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机理与突破路径
2022-05-09苏树权张宗文刘忠黄曼璇吴成刚石保纬陆宇明杨景峰
苏树权 张宗文 刘忠 黄曼璇 吴成刚 石保纬 陆宇明 杨景峰
摘 要:通过研究发现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传统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链延伸不长等方面,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原因包括无法融入价值链分工体系、路径被锁定,脱贫攻坚时期未能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去“内卷化”,农村市场容量小发育不健全、资本下乡难,农户生产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产业的有效外延不足、内部竞争大,并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农村产业功能、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明确产业分工、多路径培育龙头企业等促进广西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业;内卷化现象;形成机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F327 文献标志码:A
Mechanism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Involution”in Guangxis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 Shuquan1,ZHANG Zongwen1,LIU Zhong1,HUANG Manxuan1,WU Chenggang1,SHI Baowei2,LU Yuming1,YANG Jingfeng1*
(1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7,China;2Guangxi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Study found that the manifestations of “involu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s rural industry are the poor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raditional industry,lack of endogenous power,and short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The reasons includes inability to integrate into value chain division system,locked pathway,failure to promote“de-involu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small and undeveloped rural market capacity,difficulty to send capital to countryside,and scattered and unorganized production,insufficient effective extension of rural industries,and great internal competition.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cluding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mode,impro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xpanding industrial function,fueling endogenous power,clarifying job positions and supporting leading companies.
Key words: Rural industry;involution;mechanism;strategy
改革開放以来,农业第一产业、农村工业以及农村服务业等都在相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对“量”的需求结构已逐渐变为对“质”的需求,农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2]。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广西农村产业发展的不断投入,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农民作为农村主体其脱贫意识、生产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等要素却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无法将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发展上,使得农业农村成效陷入一种“无发展的增长”状态,进而形成了所谓的发展“内卷化”[3]。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无发展的增长”现象成为了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主要表现形式[4]。此外,由于广西地区石漠化问题严重,农村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受农村资源稀缺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影响,农村社会经常性出现争利行为,这也成为“内卷化”的成因之一[5]。“内卷化”状态出现后,农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资本和人力等资源,从而导致发展缓慢[6],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广西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对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现象进行研究,并探索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期为广西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1 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主要表现
1.1 农村传统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广西农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农村土地大多由分散小户经营,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在种植方式上仍然保留着人力精耕细作模式。目前针对山区地形的小型农用机械和基础农田设施尚未全面普及与完善,资源整合不足、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话语权等问题,导致农村产业见效慢、收益不高,产业发展的基础不牢固。以水稻为例,尽管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比例呈逐年上升,但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却始终保持在1.5×106 hm2左右,甚至略有下降,可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提高的主要因为水稻播种面积的下降。201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下降到了1.50009×106 hm2,仅占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07%。以高标准农田为主要代表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了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出现“内卷化”现象的重要因素。广西桂林素有“桂北粮仓”之称,受种粮效益低的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2020年桂林市种植水稻总收入为19815元/hm2,所需成本为15525元/hm2(不计人工费用),纯收入仅为4290元/hm2。2010年桂林市有12个县(市、区)参与自治区粮食直补与储备粮订单收购挂钩政策,收购计划在19万t左右,而到了2021年只有5县(区)参与,收购计划下降到11.9万t;2020年桂林全市粮食面积33.73万hm2,粮食总产量176.93万t,播种面积占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的18.03%,粮食总产占全区粮食总产的12.91%。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种粮效益低的情况仍未得到改变,这种传统种植业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ED419DAA-1C34-455F-8A91-D85E28ECEBE1
1.2 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在脱贫攻坚时期广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推进了农村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脱贫地区)低收入群体对外部的支持依赖度高、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相继出现。一方面是社会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缺乏持续有力的动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指导,无法形成后发强劲的发展续力。社会资本的参与需要依托一定的农村经济主体以及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积极性仍较弱。广西于2017年开始深入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2018-2020年),调研发现,尽管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总体而言,大部分農村集体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发展不平衡,收入渠道单一,发展缺乏活力,目前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发包收入,如铺面出租、山林出租、水库出租、鱼塘出租等,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过低,资源依赖搭、市场开拓的小,产业基础薄弱。据统计,截至2020年,广西仍然有超过8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内,仅有5.4%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在农村发展产业缺乏相应的监督,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较多农村地区社会企业以当地环境为代价发展不可持续产业,缺乏正向激励机制和长效约束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农村产业的经济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投入机制,产业发展合力不强。
1.3 农村产业链条延伸不长
受地形、环境、历史等因素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广西“城市-工业”以及“农村-农业”的这种分工格局更加明显,分工更加彻底。尽管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这种边界有所模糊,但是从产业分工的本质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农村非农产业有所发展,但大部分的农村非农产业也仅仅只是作为城市工业的一个补充,比如较多广西农村地区承接的来料加工产业,尤其以制衣行业最为突出,虽然在早期短期内提供了大量非农岗位,但是其弊端也比较突出,如相关的配套产业没有得到发展,产业基础也没有得到完善,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农村劳动力报酬低,技能未能得到提升,只有规模的扩大而没有真正实现产业的落地生根。广西崇左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产糖大市,原料蔗和食糖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5,全区的1/3,全市农民种蔗收入达90亿元,占农民年收入的60%左右。但由于受技术设备、人才、资源等因素制约,蔗糖循环利用率不高,产业链不够长。目前崇左市各制糖企业对于蔗糖蔗渣、滤泥、桔水等三大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还是比较低,蔗糖产业附加值不高,大量制糖企业仍以生产白砂糖为主,对附加产业重视度不够。
2 广西农村产业“内卷化”机理
2.1 无法融入价值链分工体系,路径被锁定
农村产业往往具有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较难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标准化生产推动进度缓慢,导致农村产业较多产品无法达到国内、国际相应的标准,也就难以融入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更无法与上下游生产者形成密切协作,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也成为横亘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上的一大难题,更是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重要成因。与此同时,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和产业分工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马太效应使得城市现代农业、城市加工业的优势不断放大,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很多时候农村产业所扮演的角色只是重要的原始材料供应商,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被低端锁定,陷入“内卷化”发展困境。
2.2 脱贫攻坚时期未能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去“内卷化”
在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了农村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带动脱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产业扶贫并未达到去“内卷化”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过往的扶贫产业发展更强调的是全面覆盖、精准扶贫,但也往往造成同质化发展以及农村内部产业过度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扶贫产业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公权力的推动以及国家资源的倾斜,其主要不足在于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方面略显不足,相对忽略强化他们内在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对农村产业的要求也更高,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成果,通过市场体制机制的完善,破除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实现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农村市场容量小发育不健全,资本下乡难
近年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建设和农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广西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76元,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474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36%,尽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逐步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大于城镇居民。以上的分析说明,当前广西农村地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容量偏小,消费能力有限。同等条件下与城市产业相比,农村产业的产品销售离城市消费市场(主要消费市场)距离更远,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也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空间市场发育不健全,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限,产业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当地自发投入,小农经营,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仍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体系,导致农村人口没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更多的是在当地的传统产业上进行更大规模(包括单纯种植规模的扩大、农资投入强度的提高等)的投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重要诱发条件。
2.4 农户生产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
广西集聚分布于华南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域,具有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特征,地形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山地丘陵为主,综合生产能力较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广西农村地区村落聚集地主要位于盆地之中,发展产业的耕地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自留地上耕作生产,2019年广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98.92万hm2,而乡村从业人员达到了2495.32万人,折算下来每个劳动力耕作面积仅为0.24公顷,以家庭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劳动力报酬无限接近于零,小作坊式的经济组织在农村遍地开花,但农户生产分散,组强化程度不高,陷入精耕细作的路径依赖并被锁定。此外,农村地区特色作坊、合作社、私营企业依靠人力、土地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空壳企业、合作社现象在区内各地均存在。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发文显示,截至2020年百色市现存农村合作社达3999家,未领统一社会组织代码的达363家,而2017年以来剔除的无效合作社就达到1273家,无效合作社比例达到31.84%,组织化程度一直没有较大水平的提高,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困境。ED419DAA-1C34-455F-8A91-D85E28ECEBE1
2.5 农村产业的有效外延不足,内部竞争大
当前,农村产业外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受制于农村地区地形、地理位置、资本、人口等因素,难以在农村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农村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生产、经营体系,虽然政府在不断扶持相关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但是仅仅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张无法带来价值链的提升;其二是产品种类不少,但有质有量,能远销国内、国外的高质量产品不多,尽管近两年广西国际贸易都处于顺差的地位,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广西进口产品包括鲜干果、坚果、大豆、食用植物油、合成橡胶、原木、纺织用品、纸浆,以及钢材、机床、汽车及零配件等工业品、制成品,而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活猪、活家禽、水海产品、谷物、蔬菜、鲜、干果及坚果,茶叶、生丝等初级农产品,農村产业产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增加高价值产品的比例,这是农村产业外延不足的另一内涵。广西梧州市的农业产业大多是原料市场,除六堡茶加工业产业链较为齐全以外,本地沙糖桔、八角、粉葛等产量虽大,但大多是直接出售原材料或制成初级加工产品,尚未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实现第一产业发展优势与第二三产业拓展的有效结合。以粉葛产业为例,梧州市粉葛种植面积4000 hm2,年产鲜葛约12万t,全市粉葛加工企业主要以葛片、葛根茶、葛粉、葛粉挂面等产品,而葛相关的保健品、食疗产品、中成药、化妆品较少,未能满足市场对多元化葛根制成品的需求,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产业外延不足导致产业链条过度拥挤在生产环节,加剧了农村产业的内部竞争,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内卷化”的重要原因。
3 对策建议
3.1 转变发展模式,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中,发展农村产业成为辐射面最广,带动脱贫最多的举措。在新形势下,产业要振兴,要跳出“内卷化”困境就要久久为功地打牢农村产业的壮大基础,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新时期农村产业的发展中,要转变过去依赖村党组织或村委会成为农村产业(脱贫攻坚时期更多指扶贫产业)的直接经营者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直接由“政府包揽”直接推进,形成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挤出了社会资源对农村产业的系统化支持,降低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农村产业发展变为主要靠政府输血而缺乏竞争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首先要尊重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明确其经济属性,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以及农户的经营能力和发展需求,让市场机制维持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脱贫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交通等配套设施条件等,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标准,提升农村产业规范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为脱贫群体高质量与稳定脱贫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要优化农村产业要素投入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村产业壮大提供持续有效精准的要素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施农村产业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创造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环境。
3.2 拓展农村产业功能,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乡村规划相结合,重点支持针对农民就业能力、管理能力、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与乡村治理参与效能,提升治理乡村的现代化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功能。鼓励建设具有保护传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休闲、科普、生产等多种功能田园的休闲农园综合体,提高农村产业主体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功能。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富含地方文化底蕴的特色产品、工艺,并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推荐。促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结合产业发展进行可持续开发,突出农村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深入挖掘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及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公园创意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科普功能、示范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等,促进农村产业的繁荣兴旺。
3.3 明确产业分工,改变城乡割裂的制度安排
在新阶段,需要从体制上改变这种城乡割裂的制度安排,改变农村非农产业与城市工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并形成过度竞争的产业格局,并且要融入到区域分工、国内产业分工、甚至是国际产业分工的价值链条中。一是加快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落实成长计划的配套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对龙头企业产品研发、农产品物流和精深加工项目进行扶持,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推动农村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由散到聚、由集中到集群,形成全产业链布局与产业化发展格局。二是继续深入推动实施广西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村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加工、销售技术装备升级的定点扶持与协同建设,发展农村地区初加工、精深加工,延长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特色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由中低端向高质量转型升级。三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向农村地区溢出,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企业+农户”等方式共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与营销设施,精准培育市场,提高农村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开发、产品包装、现代化经营的能力,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
参考文献
[1] 陆柳.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2] 王国敏.中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116-121,340.
[3] 温雪.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内卷化”问题及其运行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8(10):90-92.
[4] 邓小海,云建辉.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去内卷化”动力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20(19):178-181.
[5] 秦振兴.资源下乡、农村社会心态秩序失衡与基层治理内卷化[J]. 社会科学战线,2021(3):265-269.
[6] 左冰,万莹.去内卷化:乡村旅游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21-30.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桂农科2020ZX15)。
作者简介:苏树权(1976-),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ssq2009@gxaas.net。
*通信作者:杨景峰(1981-),男,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22-01-09ED419DAA-1C34-455F-8A91-D85E28ECEB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