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研究

2022-05-09祝世海

种子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栽培管理高产玉米

祝世海

摘    要: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研究工作可以提高玉米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运用水平。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2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属于根系作物,生长过程中依靠根部来获得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果土壤贫瘠、营养缺乏,则不能满足玉米生长需求,会导致减产[1]。农艺师在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土壤条件,还应当考虑到玉米品种的具体情况,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选择发育较好、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切实提高玉米产量,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玉米田间管理具体可以分为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应分别展开研究工作,制订有针对性的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运用策略,进行更细致的管理,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1 加强苗期管理工作

1.1 玉米在苗期的主要特点

播种、出苗到拔节这一段时期为苗期,25 d左右,是玉米营养生长阶段。根、茎和叶分化生长是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其中以根系生长为核心。在这一阶段要努力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保证苗全,还需要促进其根系生长,达到壮苗的目标,为玉米植株生长提供更多保障。

1.2 及时查苗、补苗,确保玉米生长及时

玉米种子在筛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漏网之鱼”,其质量相对较差,并且在播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播种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地段的出苗率较低,还有可能因为自然灾害或者墒情差、病虫害鼠害而造成缺苗和断垄。如果不能及时补苗,很有可能造成减产,因为玉米单株生产力相对较高,少一颗都会对产量产生直接影响。完成播种后,应查苗,及时补充缺苗。查苗、补苗的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补的时间较晚,这些苗的生长会延迟,容易出现植株矮小、抽不出穗、授粉不利等现象。这样既消耗了养分,又没有提高产量,甚至会对其他玉米苗生长产生影响。正所谓“晚补苗长不好,地里白忙長根草”,因此应当合理确定查苗补苗的时期。应运用适宜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补苗的目标,可以采用移土栽培的方法,先用移苗器在缺苗的地方打孔,然后在苗多的地方挑选出多个发育良好的玉米苗,用移苗器带土栽挪,同时需要做好浇水工作,保证有足够的水分[2]。

1.3 注重间苗和定苗活动,提高田间管理的针对性

玉米出苗后正逢高温季节,生产的速度相对较快,如果不及时间苗、疏苗,则幼苗很容易互相拥挤,争夺有限的养分、水分以及光照。应抓紧时间开展间苗工作,玉米处于三叶期时就应间苗,因为这个时期玉米的次生根没有长出来,在该时期间苗不会由于根系交叉而伤及其他玉米苗。在五叶期时,玉米苗的强势和弱势已经展现得十分明显。定苗时应当尽量去除弱苗、病苗,留下的苗应保证性状接近,如粗细程度、片数相当,这样可以保证生长的一致性,不会出现玉米苗抢夺养分的问题。在开展定苗活动时应当和间苗活动区分开,不应过早开展定苗活动,因为此时强壮的幼苗和弱小的幼苗往往难以区分清楚。如果过早定苗,则很有可能留下较多的自交苗和弱苗,加上后天病虫害的侵扰,很容易产生再次缺苗的现象。要符合“三叶间苗,五叶定苗”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提高玉米的产量[3]。

1.4 做好除草灭茬及中耕,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在玉米苗生长期间开展灭茬及除草活动,可以为其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生长速度和效率。开展中耕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土壤,使有机物迅速分解、微生物活动量增大,让根系往下生长,让玉米幼苗生长得更加健壮,达到早发的目标。中耕在干旱时可以保墒,在土壤水分较多时可以放墒。有的地区会在垄上套种,当玉米苗已经到了多叶时期时无法去除田间的前茬作物,也没有及时施加底肥,会对玉米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出现和杂草竞争养分、光照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做好中耕、除草和灭茬等工作。

中耕时应确保不伤玉米苗,并且蓄水保墒、蹲苗。中耕能够消除一部分杂草,减少杂草的不良影响,但是要想完全去除杂草还需要用农药(除草剂)。可以用杜尔、乙草胺、拉索、阿特拉津等除草剂,还可以混合使用,提高除草效果。每667 m2喷洒72%的杜尔100 mL以及40%的阿特拉津100 mL的混合液,喷洒后10 d可以基本去除禾本科杂草,部分去除阔叶杂草。在30 d时观测对比施加除草剂和不施加除草剂区域的含草量发现,施加除草剂的效果更好,杂草减退率达到92%左右。

1.5 及时追肥浇水,提高玉米苗期生长效率

夏玉米的苗期时间较短,在24 d左右,干物质的积累量占到总量的3%。在这一时期对于氮、磷、钾等肥料的吸收率相对较低,占总吸收量的8%左右。夏玉米是在麦茬未去除时播种,没有施加底肥,此时需要在苗期及时追肥。追肥可以结合中耕一起进行,有机肥和无机肥一起追加。无机肥包括磷肥、钾肥以及占总量30%的氮肥。此时,还要预防烧苗等现象的发生。将开穴位置定在离苗10 cm左右的地方,完成施肥后立即盖土,提高肥效,防止挥发。有些玉米种植的行间距较小,此时可以在窄行内部开沟,将肥料直接加到沟内,然后再盖土。夏玉米苗的需水量相对较少,在苗期内的需水量约占总需求量的20%。如果土壤水分不低于60%,则不必浇水。如果低于60%,可能会对叶片和根系生长产生消极影响,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浇水,浇水量不必太大[4]。

1.6 加强蹲苗以及弱苗偏管工作

可以采用控制肥水及扒土晒根等方法使玉米苗的地上部分更好地生长,并且使地下根系更加发达,进而实现壮苗的目标。蹲苗的具体方法是在底肥较为充足、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多次进行中耕,营造上干下湿的土壤环境,使根系生长更加高效。在定苗后结合中耕活动,把苗四周的土锄开,使地下的部分茎和节外露出来,晾晒7~14 d后封土并且追肥。夏苗的蹲苗时间不要超过20 d,在拔节前结束。要选择地力肥、苗色较黑、长势旺盛的玉米苗进行蹲苗。在田中会有大苗欺负小苗的现象,这样小苗的生长会更加不利,最后造成小苗无意义生长。当发现弱苗以后要进行及时管理,使其从弱苗转变为壮苗,维持生长均衡。5605F42E-74AD-470A-909D-2722920FA1F1

2 穗期管理新策略新技术探索

2.1 穗期的生长特点

从拔节到抽出穗这一段时期,一般有30 d。在这一时期玉米的生殖生长以及营养生长会同时进行,根、茎、叶等器官生长的速度较快,同时生殖器官迅速分化和形成,二者会争夺养分。这一阶段是玉米生长最旺盛的阶段,需要的水量及肥量迅速增加,以促进茎秆发育。

2.2 及时追肥和浇水,提高穗期管理效率

穗期需肥量相对较大,占总量的50%~60%,从拔节到抽雄更是如此。在抽雄之前是吸收氮肥的第一高峰期,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经调查可知,在播种后30 d的拔节初期,追肥可以明显提高穗长和千粒重,如果推迟10 d,追肥的效果会下降。在拔节初期追肥至关重要。如果苗期施肥没达到总量的30%,此时应加大施肥量,应占总量的60%,从而满足植株生长的需求,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玉米植株在穗期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是水。在这一时期植株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且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也会进一步加大。穗期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50%,在这一阶段要保持田间含水量为70%~80%,促进气生根生长,提高根系的吸肥能力,将更多养分向雌穗运输。此时,雄穗和雌穗抽出的时间差距会进一步缩短,使受粉、受精活动更加高效,避免出现秃尖粒少的现象。要合理确定浇水时机及量,使田间的持水量不低于70%。尽量在大喇叭口期之前交好孕穗水,防止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发展,为下一阶段节省灌水量[5]。

2.3 加强中耕培土活动,提高穗期管理效能

玉米在拔节以后进入孕穗期。在这一阶段需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既能消灭杂草,又能疏松土壤,保证玉米顺利生长,扩大根系吸收水肥的范围,使根系迅速生长,可以在下一阶段防止倒伏。要确定培土的时机,不能过早,培土量不能过大。培土时间可以确定在大喇叭口期之前,高度可以达到10 cm。部分没有良好灌溉条件的耕地,如果盲目培土可能会增大土壤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对于植株生长反而不利。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中耕培土活动。

2.4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时去除弱小植株

玉米植株发育呈现出两个态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到大喇叭口期前后,如果仍然存在明显的瘦弱植株,应及时剔除。这些弱小的植株不能够很好地抽穗和结实,去除以后可以将更多的水肥资源供给周围的植株,有利于增产。

3 强化花粒期管理

3.1 花粒期的管理特点及主要研究方向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在花粒期有明显不同。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防早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千粒重、养护根茎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活动会对玉米收获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措施得当会进一步提高产量。

花粒期主要是指玉米植株从开花到最终成熟所经历的这一段时期,一般会持续50 d左右。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营养器官基本长成并逐步衰败,自身的活力会逐渐降低,籽粒则会迅速充实起来。为了提高玉米生长水平可以进行去雄活动,还可以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施肥浇水排涝一体化运作等,提高管理水平[6]。

3.2 注重隔行(隔株)去雄,提高玉米生长水平

玉米植株的雄穗开花散粉将会消耗掉大部分养分,如果及时去除则可以节省相应的养分,还能够促使雌穗发育和生长,做到早吐丝、早授粉,提高结实的效率。去雄还可以切实降低株高,改善叶片的光照条件,达到抗倒伏、提高光合效率的目的。去雄是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也是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去雄还能够将一部分害虫带出田外,减少其为害。具体操作过程:在雄穗刚抽出时去雄,此时雄穗还未散粉,时间段为11:00~15:00,这一阶段伤口愈合较为迅速,病菌感染率相对较低。去雄时不必每株都去,可以采用隔行去雄或者隔株去雄的方式。如果能见度不足、阴雨天、高温天气则不必去雄。盲目去雄则很有可能导致花粉量不足,影响受粉,从而造成穗粒稀少、秃尖等问题,降低产量。

3.3 及时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活动,提高技术水平

在玉米植株授粉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连阴雨和高温干旱天气,花粉量可能不足,需要人工辅助授粉。如果植株生长良好且无恶劣天气,可对1/2植株去雄,花粉量足够,不必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活动。但实际有可能出现玉米植株生长不整齐,育苗移栽的苗龄太大,产生雄穗败育花粉量不足等问题,同时生长发育较慢的玉米植株吐丝散粉盛期已过,产生受粉不足的情况,缺粒秃尖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吐丝较晚的植株,要重点授粉。对于一般植株,可以用人工拉绳摇动植株,连续3~5次。总之,运用合适的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人工辅助效率,可以为玉米高产丰收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把控时机,一般在每天上午进行。天气选择尤为重要,要确保在晴天露水干后开展相关操作活动[7]。

3.4 加強施肥、浇水、排涝等工作,保障增产丰收

施肥、浇水、排涝等工作是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玉米在抽雄散粉以后仍然需要大量补给水分,如果缺水将会影响籽粒形成以及灌浆。应当在散粉后及时浇水,此时浇水叫攻籽灌浆水。浇水量应当适宜,如果浇水量过大则会导致根系缺氧而早死,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洪涝灾害,应及时抽出田间积水。

穗期施肥量较少的地块应再次施加肥料,通常尿素施加量为5 kg/667 m2,还可以喷洒尿素的水溶液,尿素的水溶液浓度为2%,喷洒位置为叶面,喷洒量为40~50 kg/667 m2。

同时,在授粉结束以后要及时去除没有授粉的植株和果穗,以提高光照二氧化碳的利用率,还能够提高田间的通风水平,确保受粉良好的植株正常生长,获取更多的光照、水分、营养成分,提高果穗生长效率,为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8]。

3.5 及时收获,确保增产增收

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以上3个时期的管理工作以后,农民可以吃一颗“定心丸”,基本可以确保丰收。为了增产增收,还需要确定相应的收获时间,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如防火、防灾等,确保玉米完全成熟以后收获[9-10]。部分人认为玉米苞叶变黄就说明已经成熟可以收获,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苞叶变黄并不意味着籽粒灌浆乳线消失,此时灌浆仍在进行,如果提早收获将会影响品质和产量。应当确定相应的观察指标,如玉米粒灌浆乳线是否消失。如果消失则证明已经到了适合收获的时机,此时应加快速度完成收割[11-12]。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在下一阶段需要将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开展广泛的培训、宣传活动,结合物候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农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开展普及工作。农艺师应加强指导,使农民玉米种植活动更有效率。在不同的管理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科学运用施肥、灌溉、喷药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使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罗宏梅.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研究[J].种子科技,2021,39(3):19-20.

[2]赵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要点分析[J].农家参谋,2020(12):54.

[3]王俊平.河南玉米高产栽培及田间管理技术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0,8(5):74-76.

[4]雷水利.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2):34-35.

[5]李淑敏,李佳豫.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40.

[6]田经平.玉米高产栽培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9(12):32-33.

[7]郝磊.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47.

[8]王延宝.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6.

[9]胡双珍.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5,35(10):5.

[10]李孝淦.玉米种植新技术与应用实践[J].种子科技,2019,37(14):51-52.

[11]吴爱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7,37(16):128.

[12]高振娟.浅谈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推广的重要意义[J].农家参谋,2017(8):39.5605F42E-74AD-470A-909D-2722920FA1F1

猜你喜欢

栽培管理高产玉米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如何做好林业产业管理分析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