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05-08朱有洹崔胜利

运动精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议题课外双减

朱有洹 崔胜利

“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回顾与展望

朱有洹1崔胜利2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三明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1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有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运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述评,以期为“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近1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愈加深入,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充实了理论夯实了基础,但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从研究议题来看,由于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文关怀的缺乏,导致存在议题视角单一失衡现象;(2)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更新不足,以量化研究方法为主的同时也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够规范问题;(3)从研究的总体价值来看,描述性研究较多,深度缺失与实效性不足是该领域研究的一大痛点。建议:(1)立足“双减”背景,均衡拓展课外体育研究议题,拓宽研究视角;(2)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与规范;(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突破研究深度从而提高研究的价值与实效性。

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双减

不合理的作业负担和过热的校外培训,使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锐减,间接导致近年来青少年体质问题日益凸显,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而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却下降明显,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整体状况也呈不断下滑趋势[1],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是横亘在建设体育强国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学校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体质、身心、运动技能等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依旧面临诸多困境[2],未发挥应有之用。藉此,研究聚焦于课外体育活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推动“双减”落实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知网上以“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为主题,检索2010年1月-2022年9月以来国内学者发表的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相关成果,排除不相关文献后,将学位论文151篇、核心期刊论文52篇和会议论文7篇等共210篇纳入分析,以了解近10年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动向。

1 “双减”政策对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1.1 “双减”为学校课外体育提供政策保障

2021年“双减”政策中提到要努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一是为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二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技能学习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越来越受重视,许多政策(如表1)对促进学校体育开展改革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双减”的颁布,课外体育活动必将成为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力点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落脚点。

表1 近十年有关课外体育活动政策

1.2 “双减”为学校课外体育提供时空保障

课外体育活动是在学校体育课以外,学生群体参与的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形式多变、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但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存在时空闭塞、内容保守等问题[2]。“双减”政策明令禁止学科培训,调整书面作业时长,小学1-2年级取消作业,3-6年级控制在60min内,7-9年级控制在90min内,为课外体育活动增加了时间的保证。倡导“家校社”互动联结,也拓宽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空间。

1.3 “双减”为学校课外体育提供体育资源保障

学校体育资源包括:体育师资、场地器材、学校的政策支持等,但体育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总体上呈: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城镇好于农村的趋势[3]。“双减”提出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均衡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体育资源将得到有力保障,为促成学校教育文体两开花,均衡学校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2 近十年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回顾

课外体育活动指学校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力手段。近10年相关研究愈加完善,取得丰硕成果。研究从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

2.1 相关研究议题统计分析

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近10年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议题大致聚焦在:(1)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2)课外体育活动与相关因素研究;(3)课外体育活动与相关问题实证研究。

表2 近十年议题论文数变化统计(N=210)

表2所示,现状与对策、相关因素研究是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主要议题,占比达52.4%、29.5%。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与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占18.1%。从整体看,近10年现状与对策研究比例逐渐下降,各类相关因素研究与实证类研究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一趋势体现体育学科学术发展趋势,彰显课外体育活动领域研究者深耕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

2.2 相关研究议题概述

2.2.1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近10年现状与对策研究比例逐渐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此类研究大多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组织模式、动机、态度、影响因素等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属于描述性研究范畴。其中较有新意的有: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如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等[4,5]、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报告,如章建成等人对全国8座城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6]。其余研究主要在调查的范围、地区以及群体上稍有变化。

2.2.2 课外体育活动与相关因素研究

梳理研究发现议题聚焦于:一、以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为媒介,探究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如对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偏差行为关系、学业成绩等探析[7,8]。二、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空间,探讨“家校社”三者关系对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重影响。如李启迪等提出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参与的“家校社”多方联动的新时代以体育人新模式[9]。三、对国外课外体育活动政策、模式、动力机制等进行研究,探寻对我国的启示[10]。

除上述议题外,近年来有学者对民国时期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特征、历史意义、价值取向之变迁进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析近代学校体育思想走向与民国时期社会面相变化[11]。随着民俗传统体育愈发受到重视,亦有学者探析课外体育与体育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12]。

2.2.3 相关实证研究

实证类研究近年来比重逐渐上升,议题聚焦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入某一运动项目,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创新,探讨增强学生体质或纠正学生不良体态的新方法,如有学者探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入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不良体态的影响,得出了很好的应用效果[13]。另一趋势是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体育运动干预,以量表来检验研究理论假设[14],这类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方向,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2.3 相关研究方法概况与特征

2.3.1 研究方法应用概况

“器”利而事半功倍也,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要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严谨性,不能为了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对近10年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方法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访谈与问卷是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平均百分比达到了88.4%。

表3 研究方法频次统计(N=210)

2.3.2 研究方法应用特征

表3显示,近10年关于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中文献资料、访谈与问卷调查是采集资料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是分析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也在该领域得以运用。近10年来,数学的模型分析、统计学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运用[6]也体现出近10年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在方法应用上多样化特征。另一方面研究课外体育活动领域的学者能够紧跟体育学科基本方向发展的步伐,所以研究取向从描述性研究逐渐转向解释与探索性研究,因此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比例渐渐上升,并借鉴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等研究方法,使各类定性、定量或是二者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得以应用,展现出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厘革特征。

2.4 近十年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反思

综上,近10年来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议题逐渐拓展深化,从描述性的现状研究,转向解释性与探索性研究,并尝试借鉴不同学科如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等理论、视角、方法,去探索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问题与现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通过教学实验以及国外优秀经验、理论的借鉴,揭示国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更多可能性。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厘革特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下,共同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刻价值与实践作用。硕果累累,但研究尚有一些不足。

2.4.1 研究议题存在的不足

从研究议题统计来看,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议题分布失衡,对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描述性议题较多,对各类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规律、个案及改革的解释性和实证类研究少。研究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的研究议题几乎没有,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真实感受、个人运动需求得不到彰显,亦导致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排斥、以及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频频出现。

2.4.2 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

研究方法更新不足。质性研究方法在学校体育领域早有应用[15],但质性研究方法在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中应用不多,该方法强调研究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以研究者自身为工具,融入到被研究者中,倾听最真实的心声,以获得较为真实的资料。因此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情感、运动需求比量化研究方法获得的资料更具真实性。其次研究方法运用不够规范,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的复杂身体活动,而现有研究对资料收集方法多为问卷等量化方式,所获取资料的真实性欠佳。问卷调查法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中采集资料主流的方法之一,许多研究存在问卷设计不够严谨及问卷的信效度缺失问题。第三分析方法简陋,对数据的分析仅停留在表层,许多研究在分析数据时采取简单描述的方式,缺少深入剖析,继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2.4.3 研究价值方面不足

研究成果缺少实效性,与实际实践相脱离,学术成果的利用率、说服力和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际改善作用较小,由此造成其整体研究价值的实效性缺失。比如在已有研究中描述性研究较多,多数研究基于现状浅尝即止,仅仅对调查数据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后,草率地提出建议。导致其对策实际运用意义不大,普适性较低,价值不高。

3 “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研究的展望

3.1 立足“双减”背景,均衡拓展课外体育研究议题,拓宽研究视角

在课外体育结合“双减”议题研究中应加强“双减”政策下以课外体育活动为抓手更好地让课外体育活动服务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增强体质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类、探索性、解释性的实证研究。如探索一些新型体能训练方式融入课外体育活动当中如功能性训练、CrossFit训练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等,既能够促进优秀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又可促进在学校体育学习的多样性,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打破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弊端;拓宽研究视角,加强运用质性研究的范式彰显对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主体的个人案、特殊人群等的人文关怀,如采用质性研究视角追踪体育后进生是如何成为体育优秀生,分析其特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真实诉求从而推进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等。

3.2 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与规范

研究方法的更新,则需研究者不断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掌握更加完备的系统知识,紧跟体育学科发展前沿,不断移植与借鉴前沿研究方法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上的运用,关注母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如此不仅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也将注入新鲜活力,从而推动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具体来讲研究者需要实时关注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两个上位概念中的新型研究方法的运用,如在学校体育研究中质性研究已经逐渐被认可,在国外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因此后续研究者可以尝试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去研究课外体育活动。其次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要做到最基本的规范与完整,即完整按照某一学科的方法规范地进行研究与运用。

3.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突破研究深度从而提高研究的价值与实效性

实效性指实施的效果也可以理解为实施的可行性和目的性,后续研究者在研究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仅对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应该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身心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巩固等效用的实证探索式研究。研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立足于学生主体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上了9年体育课与体育活动却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和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现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却未见提高等。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突破研究深度缺失与实效性不足的痛点。

4 结语

近10年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为中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但仍存在研究议题单一失衡、研究方法更新与运用不规范等问题。“双减”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体育不能没有课外体育活动,其已再次来到改革的关键点,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研究不但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体质、身心发展的需要。

[1]马德浩,季浏.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致因及其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2):182-188.

[2]赵霞,王帅,等.对我国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9,26(4):106-109.

[3]郭建军,杨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张文婷.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4):116-119.

[5]尹小兰.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章建成,张绍礼,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7]唐斌斌,刘林平.课外体育运动与初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基于CEPS数据的工具变量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9,40(4):35-45.

[8]向祖兵,张燕泥,落云柯,等.课外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6):119-125.

[9]李启迪,李朦,等.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135-144.

[10]郑旗,程风美.中国与欧洲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6,23(6):108-111.

[11]吴礼剑.民国时期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运动的特征及历史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9(3):99-104.

[12]张勤.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融合发展[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42(2):38-42.

[13]尹鹏程.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发育影响的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14]吴炜.流动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融合[J].体育与科学,2017,38(5):37-43.

[15]齐静,夏秀祯,等.质的研究方法概述及其在学校体育研究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11,31(6):74-80.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ZHU Youhuan, etal.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朱有洹(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崔胜利(1984—),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议题课外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的“课外老师”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