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ZnO-In2O3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性能
2022-05-08李金林白瑞洁张煜华赵福真
李金林,白瑞洁,张煜华,赵福真
(中南民族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催化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减少其排放,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减少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近年来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甲醇是一种关键的平台分子,可以用于制备烯烃和二甲醚等有机化学品.因此,将CO2进行加氢反应合成甲醇是有效利用CO2的最佳方式之一.
CO2加氢制甲醇常采用铜基催化剂,该催化剂的主要组分是CuO/ZnO/Al2O3,现在普遍认为该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是Cu和ZnO协同作用形成的界面[1],而Al2O3用来提高Cu的分散度.该催化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l2O3的亲水性易使催化剂在长时间反应过程中失活.关于CuO/ZnO/Al2O3改性有很多探索研究,比如改变载体,使用亲水性弱的ZrO2作为载体,有助于增强催化剂表面碱性,同时能够稳定活性位点[2];或引入其他金属氧化物如等,通过改变Cu和ZnO间的电子结构,促进Cu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铜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铜基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甲醇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低温活性低,高温转化率高,但RWGS(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高导致甲醇选择性大幅度降低.
近年来,In2O3催化剂因其在CO2加氢反应中对甲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6](反应温度300℃,气时空速>16000 h-1,选择性接近100%)而被大量研究.因为高温有利于In2O3催化剂中形成氧空位,因此该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也具有极高的甲醇选择性,但同时In2O3催化剂也存在CO2转化率较低的问题[6].负载型In2O3催化剂[7-8]的CO2转化率显著提高;YANG等[9]将In2O3负载在ZrO2上,In2O3和ZrO2载体之间产生强相互作用,电子从ZrO2载体向In2O3转移,形成富电子的In2O3,有助于甲醇的合成.将贵金属(如Pd,Pt等)[10-11]负载在In2O3上,贵金属吸附解离H2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RUI等[12]将In2O3粉末与Pd/肽复合材料混合制备Pd/In2O3催化剂,再进行热处理以避免Pd-In双金属的形成,Pd纳米颗粒与In2O3形成的界面也有利于CO2的吸附;SHI等[13]将共沉淀法制备的CuO/In2O3经350℃还原后形成Cu11In9金属间化合物,发现其能够与In2O3产生相互作用形成Cu11In9-In2O3界面位点,从而改变了CO2吸附强度.综上所述,本文选择In2O3作为助剂添加进Cu/ZnO催化剂中,探究其对Cu/ZnO催化剂的结构和CO2加氢催化性能的影响.
本文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不同In2O3含量的Cu/ZnO-In2O3催化剂,考察其在CO2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通过XRD、SEM、XPS、H2-TP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硝酸铜Cu(NO3)2·3H2O、硝酸锌Zn(NO3)2·6H2O(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硝酸铟In(NO3)3·xH2O(Aladdin);尿素CO(NH2)2(上海凌峰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X-射线粉末衍射仪(Brucker Advanced D8,德国Brucker);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Hitachi SU8010,日本Hitachi);X-射线光电子能谱(VG Mulilab 2000,美国Thermo);全自动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AMI-300,美国Zeton Altamira);在线气相色谱仪(Agilent Micro GC 3000A,美国Agilent);气相色谱仪(Agilent GC 4890D,美国Agilent).
1.2 Cu/ZnO-In2O3催化剂的制备
首先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不同In2O3添加量的催化剂前驱体(Cu/Zn/In三者的摩尔比分别为7∶3∶0、7∶3∶0.08、7∶3∶0.8、7∶3∶1.6).称取一定量的Cu(NO3)2·3H2O,Zn(NO3)2·6H2O和In(NO3)3·xH2O于100 mL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尿素(n(urea)=2n(M+))作沉淀剂,并用40 mL去离子水溶解.所得溶液进行磁力搅拌0.5 h后,将全部溶液转移至100 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反应釜中,放置100℃烘箱中,加热24 h.待反应釜内溶液温度降为室温后,将其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抽滤洗涤3次,再将抽滤后的滤饼转移至烘箱中100℃干燥12 h.
将干燥后的前驱体研磨后置于马弗炉中,在空气中500℃焙烧3 h后,即可得到4个不同In2O3添加量的催化剂U-CZ、U-CZ0.08I、U-CZ0.8I、U-CZ1.6I.
1.3 催化剂表征方法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催化剂前驱体及焙烧后催化剂的物相组成.采用Cu Kα靶,工作电压40 kV,工作电流为40 mA,扫描范围为10°~80°.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焙烧后催化剂的形貌,其工作电压为30 kV.并对催化剂进行了XPS测试,以Al Kα为激发源,以C 1s的结合能284.8 eV校正电荷效应引起的结合能偏移.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采用全自动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进行分析.
1.4 催化剂催化性能测试
CO2加氢制甲醇反应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催化剂的使用质量为0.3 g,首先将催化剂放置在垫有石英棉的反应管内,先通入H2在300℃常压还原2 h后,再切换为混合气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度为200~300℃,压力为2 MPa,反应气体为混合气(其中H2体积含量为66.5%,CO2体积含量为22.5%,N2体积含量为10%),反应气体空速为3.6 L·g-1·h-1.反应后的尾气经在线气相色谱仪分析检测,液相产物经冷阱收集后由气相色谱仪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CO2加氢催化性能
Cu/ZnO-In2O3催化剂的CO2加氢制甲醇催化性能的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在200℃时,CO2转化率约为5%,甲醇选择性在90%以上.随着反应温度升高,CO2转化率不断升高,相应的副产物CO选择性也在增加,而甲醇选择性明显下降.反应温度为300℃时,未添加In2O3的U-CZ催化剂的CO2转化率达到22.9%,甲醇选择性仅为30.4%.添加In2O3的UCZ0.08I催化剂与U-CZ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相近,甚至添加In2O3后,CO2转化率有所下降.而进一步增大In2O3的添加量后,U-CZ0.8I催化剂对甲醇的选择性显著提高.
图1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数据Fig.1 Catalytic performances data of catalysts
表1为280℃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数据,可以看出:280℃时U-CZ0.8I催化剂的CO2转化率为11.9%,甲醇选择性为66.8%,甲醇的时空产率(STY)达到了2.9 mmol·gcat-1·h-1.In2O3添加量更高的U-CZ1.6I催化剂在反应温度超过260℃后,仍具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300℃时,U-CZ1.6I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仍高达77.1%,但其CO2转化率较低,与In2O3催化剂相近,因此甲醇的STY仅有1.9mmol·gcat-1·h-1.
表1 催化剂在280℃的催化性能数据Tab.1 Catalytic performances data of catalysts at 280℃
2.2 催化剂焙烧前后的XRD表征结果
图2为催化剂前驱体的XRD图,由图2可见: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的Cu/ZnO-In2O3催化剂,其前驱体均含有CuZn(CO3)(OH)2.同时掺杂有(Cu0.3Zn0.7)5(CO3)2(OH)6相,有利于提高Cu和Zn的分散度[14].添加In2O3的U-CZ0.08I、U-CZ0.8I、U-CZ1.6I催化剂前驱体中,In2O3都以In(OH)3的形式存在.
图2 焙烧前催化剂前驱体的XRD谱图Fig.2 XRD patterns of catalyst precursors before calcination
焙烧后的催化剂的XRD结果见图3.图3中催化剂的主要物相是3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其中35.5°和38.7°归属为CuO的衍射峰,31.7°和36.2°归属为ZnO的衍射峰,30.58°可以归属为In2O3的特征衍射峰.对比发现In2O3的添加量为0.8时,In2O3的特征衍射峰强最高,而In2O3的添加量为1.6时,In2O3的特征衍射峰减弱,未添加In2O3的U-CZ催化剂中,CuO和ZnO的衍射峰最强,而随着In2O3的加入,CuO和ZnO的衍射峰强度逐步减弱.这是由于In2O3的加入使更多的Zn进入孔雀石(Cu2CO3(OH)2)的晶胞结构中,影响了锌孔雀石((Cu,Zn)2CO3(OH)2)中Zn的掺入量[15],从而导致In2O3的结晶度变低.此时,催化剂中更多存在的是附着在锌孔雀石上的微晶尺寸的In2O3.
图3 焙烧后催化剂的XRD谱图Fig.3 XRD patterns of calcined catalysts
2.3 催化剂前驱体的SEM表征结果
图4(a)为U-CZ催化剂前驱体的SEM图.由图4(a)可见:催化剂主要呈现为长条块状结构,可见部分的层状堆叠,尺寸较大,普遍长为几微米,宽为几百纳米到一微米范围内.在In2O3的加入量为0.8的U-CZ0.8I前驱体的SEM图中(图4(b)),不仅可见这种长条状的结构,还存在颜色较浅的短棒状结构,猜测可能是In(OH)3物种.
图4 U-CZ和U-CZ0.8I的SEM图Fig.4 SEM images of U-CZ and U-CZ0.8I
2.4 催化剂的XPS表征结果
为进一步探究催化剂表面的元素组成,对焙烧后的催化剂进行了XPS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a)可知:Cu 2p谱图中940~945 eV处出现了明显的卫星峰,说明催化剂表面的Cu元素主要是以Cu2+形式存在[16].值得注意的是,随着In2O3的加入,U-CZ0.8I催化剂的Cu 2p3/2结合能向低结合能方向偏移0.4 eV左右.由图5(b)中可知:Zn 2p谱图主要存在位于1045、1022 eV的两个特征峰,分别归属于Zn 2p1/2,Zn 2p3/2自选轨道分裂,这表明催化剂的Zn元素主要是以Zn2+形式存在.与U-CZ相比,U-CZ0.8I样品上Zn的结合能往高结合能方向偏移0.1 eV.图5(c)为In 3d XPS谱图,可见随着催化剂中In2O3含量的增加,In 3d轨道特征峰也越来越明显,其中U-CZ0.8I催化剂的In 3d5/2特征峰也向低结合能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结合能为443.8 eV,说明In2O3上电子云密度增大.从该样品上Cu和Zn的结合能数据可以推断:在U-CZ0.8I样品上,存在从ZnO到CuO和In2O3的电子转移[9],这种电子转移在CO2合成甲醇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5 焙烧催化剂的XPS谱图Fig.5 XPS spectra of calcined catalysts
2.5 催化剂的H2-TPR表征结果
为了研究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对催化剂进行了H2-TPR表征,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催化剂在200~350℃范围内存在一个较宽的CuO还原峰,通过高斯拟合可将其分为α、β、γ 3个还原峰[17].其中位于250℃左右的α峰表示的是催化剂中较为分散的CuO颗粒的还原,300℃的β峰代表的是体相中未与ZnO发生相互作用的CuO的还原,而300℃之后出现的γ还原峰可以归属于催化剂中与ZnO发生相互作用的CuO的还原.图6中还可见:U-CZ0.8I催化剂的γ峰的还原温度最低,说明适量In2O3的加入使这部分的CuO更加容易还原;400~450℃开始出现的峰应当归属于催化剂表面ZnO的还原,而In2O3添加量较多的U-CZ0.8I和U-CZ1.6I催化剂在500℃左右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峰,推测其为In2O3的还原.另外In2O3的加入使表面ZnO的还原温度有所降低,表明In2O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催化剂中ZnO的还原.
图6 焙烧催化剂的H2-TPR图Fig.6 H2-TPR spectra of calcined catalysts
2.6 催化剂的H2-TPD及CO2-TPD表征结果
H2和CO2的程序升温脱附用来表征催化剂对H2和CO2的化学吸附性能.H2-TPD的结果如图7(a)所示,催化剂的H2脱附峰主要可分为200℃之前的低温脱附峰,200~400℃的中温脱附峰和400~600℃的高温脱附峰.由于In2O3的加入,200℃左右的低温脱附峰逐渐减小,同时200~400℃、400~600℃段的脱附峰逐渐向高温移动,其中U-CZ0.8I催化剂在400~600℃段的高温脱附峰较为明显.通过对比可知,催化剂对H2吸附性能大小为:U-CZ>UCZ0.8I>U-CZ0.08I>U-CZ1.6I.
图7 催化剂的H2-TPD和CO2-TPD图Fig.7 H2-TPD and CO2-TPD spectra of catalysts
图7(b)为催化剂的CO2-TPD表征结果.由未添加In2O3的U-CZ催化剂的CO2-TPD谱图可知:CO2脱附峰主要位于200~300℃之间,可分为200℃以前的低温脱附峰以及200~300℃的高温脱附峰.脱附峰的大小能够反映催化剂中的碱性位点数目,In2O3具有一定的碱性,能够增大催化剂的碱性位点数目.但图中由于In2O3的加入,催化剂的CO2脱附峰表现出逐渐向高温移动,并且减小的趋势,仅有U-CZ0.8I催化剂在250~300℃具有较强的吸附CO2能力,进一步表明U-CZ0.8I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对比XRD的结果可知:当In2O3的加入量为0.08时,In2O3物相衍射峰并不突出;而当In2O3的加入量增大到1.6时,In2O3的特征衍射峰强度反而比U-CZ0.8I更低.推测是In2O3的加入量过多时,In2O3更多地以无定形的状态存在,从而导致其碱性位点的减少.
2.7 催化剂反应后XRD表征结果
催化剂反应后的XRD表征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见:在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反应后,催化剂的物相发生转变,CuO变为金属铜,ZnO仍然存在,但反应后In2O3的特征衍射峰逐渐消失.通过谢乐公式计算得到的ZnO粒径大小与反应前并无太大差别,说明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未发生严重的烧结过程.
图8 反应后催化剂的XRD谱图Fig.8 XRD patterns of spent catalysts
3 结语
使用尿素水热法合成了不同In2O3添加量的Cu/ZnO-In2O3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甲醇反应,研究发现U-CZ0.8I催化剂的CO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较好.XRD表征结果显示:随着催化剂中In2O3的添加量增加,In2O3特征衍射峰强度降低,表明In2O3结晶度降低.XPS的表征结果表明:在U-CZ0.8I样品上,存在从ZnO到CuO和In2O3的电子转移,这种电子转移在CO2合成甲醇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CO2-TPD的表征可知:催化剂中In2O3的加入量增加并未使催化剂的碱性位点数目相应地增多,其中U-CZ0.8I催化剂在250~300℃具有较强的吸附CO2能力,推测这可能是其催化性能较为优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