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为害特征及防控策略
2022-05-09王淑花
王淑花
摘 要:为应对我国小麦增产问题,文章以晋城市为例,在该地区选取3个标志性调查点,科学研究重点病虫害类型及规律,分析11种小麦常见病虫害。基于上述科学研究,文章明确提出了播种后、种子发芽、出穗期和灌溉期合理防治病虫害的应用措施,并预报了灾害情况,以期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06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小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种植小麦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要想增加小麦产量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只有创造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才能完成小麦的增产增收。种植小麦的农户应加强应用种植增产技术,完善防治病虫害措施,保证小麦生长发育旺盛,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1 文章选区概览
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侧,是山西省东南部的门户,是政治、文化、藝术、经济发展、交通和网络信息的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5°11′~36°4′,东经111°55′~113°7′;东西长17 km、宽15 km;整个市区被泽州县包围,面积为144.38 km2;年平均降水量为400~700 mm,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6—8月、年平均日照时数2 300~2 650 h,具有资源集中的优势。桂皮土是晋城市的关键土壤质地,广泛分布于海拔高度为580~1 065 m的丘陵、低山,是重点农业土壤。
晋城市农业水平较高,是山西省农业重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一种农作物。晋城市属于北方冬(秋)麦区。通过长期种植冬小麦,证明其可靠性高、丰收性好、抗逆性好,主要品种有金麦79、云汉20410、长6878、长6359等。
2 小麦病虫害为害特征
2.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又称黄干性坏疽,主要包括条锈病、茎锈病和叶锈病。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病快,在短时间内可快速蔓延,是我国为害面积最大、后果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当小麦出现条锈病时,常常表现为叶片变黄,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停止生长,降低小麦的产量。该病发病时间不规律,有时是在小麦刚发芽时发病,有时是在小麦生长阶段发病。小麦条锈病的适宜温度为9~13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条锈病的发生。在植物生长发育初期,小麦条锈病虽然不会立即影响小麦产量,但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对小麦的正常发育造成阻碍,最终导致小麦的发芽率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春节前后是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主要阶段[1]。
2.2 小麦霜霉病
在我国小麦种植历史中,小麦霜霉病一直是为害程度较高的病虫害。该类疾病传播范围广、发生频率高、药效期长。近年来,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上市,生产和耕作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基肥间伐、浇水和追肥的改进。
小麦霜霉病是由特有的布氏香附霜菌小麦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严重时,会为害小麦的茎、穗等部位。病害发生时,作物叶片表面覆盖一层蓬松的真菌,菌落表面呈粉状。当小麦成熟时,病害部位会出现一些黑色或灰色斑点,即病虫害产下的卵。卵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9~20 ℃,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16~23 ℃。在小麦播种后、发芽前,若麦田被淹泡24 h以上或者次年3月遇寒流并且气温低,会发生小麦霜霉病。小麦基肥施用过多是造成小麦霜霉病的主要原因,而高密度种植和遮阳有利于小麦霜霉病滋生。
2.3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我国常见的小麦害虫,又名油腻虫、油腻汗。小麦蚜虫从苗期到穗期都会为害小麦,其中穗期为害较大,可减少小麦产量。我国小麦蚜虫发生总面积大,从而给农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主要的小麦蚜虫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绕管蚜、麦双尾蚜、麦无网长管蚜等,均属于同翅目蚜虫科。
2.4 小麦蜘蛛
小麦蜘蛛又称麦蜘蛛、飞虱。小麦蜘蛛主要是麦圈蜘蛛和小麦长腿蜘蛛。小麦蜘蛛以为害小麦为主。其在秋季和春季利用成虫和幼虫吸食小麦植株汁液,破坏小麦组织结构,使得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受损叶面失去翠绿色。为害严重时,会导致主茎枯死[2]。
2.5 蝼蛄
蝼蛄归属于直翅目,多散布于田野、荒山等地。蝼蛄多见于东北、华北地区。华北蝼蛄的幼虫体型丰满,全身布满细毛,颜色为棕褐色;其正面有一个不规则的污渍,形状像心血管系统;有翅膀,前翅下有后翅;小腹呈圆形,颜色为深褐色,像浴缸一样附着在底部;前足有力;呈卵形,初生时呈白色。在幼虫阶段,蠕虫的头很大,腹部又肥又大,可供蠕虫生存。起初颜色较浅,随其生长发育颜色越来越深。其5龄后体色与若虫相似。
2.6 金针虫
金针虫是蛔虫科幼虫的总称,包括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这类害虫更喜小麦幼苗,被此类虫害残害的小麦幼苗通常表现为被咬部分不平整。同时,此类害虫会为害麦穗,破坏小麦内部结构,最终导致小麦枯萎。成虫会破坏小麦的叶缘或叶脉,吸食破碎麦秆排出的汁液。金针虫活动与环境湿度、地温、寄主生长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当土层温度达到10~15 ℃时,病虫害为害最为严重;当温度升高时,病虫害会减少。
2.7 地老虎
地老虎通过幼虫破坏小麦的嫩叶和茎,常见的类型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和星座地老虎。麦田中主要为害物种是地老虎。地老虎属于鞘翅目夜蛾科,其可分为卵、幼虫、蛹和若虫4个部分,为害最为严重的是幼虫。虫害初期,体形圆润,长度37~50 mm,宽度5~6 mm;头顶呈深褐色,带有不规则的格子图案;表面哑光,整体颜色以深棕色为主;小腹1~8段每节生片4片,后两块比前两块大1倍以上;胸部和腹足呈紫红色。地老虎的生长习性在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1~2龄时喜欢啃食较嫩的叶子;3龄后夜间外出咬食小麦幼苗以及地下根茎;4龄后病虫害的抗药性提高[3]。A825ECAE-3F21-4E27-9EE8-DC92536B5353
3 小麦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
根据近年来系统软件实地调查,文章所选地区麦田主要害虫包括小麦蚜虫、小麦蜘蛛、蝼蛄等地下害虫。在病虫害防治阶段,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类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仅要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还要考虑病虫害防治方法对田间农作物的影响。使用有机化学药物合理防控害虫,不只是针对某些害虫,而是针对所有害虫,因此开展绿色生态杀虫很重要。优良的农业管理技术是基础,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是辅助手段。
3.1 农业防治
种植优质作物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具体措施之一。需要根据具体病虫害选择合适的作物类型。同时,选择的农作物不能单一,各品类之间要科学规范协调。在小麦种植前要犁地。种植地第一次降水后可深耕。8月底前施基肥、深耕细耕,使其达到既翻土又固土的实际效果。小麦种植栽培土壤质量要深、透、碎、平、实、饱满。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种植农作物,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特别是在冬季种植小麦时,要掌握最佳种植时机,考虑各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入冬前的积温。如果小麦种植过早,很容易引起病虫害繁殖,进而影响小麦生长发育。晋城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强冬季品种适宜种植温度在16~18 ℃,弱冬季品种适宜种植温度在14~16 ℃,种植日期在9月中旬至10月。
3.2 生物防治
要想避免各种病虫害为害小麦,必须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病害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同时,可利用不同地理位置优势,结合品种作物的具体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全面有效的生物调控技术标准。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分析作物的关键生长期和病虫害的成因,从而减少病虫害[4]。另外,应避免使用化肥,从而降低对水源环境的污染,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为害,使作物有一个更安全的生存环境。使用药物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降低麦田病虫害对植物的为害,减少对化肥和其他化学品的依赖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从我国以往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可以看出,选区麦田病虫害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蚕茧等,通过生物防治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抑制作用。向作物喷施化肥时,要选择抗药性强、对作物伤害低的药物。
3.3 物理预防
使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一种是利用高温、潮湿、寒冷等环境抑制病害虫生长发育。在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对病虫害栖息的地方进行灌水,使其浸入水中,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为害。可使用对害虫进行蒸汽或熏蒸等方法,从而减轻为害程度。另一种是采摘作物后深耕土壤,以减少害虫在空地越冬的数量。
3.4 有机化学防治
当前,在防控病虫害过程中虽主张减少对有机农药的使用,多使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无害化措施进行预防,但有机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小麦秋播阶段的病虫害防治重点是使用有机化学包衣种子,合理防治地下害虫(小麦蜘蛛和小麦蚜虫)可防止藤蔓枯萎。针对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应科学使用化肥,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按时喷洒化肥。要确定病害在小麦主茎上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小麦的茎、叶和穗等部位,要以喷施为主,注意喷施时间,尽可能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施。要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合理控制病蟲害。需要注意的是,应减少使用危险化学品、危害生态环境的药品,在用药过程中,使用剂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4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4.1 种前防控策略
播种前合理规划小麦品种的分布情况和种植情况,培育和选择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制订科学合理计划小麦分布情况和种植情况时,注意利用区域内不同抗性基因或衍生自不同抗原的物种,防止单一化提高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提高其整体抗病能力,减少不科学施用化肥的现象。
4.2 播种期防控策略
落实农业防控办法的关键对策是轮作,从而改进栽培技术。适栽、晚栽可降低秋季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另外,小麦种子应在播种前晒干,晾晒时间为2~3 d,可杀灭种子表面病虫害,提高种子出苗率。还应改进栽培技术,如除杂草、控制田间施种量、合理浇灌。在病虫害高峰期降低田间空气湿度,有效减少病虫害。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可采用麦田生火的方法提高田间温度,防止作物冻伤[5]。
4.3 秋栽秋苗期防控策略
选择安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拌种或薄膜包衣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之一。以科学规范为研究依据,掌握一种或多种化学拌种剂的配比,对防治小麦病虫害有一定效果。例如,当每株小麦中发现6头红蜘蛛时,可使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联苯菊酯微溶剂或哒螨灵等喷雾剂进行防治。
4.4 拔节期防控策略
在小麦拔节期,由于该地区的温度和环境湿度比较适合部分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小麦纹枯病、霜霉病、全蚀、黄矮病等病害。进入多发期,各种病原菌混合物会不断产生。此时,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使用药剂控制病虫害。当锈病的发生率达到1%以上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可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加水喷雾防治。
4.5 穗期防控策略
麦田中经常发生病虫害的另一阶段是麦穗期。杀虫剂与农药、杀菌剂按比例混合后使用。同时,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治重点是多种重大病害。当肥料和病虫害超标时,应立即使用杀虫剂,此时使用的药物应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当条锈病、霜霉病等病虫害同时发生时,每667 m2用三蜡松绿原酸7 g,绿原酸3 g,再加磷酸二氢钾150 g即可解决。
4.6 加强栽培技术
入冬前,要加强田间管理,首先要开展查苗补苗工作。把握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开展查苗补苗,尽量选择同一批小麦进行补种,保证发芽率。必须完成冬季灌溉,冬季灌溉的时间由自然环境和外界温度决定。当温度在3~5 ℃时,水会在夜间结冰,白天会融化,一般情况下,11月中下旬可进行冬灌。完成时间是在土层完全冻结和清洁前。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要重视冬灌工作,只有完成了这部分工作,才能保证小麦顺利出苗。
4.7 科学合理灌溉
科学灌溉尤为关键。小麦生长周期长,不同生长阶段对气候、自然环境和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季节的气候、温度和自然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小麦幼苗期,对水分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在这个环节进行人工灌溉。如果田间发生干旱,可小面积灌溉。在进入冬季后、土层完全冻结前,要进行综合灌溉,以确保小麦顺利越冬。
4.8 实时检疫,维持生态稳定
在当前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实时完成病虫害检疫监管工作,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病虫害预防工作。
首先,可以引进优良的种植专用工具,在发展小麦种植过程中,开展农田毒菌、病虫害治理工作,为小麦营造健康的自然环境,使小麦能够顺利发芽和生长,提高小麦成活率。其次,设置磁感应机械设备,可对小麦生长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管。一旦发现某些指标有偏差,就要采取有效对策,保护小麦种植的生态环境,避免病虫害发生。再次,当病虫害发生时,农民可以选择释放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式可以使小麦种植生态系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符合绿色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
5 结束语
小麦是决定粮食储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作物。种植人员必须对小麦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考量,从安全层面确保小麦优质增产。今后,要积极提高小麦种植水平,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刚,杨传新,刘子昂,等.生物农药在我国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登记情况、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药科学与管理,2020,41(2):15-20.
[2]朱卫红,朱凤云.探究绿色植保理念下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3):186-187.
[3]高京武.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7):131.
[4]刘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4):51.
[5]于平平.小麦病害防治市场呼唤绿色新药剂的诞生![J].营销界,2020(14):50-55.A825ECAE-3F21-4E27-9EE8-DC92536B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