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守候者 《百鸟朝凤》
2022-05-09
“剃头的,唱戏的,呜哩哇啦送葬的”,这是《百鸟朝凤》中路人调侃唢呐匠的语句。但事实上,唢呐文化在民间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乡土文化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对唢呐陌生,在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上,一个人一生的悲喜哀荣,都要借一支唢呐曲子得以烘托和宣泄。这个早在公元3世纪从东欧、西亚一代传入中国的乐器,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从一代代唢呐匠的手中传承下来。当这个曾经代表乡土礼乐巅峰的乐器逐渐走向末路,这些执着、坚韧的唢呐匠人又该何去何从?
职业人:唢呐匠
“我永远是这样,我不喜欢的东西,你给我再多的钱,再好的条件我也不去拍。我不屑于去做那些事情,我不感兴趣,我按着自己的路去走。首先,这个题材,这个故事我得喜欢,我不感动,绝对拍出来感动不了别人。”——吴天明
寻访 倾心之作 双重挽歌
《人生》《老井》《變脸》,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作品无一不透露着他关心农村百姓生活、关注中国人命运的情怀。《百鸟朝凤》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之上的作品。《百鸟朝凤》的原作为肖江虹2009年发表于《当代》的同名小说,吴天明喜欢这个故事,把自己关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埋头创作剧本。他房间的墙上贴了好多剧本里面的场景细节,据说,经常写着写着就被剧本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打动,痛哭流涕。
《百鸟朝凤》围绕唢呐匠的故事展开,这样的题材在当时的市场不太被接受,但吴天明心意已定,他决定拍出这个故事。那时,吴天明导演一方面试图通过唢呐匠的遭遇,来展现匠人精神和民间艺术在去与留夹缝中生存的现状,另一方面他也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影射电影质朴风格的逐渐丧失,以及对电影本真流失的失望。
可惜的是,2014年2月,吴天明做完这部电影的最终剪辑,3月便突发心梗与世长辞。这部电影就搁置在那里,“像个没人管的小孩”。后来,吴天明的女儿吴妍妍带着这部电影到处找愿意出宣发费用的投资人,直到遇见视吴天明为偶像的制片人方励。2016年5月,《百鸟朝凤》在影院与观众见面,影片中老唢呐匠执着于唢呐传承的故事和影片外吴天明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执着坚守形成了互文。而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也成为一曲唢呐匠人的时代挽歌。
再现 唢呐一出 百鸟来朝
穿过袅袅炊烟的村庄,踏过崎岖不平的黄泥山路,八百里秦川质朴、天然的乡土环境展现在观众面前。《百鸟朝凤》讲述了唢呐班从兴盛到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正是这片具有淡雅、透明质感的秦川,暴雨下的岸头水汽氤氲,烈日下麦浪温柔翻涌,深绿色植物围绕的庭院里,青砖地下铺一片草席。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一群身上具有朴素真善美品质的唢呐匠人。
唢呐班主焦三爷脾气执拗,行事坚持原则,唢呐是他一辈子的坚守。“唢呐一出,百鸟来朝”,一曲“百鸟朝凤”,是为绝唱。他精心挑选了做事严谨、心思纯良的游天鸣来接班,只为将唢呐在无双镇传承下去。从接触唢呐到成为一名可以出活的唢呐匠,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游天鸣的成长,被导演放置在许多质朴无华的影片场景中。他用芦苇杆吸水练习气息,在树林模仿各种鸟叫,跟随师父和师兄出活唢呐从不离手,他用自己的勤奋和认真向人们细致展示了“唢呐匠的自我修养”。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焦三爷便是以这个标准选择继承人的。而焦三爷也一直是游天鸣的精神支柱,在城市化进程和西洋乐冲击的双重困境下,焦三爷醉酒后吹唢呐的片段和拖着病躯吐血演奏“百鸟朝凤”的片段,足以打动游天鸣,也足以打动每一位观众。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影片的尾段,游天鸣在师父墓前独奏了一曲“百鸟朝凤”。真正的手艺人,正如影片中的焦三爷和游天鸣一般,追求手艺与骨气融汇一体的极致。他们从来都是朴素而珍贵的存在。
致知 民间艺术 重在传承
《百鸟朝凤》刚刚上映的时候,豆瓣评分高达8.4分,却只有每日1%左右的低排片。制片人方励在直播中下跪求排片,成为彼时被大家热议的电影营销事件。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这种行为,但客观来讲,很大部分人正是因为这则新闻知道这部影片并走进影院。
《百鸟朝凤》最后获得第29届金鸡奖三项提名,并最终斩获评委会特别奖。最终打动评委和观众的,便是《百鸟朝凤》所体现的匠心和情怀。“无双镇需要唢呐”,事实上,在今天的广大城乡,同样离不开唢呐匠。他们讲究礼数,也从不曾因着金钱放弃对曲子契合人品的坚守。影片给出了唢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但并没有给出结果。但唢呐的没落,唢呐匠风光不再却是一个因时代发展走向必然的事实。然而,对于吴天明来说,对于方励来说,对于被《百鸟朝凤》打动的万千观众来说,正是由于唢呐匠人德艺兼备的存在,才得以让大家在商业浪潮席卷的时代中学会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咂民间艺术的质朴与美丽。(文 斑马木笛)
影片评价:
黄建新(导演):“焦三爷坚守文化传承的戏码,也是吴天明导演上世纪的困惑。吴天明导演始终努力呼吁文化回归,这部电影的表意就是如此。”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该片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众的民间文化,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