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湖湘本土音乐教育研究

2022-05-09郭小兰

艺术评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郭小兰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共识。湖南各高校要紧扣多元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积极开发湖湘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建立多样化、立体化的本土音乐教育传承体系,彰显地方办学特色,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湖湘音乐文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湖湘本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107-03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教导学生学习、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开始在我国传播和推广,促使人们开始反思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西方中心论”的弊端,为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好地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中华文化母语教育”的概念,并逐步将本土音乐教学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专业课程必须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地方和学校课程根据地方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随着湖湘本土音乐教育逐步在省内各高校的展开,作为地方音乐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更好的将湖湘本土音乐融入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成为湖南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湖湘音乐教学现状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楚文化、巴文化、苗蛮文化曾在这里交相辉映,汉、土家、苗、白、侗、瑶、维等多民族在此处繁衍生息,湖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湖湘音乐文化。根据2009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统计,目前湖南省传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四千多种,其内容体裁、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湖南花鼓戏、湘剧、祁剧、浏阳古乐、常德丝弦、嘉禾民歌、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湘西苗歌等乐种在全国均有较大知名度。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在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中发展、演变、传播,承载着湖南人民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构建湖湘音乐课程的重要依托。

目前,湖南共有27所高校设有音乐学专业,根据教育部的政策指引,均开设了湖湘本土音乐相关课程,并利用高校科研教学平台和人才优势,对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积极传承与实践探索,有效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部分高校依据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乐种,开设相关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地处湘西自治州的吉首大学,依靠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设了《湘西民歌赏析》《湘西民间打击乐》《土家族音乐文化》等一系列民族地方特色课程。同时,该校还先后成立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和“吉首大学音乐舞蹈艺术创作中心”等机构,以创作、科研带动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目前该校已成为湘鄂渝黔边区艺术人才培养中心。地处湘北的湖南理工学院以湘北文化音乐资源为依托,将本土音乐课程专题化、系列化。如开设的洞庭渔歌品牌课程体系包含了《洞庭渔歌文化概论》《洞庭渔歌采风》《洞庭渔歌演唱》《洞庭渔歌创编》等系列课程,各教研室协同合作,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法,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灵活、机动的将理论讲授与田野采风、展演等实践教学相结合,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促进了湘北区域的音乐文化传承。2015年该学院被授予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歌”传承学校实践基地。此外,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丰富的戏曲资源,对湘剧、祁剧、花鼓戏等地方戏曲进行了多样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湖南地方戏曲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综上所述,经过不断的发展,湖湘本土音乐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长期沿用西方音乐体系,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从属地位,而属于传统音乐范畴的本土音乐文化教学的研究与设置则起步更晚,虽然近年来,经过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界专业人士的大力推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发展时间短,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湖湘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目前,在湖南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湖湘本土音乐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大多以选修课程为主,且课程安排单一化、边缘化,其重要性在地方特色教育机制中未得到充分展现。在课程模块组成上,以专业技能课程居多,大多停留在音乐学科知识层面,所涉及的学科较少,对湖湘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课程设置不多,与实践类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且湖湘本土音乐内容在各专业课程中的体现程度参差不齐,由于湖南本土民族民間歌舞文化较为发达,研究资料相对丰富,舞蹈及声乐方向的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精品课程,而器乐方向的湖湘音乐内容发展则较为滞后,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不足。

教材的匮乏一直是制约湖湘本土音乐文化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由于以往湖南各高校的音乐教材主要以西方音乐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技能训练教材为主,这类教材经过长期的研讨与修订,发展较为成熟,在教学中得以普遍应用,而本土音乐教材需立足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量身定制”。这对编写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对该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又要兼具音乐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能力。由于发展时间短,教材建设的经验不足,目前,拥有湖湘本土音乐教材的高校并不多见,大部分由授课教师独立编撰文献汇编,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指引下,各文化部门、高校一直在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编写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这些材料并没有高效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材形式比较单一,以文字理论教材为主,曲谱、音像等教材较为欠缺,缺乏趣味性,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本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湖湘本土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本土音乐文化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民俗土壤,加上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能接触到本土音乐文化的渠道较少,也缺乏基本的传统音乐素养,看不懂工尺谱,不了解音乐特性,部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较为淡薄,甚至对家乡的音乐文化也一无所知。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在倡导“文化复兴”,但短时期内难以扭转这一畸形局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湖南各高校教师大多数由深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影响的专业院校或师范学校培养,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对本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多数未建立完整的民族音乐知识体系。而本土音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只有不断学习、发掘,并在当地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才能深层次、全面化的掌握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同时,由于各高校与文化保护机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持续的本土音乐与师资培养平台,目前湖湘本土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较差,严重制约着湖湘本土音樂的教育传承。

三、具体措施

首先,要将湖湘本土音乐融入多元音乐教育体系,首先要找准湖湘本土音乐教育的定位。多元文化思想的核心是要打破单一文化思维,建立平等、开放的音乐文化观念。湖湘本土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必须将湖湘本土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音乐文化放置在平等地位。湖南各高校要正确认识到其在地方高校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所在区域优势,发挥自身科教、人才优势,积极开发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将其纳入到音乐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达到健全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彰显地方办学特色的目的。另外,我们要紧扣多元文化教育中平等包容的思想,尊重湖南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价值观,尊重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尊重民间艺人的演出方式、记谱方法,不能以学院派所谓的先进音乐观念对本土音乐进行阐释,甚至强行改变、取代本土音乐的生存发展方式,否则就违背了多元音乐教育的初衷。

其次,湖湘音乐文化课程的教授,要从单一的技能教育向多元立体的文化教育转变。本土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音响或是一种演奏技能,音乐教育也不是狭隘的技能教育。湖湘本土音乐是湖湘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湖南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的创作结晶,与湖南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学、民俗密不可分。我们在教授湖湘本土音乐课程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技能的教授上,不能人为的割裂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要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综合类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历史、文化、民俗、音乐等学科视角出发,对湖湘本土音乐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和研究,将湖湘本土音乐置于湖湘文化背景中进行讲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喜爱湖湘本土音乐,理解湖湘本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精神价值,树立平等多元的音乐价值观,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保护与弘扬湖湘本土文化的目的。

再次,要对现行湖湘音乐文化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根据地方办学定位,紧扣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以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科学、系统的湖湘音乐文化课程体系,让本土音乐内容逐渐渗透到专业课程中。要不断扩大湖湘本土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寻求多样有效的途径,将湖湘音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湖湘音乐传承工作持续化、立体化。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跳出以西方音乐手段来阐释本土音乐文化的惯性思维。要抓住当下科技教育的机遇,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建立湖湘本土音乐教学资源库,改进本土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另外,各地方高校应与基层文化站、非遗保护机构等单位协力合作,集合一批对所在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全面、深入研究的学者、民间音乐传承人,根据教学规律,认真组织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

最后,要注重湖湘本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注重与艺术实践的结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弘扬湖湘本土音乐文化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进行长期、持续的努力。湖南各高校一方面要积极结合社会各文化部门、演出团体的力量,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共同搭建湖湘音乐文化教育传承平台,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文化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湖湘本土音乐产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亲身感受、体验、领悟到湖南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长期的感知和熏陶中理解湖湘本土音乐文化中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进而真正认识到湖湘本土音乐的价值,形成文化认同感。同时,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制定系统、可持续性的本土音乐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要将湖湘本土音乐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高校师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本土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展演,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社会艺术实践中,更好的将湖湘本土音乐传承落到实处。

湖湘音乐文化是湖南地域文化的精髓,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高等音乐教育。而高校作为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传承与弘扬本土音乐,建设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其办学定位、教育模式也注定离不开本土音乐文化。我们要在国家教育政策指引下,顺应时代和社会对地方性音乐人才的要求,将多元音乐教育理念融合到湖湘音乐教育中,实现办学特色与文化发展的双赢,让湖湘音乐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徐美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二)[J].文艺生活,2012(10):120-127.

[2]王桂芹.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本土音乐教育[J].云梦学刊,2011(04):122-124.

[3]田耀农.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中的音乐[J].中国音乐,2007(03):44-49.

[4]乐之乐.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2016(02):56-60.

[5]易介南,徐耀芳.论创新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1(02):74-77.

[6]王育霖.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9):68-72.

[7]候新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探索——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5(10):185-187.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