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2-05-09刘君许才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刘君 许才明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基于农业多功能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系统阐述了美丽乡村的“四重功能”,即“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与专家咨询,指出目前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如“新理念”缺乏、“新动能”不足及“新机制”有待提高等较为共性的问题,并就如何从高质量可持续建好美丽乡村提出了三个“新”的意见和建议。即“新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挖掘、拓展和彰显美丽乡村的多重功能,努力提升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新动能”,要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加大对新业态、新主体和新农民的培育、培植和培训,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机制”,要创新村级合作经济联农带农发展的机制,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为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美丽乡村注入活力。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农村多功能特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07-0242-06

收稿日期:2022-01-07

作者简介:刘 君(1988—),女,江苏大丰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619917340@qq.com。

通信作者:许才明,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caimingxu@sina.com。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建設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继新农村建设后,我国农村工作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3],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将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从江苏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民的切实需求,从现代农业多功能特征出发,从多重视角阐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阐述乡村的多重功能特征。是对现代农业多功能理论的具体应用,并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尝试,以丰富和发展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作,需要对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成果不仅对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包括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对江苏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实现、提升等有指导意义,也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1 从农业的“多功能”到美丽乡村的“多重功能”

1.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提出的“稻米文化”[4]。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性提法。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农业多功能的含义可以归纳为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

1.1.1 农业多功能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农业,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农业从生产到“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功能农业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1.2 农业多功能的表述与内涵

如何理解农业的多种功能,从各国的实践看,亦或从学术界来看,其认知或解释不尽相同。有“生产、生态、生活”三功能论,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传承”四功能论,也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传承及政治”五功能论。笔者查阅了我国农业农村部官网及江苏省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文件、通知,发现我国更倾向于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传承功能[5]。

1.2 美丽乡村的“四重功能”

美丽乡村不仅是由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组成的三维影像,即包括农业生产的激情和活力、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和其村庄本身的外观,还应该包括文化和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6]。三维影像与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它必须发展成为“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四重功能”,是广大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理想家园,是广大城镇居民群众健康快乐旅游的理想之地,更是广大城镇居民群众精神享受的乐园。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保护和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建设现代农业上,把重点放在保护和发展农村的文化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上,更加强调弘扬农村的文化建设与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1.2.1 生态宜居

顾名思义,生态宜居主要涉及2个重点方面,一是绿色建设,二是宜居建设。其中,绿色建设是基石,宜居建设是根本目标。绿色建设工作主要取决于环境的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绿色建设正在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7-8]。它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大多数城市的居民来说,主要有2种需求:(1)基本的住房需求。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卫生和美丽的环境中。这不仅需要充足的住房供应,还需要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生活环境。(2)对就业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和优越的就业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而且更多的是吸引优秀人才安置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工作环境的质量也成为居民评估一个地方是否宜居的首要指标。总体而言,生态居住村的未来发展趋势应以深入推进我国绿色科学发展观建设为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坚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理念,充分实现生态资源节约效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造和谐美丽的生态居民住宅,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和宜居性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生态学的字面含义是指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但是,仅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然环境不能满足“可居住性”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的生态学是指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统一。“宜居”是指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必须对其进行持续优化,以达到理想的人类居住水平。生态上可居住的自然,涵盖物质和精神方面[9]。物质方面是指生态居住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环境承载力的相应提高。精神层面是指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微妙影响,生活在“环境可持续”中,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因为其气候、地形、种族及不同的地区而产生了习俗。尽管文化条件不同,但总体而言,生态宜居性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環境,并改善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1.2.2 生产高效

高效农业基于当地资源和条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旨在提高工业效率。与一般工业相比,其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环保的生产方式。高产农业不是临时产业[10],它应该在最高级别使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并建立长期的体制机制。高效农业与特色农业既不同、又相容,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和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并发展成为高效产业。因此,发展特色高产农业和促进特色高产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建设的重点。以特色农业为起点,以高产农业为锚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为支撑。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的生态综合优势,探索实施特色农业乡村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化的特色乡村产品,牢牢准确把握“发展”与“生态”的2条平衡基本底线。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保障水平将继续得到提高,生活物质环境也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1.2.3 生活美好

自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后,“美好生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其概念尚未确定。笔者认为,美好的生活来自更高的现实水平,但必须立足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美好生活”得以实现。因此,本研究将“美好生活”定义为人们对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和满足感更高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和目标都不同。

首先,美好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成就感。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当前,全面实现富裕社会战略计划,是进一步提高人们物质意识的一项重要政策。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实现富裕社会可以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致富意识。其次,美好的生活显示了人们的幸福。幸福是一种真实而又无形的情绪和感觉,它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当前,中国年轻人的幸福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一般而言,收入、教育和医疗问题是影响中国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1]。其他健康问题、家庭关系、婚姻状况、社会保障、教育水平、社交、娱乐、生态环境、职业成就和对公益的慈善活动都是直接影响幸福感的常见因素。以前,别人问:“你现在幸福吗?”更多的人会下意识地回答:“我感到非常幸福。”这种无意识的反应表明,在影响幸福的许多因素中,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许多人也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幸福是人内心的真实反应,只要人们的幸福程度足够高,生活就一定会美好。

1.2.4 人文和谐

乡村文化建设是指在建设乡村文化空间的基础上,发展产业、设施和教育,从而使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信心。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文化,如技术、文化和娱乐。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1)可以满足农民对优质、多样化精神修养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这项政策的实施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3)培养新型的专业农民,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和智力支撑;(4)积极吸收和融合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先进元素,改造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2.1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2017年江苏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来,分别围绕“特色”“田园”“乡村”3个关键词,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2.1.1 实现农业高效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求江苏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江苏将按照优先发展新型农业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政策,率先向乡村文明迈进,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与轻松生活。将实施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综合性的一个出发点,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整体性的发展。2020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3 729万t,较2019年增长0.6%。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江苏省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图1)。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长久以来,江苏不断拓展和扩大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努力开辟出一条富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和发展,打破产业界限,以农业形式引进新技术、新企业和新模式,并利用加工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利用旅游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并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并增加附加值。这一系列的措施已经使得江苏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如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江苏省实施了现代农业质量增效计划,进一步鼓励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全省的农业、互联网、旅游业和加工服务行业。2020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843亿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游客接待量达到2.6亿人次,全年综合经营收入超过800亿元,比2019年增长17.6%。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射阳大米、高邮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南京盐水鸭被选为中国区域农业100强品牌。地方区域性农业公用品牌共有15个,这些品牌销售额均已超过了5亿元/年,将其融合到中国高端需求要素中,并继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2.1.2 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江苏一直将“绿色”视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将“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理念,不断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地区。农村产业向绿色发展的转变与科学设计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其中,禁令政策的目标是划定全省绿色经济发展的边界,也是江苏省转型升级开始的首选。近年来,江苏不仅颁布和实施了各种有害和不利于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禁令,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专项整治措施,如“ 263”专项行动,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已基本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实现全覆盖,300多个乡镇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率、自来水深度处理达到优质水比例,国家节水型城市数量等均位居全国第一。从21世纪初开始,江苏省政府已经开始逐渐积极探索“三集中”经济发展管理方式,对于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都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通过理论研究学习和实践探索积极推广“戴庄经验”,全力打造好新时代“鱼米之乡”。

2.1.3 农民生活逐渐富裕

富裕的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始和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根本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江苏省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万元工程,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198元,比2019年增长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9%,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图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逐年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图3);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业比重逐年下降(图4)。

2.1.4 逐渐实现人文和谐

江苏将农村文明建设与农村治理体系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发展。探索前党支部书记的精神,带头树立“榜样”作用,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和组织能力。新时期国家和省级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乡村周边道德风范的培养和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选择等都促进了新的乡村文明氛围的形成。创新农村网络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综合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和农村社区政治社会互动。良好的治理可以使村民高兴,使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并确保整个农村社会具有秩序,形成简单和友好的氛围。盐城市射阳县长荡镇形成了一系列促进村民自立,引导道德风俗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模型。如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协调乡村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村委会禁止赌博、摆脱愚昧观念和不良习惯,树立新的风格;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加强重点和宣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和谐的农村氛围,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正在积极改造和探索传统地方文化的内涵。通过发展民间乐团,在寺庙组织文化博览会和制作传统香囊,实现了产业和大众文化的繁荣。

2.2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江苏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取得成绩也是巨大的,在我国也走在前列。但对照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对照美丽中国的总体规划,对照农民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更高追求,对照发达国家的建设水平,差距还很大,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研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农业多功能性、农村多重功能的特征出发,本着彰显美丽乡村多元价值,提出了江苏美丽乡村存在“新理念”缺乏、“新动能”不足和“新机制”有待创新3个方面的问题。

2.2.1 “新理念”缺乏

对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乡村的多功能特征认识不到位;在农业、农村的动能拓展方面,跟周边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地方在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等“三特”的提炼、聚焦和打造上,缺乏高水平规划引领,缺乏新理念和创意,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有待提升。

2.2.2 “新动能”不足

目前,江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村支部、村行政)既是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工作的主力军。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实行的基本上都是财政支持型的专项项目申报、实施与管理体制。这些项目涉及环境整治、农房改善、旱厕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环卫绿化等“美丽、干净和宜居”的多个方面,而在乡村产业的扶持、“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新业态的培育方面扶持不多,投入也不足。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明显不足。

2.2.3 “新机制”有待创新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后系统和功能的维护亦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村是村支部和村行政的“二元”治理结构,如苏州市吴中区湖桥村,有实质运营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是少之又少。换言之,没有村级合作经济“造血功能”,村民自治就成了“空话”,美丽乡村建设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活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培育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其联农带农机制尤为重要。

3 优化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新理念”

3.1.1 树立大局意识的理念

首先要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要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还要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

3.1.2 树立区域统筹错位发展的理念

2018年南京市江宁区率先提出“打造全域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该区在统筹分析自然、生态、文化、产业、交通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定为四大片区,即西部以休旅经济为特色的丘陵田园乡村片区,中部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水乡田园乡村片区,东部瞄准以度假体验为特色的人文田园乡村片区,南部则重点打造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山地田园乡村片区。各片区内,对人口相对集聚(规划中的居名点)、生态相近、区位相邻的村,则以组团名义打造,并在区设财政专项资金,分别从生态、交通、村庄改造、产业、文旅5个方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20年底,南京市江宁区已建成1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绘就出一幅幅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田园牧歌式风景画,让“向往的生活”有了现实模样,其成功经验在2020年被选入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这也是江苏唯一入选的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江宁区的经验显示,美丽乡村单个点的建设固然重要,但要实现其价值发展的最大化,还需要诸如交通、环境、文旅、特色产业等的配套建设。只有全区统筹、多点开花、错位发展,才能产生像南京市江宁区现在这样的群星荟萃、人气集聚的效果。

3.1.3 树立拓展美丽乡村多元价值的理念

要充分挖掘、拓展和彰显美丽乡村的多种功能,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精品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特色农、文、旅精品的打造,来提升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前文案例中提到的前寺舍村、牛马塘村、徐家院村、马庄村,无不体现出特色的重要、精品的价值。

3.1.4 树立美丽乡村建设为民的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搞“花架子”“面子”等政绩工程,而是要切实为村民考虑,要让村民认识到、感受到、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红利”,从而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并为更高水平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2 培育“新动能”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地基础,也是关键。如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生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都属于新动能。因此,培育发展新动能,就是要用新技术新装备手段,从挖掘农业多功能入手,培育新经营主体,培训新型农民。

3.3 创新“新机制”

跟全国一样,江苏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完成了由社(人民公社)到乡(镇)的转变。以家庭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进后,大部分村已不存在集体生产经营活动,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功能大都由村两委代替,在脱贫攻坚工作和美丽乡村各项专项实施中,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体制。村级层面实际上是村支部与村行政“二元”治理结构。随着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开发的市场与国际对接,这样体制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除国家以外,对土地拥有所有权的唯一的组织。它不同于企业法人,又不同于社会团体和行政机关,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它与村民的利益紧密相联,它是村民利息的代言人,也是村民利益的保障。

因此,重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保证,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高水平建设、村民收入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苏州市吴中区湖桥村,以村土地合作社为平台,在村土地合作社下设经济开发总公司(集团),总公司(集团)下又设若干分公司,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村书记徐顺兴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就将一个经济负债300万元的薄弱村,变成一个资产过3亿元的全国“明星村”。湖桥村这种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土地合作社)为平台,村书记、能人带头,集聚各种要素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农业产业化重大专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中,强调联农带农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重视“平台公司+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服务宗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提升动能,才是推动美丽乡村散发更大活力、体现多元价值的最大推动力。

4 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难点、痛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不仅要守住青山绿水,要美丽,还要富裕、文明,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亿人口中有5亿人口居住在乡村。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客观存在,广大农民还不富裕。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过上美好生活。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从政策文件解读和现有实践看,至少涵盖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乡风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现代农业多功能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从问题导向出发,结合乡村战略的更高要求。本研究在未来可持续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围绕3个“新”字做文章、下功夫。即以充分挖掘、拓展、彰显美丽乡村的“四重功能”,提升美丽乡村的多元价值为新理念,来规划、建设好美丽乡村;以进一步聚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增强新动能为基本思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创新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农带农机制,增强村级经济新活力,改善农民生活为抓手,夯实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查道生.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8(36):209-210.

[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6.

[4]李 健.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投资的社会性[J].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2):13-14.

[5]关锐捷.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五生”实现“五美”[J]. 毛澤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4):22-28.

[6]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7]周 克,杨 平,蔡颖萍. 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成效探析——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36.

[8]薛俊菲,施宁菊,马 涛,等. 江苏丘陵地区美丽乡村农业景观系统多维构建——以南京市桦墅村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7):9-18.

[9]于 洋.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农业经济,2015(4):7-9.

[10]舒川根. 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11]刘常莉. 重庆山地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