少,患者视力提高3 行以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提示黄斑水肿完全消失;有效:出血部分吸收,新生血管部分消退,患者视力提高1 行及以上,黄斑水肿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减少200 μm 以上;无效:患者视力以及CMT 均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 视力与CMT 视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评价,视力评估结果越高视力越好。CMT 采用OCT 检查测量,正常值为148~198 μm。评价时间节点为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3 个月。
1.3.3 并发症发生率 常见并发症包括眼压升高、玻璃体出血、球结膜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902,P=0.027),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视力与CMT 比较 治疗前两组视力与CMT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CMT 小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视力与CMT 比较()
表2 两组视力与CMT 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眼压升高1 例(5.00%),观察组发生玻璃体出血1 例,球结膜出血1 例,总发生率为10.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3 讨 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很多,和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炎症、血液黏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症状多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发病3~4 个月后,5%~20%的患者易产生虹膜新生血管,进而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由于静脉血管阻塞引发的黄斑水肿易造成黄斑细胞功能紊乱,引发感受器的不可逆损害,导致视力显著下降,故治疗时需以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促进黄斑水肿消退为基础治疗原则[6-7]。激光光凝治疗是治疗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的有效方法,能破坏产生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病变血管和封闭渗漏血管,抑制微血管渗漏,并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再生,加快水肿消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网膜病变的耗氧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注,稳定视网膜屏障,减轻黄斑水肿[8-9]。但激光光凝术可能导致正常视网膜解剖结构损伤,且对改善视网膜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不明显,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且可能发生色觉及视网膜损害等。近年来研究[10]指出,在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发生、进展的过程中,VEGF 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影响血管通透性,故联合抗VEGF 药物可改善血管通透性、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并缓解黄斑水肿。雷珠单抗属临床常见抗VEGF 单克隆抗体,可利用小分子特性,经视网膜进入病变区,靶向抑制VEGF 受体,同时能避开血-眼屏障干扰,和VEGF-A 受体结合,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视网膜渗透液的释放,减轻黄斑水肿。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方案能提高对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的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以及黄斑水肿,与季瑛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抗VEGF 药物有利于抑制缺氧位置的血管生成,有利于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水平,配合激光治疗,也能够加快视网膜水肿以及出血的吸收,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该两种方案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避免黄斑水肿严重影响激光光凝能量到达病灶的问题,也可保障使用雷珠单抗疗效的稳定性及持久性,故而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用药安全性高,不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的明显增加[12]。
综上所述,对视网膜静脉血管阻塞患者激光联合抗VEGF 药物治疗效果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以及黄斑水肿,且不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明显增加,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