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良方大全》调经门中川芎的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2022-05-07曲一玮刘朋军王雨萱刘桂荣
曲一玮 祁 琳 刘朋军 王雨萱 刘桂荣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355)
川芎,《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1],并将其列入中品,因本品“久服则走散真气”。《本草汇言》载川芎“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2]。《本草纲目》载:“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3]。《中药学》总结认为,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其作用特点是“活血化瘀,通达气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4]。本品在妇科临床也是应用广泛且收效显著的药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医书对妇人病症多有涉及,至唐代妇科已成为专科独立发展。宋代,妇科学全面发展,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大全》对妇产科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确立了妇产科的辨证论治体系。本文以元勤有书堂陈自明原刻本校勘书《妇人良方大全》为蓝本,统计出调经门含有川芎的方剂26 首,相关条文24 条,现将川芎的配伍应用规律总结如下。
1 主治证候
对含有川芎的相关方剂及条文内出现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排序后得出相关方剂的主治病症分为5 类:经期疼痛即症见“脐腹痛、腹痛、身痛”共13 方;崩漏即症见“崩中、崩中漏下、崩漏/崩暴下血”共12 方;虚羸即症见“冲任虚损、血海久虚、四体虚翕、羸瘦不能食”共12 方;月水不调即症见“月水不调、淋漓不断、或前或后、或多或少”共9 方;月水不通即症见“月水不利、月水不通、涩、滞”共6 方。见表1。
表1 含川芎调经方症状分类统计表
从常用配伍的药物统计结果可知,出现经期疼痛时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的为当归、芍药、桂心、牡丹皮等养血、活血、温里、清热凉血药;出现崩漏时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的为当归、阿胶、芍药、赤石脂、白芷等养血、活血、止血、收涩药;见虚羸表现时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的为当归、芍药、干姜、桂心、牡丹皮、赤石脂、人参、龙骨等补血、补气、温里、收涩药;月水不调时川芎常配伍人参、续断、附子等温阳、补气药;症见月水不通时川芎常配伍当归、牛膝、芍药、桂心、牡丹皮等活血、通经、温里、清热凉血药。
但不论何种疾病,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的,都是当归、芍药、牡丹皮等活血、养血药物,主要以当归补血,以桂心温里,以人参补气,体现了陈自明提倡“气血宣行”的学术思想[5]。治疗用药主以辛、苦、甘、温,以理血调气为主,辅以温里、清热、固涩等,这些功效均与气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现代学者于氏[6]研究调经门的特点,亦称其治疗原则以气血为主,同时着重调理肝脾冲任。
川芎与当归、桂心、芍药、牡丹皮、人参、甘草、阿胶等配伍是陈自明发展仲景运用温经汤治疗经病的思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7]中论述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的崩漏证治,方用温经汤。方中川芎、当归、芍药、牡丹皮、阿胶养血行瘀,桂心温经暖宫,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和胃。
2 配伍规律
调经门26 首调经药方中与川芎配伍的药共有85 味。见表2。
表2 调经方中与川芎配伍药物频数表
2.1 川芎与当归芍药熟地黄配伍 当归、芍药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另有配伍生地黄7 次、熟地黄5 次,四药配伍为四物汤,用于补血调血。芍药、当归均能养血,亦能止痛,芍药益阴养血,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补益精血,与川芎配伍使补而不滞。月经不调和经期疼痛不外乎血虚或血瘀为主,四药合用考虑较全面,因此作为调经的基础方。且陈氏在调经用药时重视补益,尤重补血,喜用四物汤进行加减,养血补血。现代学者刘文琴等[8]研究川芎的配伍应用提出其行血散血,与当归配伍可反制自身辛燥之性,使润燥相宜。陆文娟[9]通过临床观察,证实四物汤加减有利于月经周期和月经量的恢复与稳定,治疗月经不调患者疗效确切。
2.2 川芎与桂心干姜配伍 李时珍:“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桂心与干姜共具温里作用。温经汤“寒气客于血室”配伍桂心;禹余粮丸“治妇人久冷”配伍干姜;牡丹丸“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冲任不调”、治崩中泄血无度方、沉香牡丹丸“血海久虚,经候不利”配伍桂心、干姜;另有当归散方后注“如冷者去黄芩,加桂心一两”,可见温里主要配伍桂心、干姜,治疗胞中有寒、时时泄利、泄血无度、久冷等寒证。王安然等[10]认为桂心通阳行气,配伍川芎可发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协同效用。
2.3 川芎与生地黄牡丹皮配伍 生地黄、牡丹皮为清热凉血药,与川芎配伍能清热凉血祛瘀。桃仁散“月水不调”、治崩中昼夜不止方、治忽患崩中血不止方等方剂配伍生地黄;《救急》方“脐下绞痛”、资血汤“治妇人血热气虚,经候涩滞不通”、牡丹丸“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千金温经汤“腹胀,唇口干,日暮发热,小腹急痛,手足烦热”等方剂配伍牡丹皮,可见若需凉血调经,主要配伍生地黄、牡丹皮,治疗月经不调有血热夹有血瘀之证。
2.4 川芎与人参茯苓配伍 陈氏调经重视脏腑论治,五脏兼顾,尤重肝脾[5]。与人参、茯苓配伍能够补气健脾。桃仁散“四体虚翕”、千金温经汤“治女人曾经小产”等方剂配伍人参;白薇丸“四肢羸瘦”、温经汤“血凝不行”、禹余粮丸“面色痿黄,四肢瘦弱”、沉香牡丹丸“治妇人血海久虚,四肢困烦”等方剂配伍人参、茯苓。可知陈氏在补脾益气时主要配伍人参、茯苓,以治疗体虚、面黄、食少羸瘦、气血凝滞等症。
2.5 川芎与阿胶赤石脂龙骨配伍 白芷暖宫丸“漏下五色”配伍阿胶;牡蛎丸“月水不断”、柏叶散“治妇人崩中漏下”、千金疗妇人白崩中方配伍阿胶、赤石脂;紫金散“月水过多,崩漏带下,淋漓不断”、续断丸及禹余粮丸“月水不断”配伍赤石脂、龙骨;治忽患崩中血不止方及治崩中泄血无度方配伍阿胶、赤石脂、龙骨。由此可知,阿胶、赤石脂、龙骨为主要的收涩止血药,治疗下血过多、下血不止、淋漓不断等症。
3 用量用法
在含有川芎的26 首调经药方中,汤剂8 首,丸散剂18 首,其中以“两”作为计量单位的有17 首,以“分”作为单位的有9 首。见表3。
表3 调经方中川芎用量分类计数表
续表3 调经方中川芎用量分类计数表
据李具双[11]考察,宋代医方中的“分”与汉唐时期的四分为一两的“分”相同。张瑞贤等[12]研究宋代药物衡量单位时提出宋代在医药权衡制度与唐代一脉相承。宋代药用衡制的换算关系为1 斤=16 两=660.8 g,1两=4 分=41.3 g,1 分=2.5 钱=10.3 g[13]。
在用法方面,只有治崩中昼夜不止方记载关于川芎的特殊煎煮,“先用酒五升,煮川芎一升,去滓;下地黄汁,再煎三、二沸,分为三服”,其余无特殊炮制及煎煮方法。中药学只强调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瘀血之出血证和孕妇慎用。但刘忠全[14]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川芎经过酒炙方法炮制后,可以增加其主要药效成分川芎嗪的含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表3 可发现不同剂型川芎剂量规律。
(1)川芎在调经药方中出现频率较高,常用量为半两(20.6 g),随着主症的改变,用量从10.3~165.2 g 不等。
(2)川芎用于汤剂时,总量最小为20.6 g,最大为123.9 g,众数为82.6 g。在川芎的每服用量上,其中《救急》方“分温五服”,每服4.1 g;温经汤、桃仁散“每服五钱”,即20.6 g;治崩中昼夜不止方“分为三服”,每服13.7 g;资血汤“每服四钱”,即16.4 g;千金疗妇人白崩中方“分为三服”,每服27.5 g;千金温经汤“每服三钱”,即12.3 g;治忽患崩中血不止方“分作三服”,每服41.3 g。因此结合服用方法,其每次用量在4.1~41.3 g之间。
(3)川芎大多用于丸散剂,且总的用量变动较大,从10.3~165.2 g 不等。在川芎的每服用量上,散剂如:金花散“温酒调下一钱”,川芎占1/12 为0.3 g;姜黄散“每服一钱”,川芎占1/17 为0.2 g;当归散“温酒调下二钱”,川芎占1/8 为1 g;紫金散、柏叶散“每服二钱”,川芎分别占1/11 和1/12,即0.7 g;牛膝散“每服方寸匕”,治崩中泄血无度方1 及方2“酒调方寸匕”。李宇航[15]曾考证草木类药物的一方寸匕重1.0~2.0 g,可知川芎在散剂中的用量低于每次1 g。同理在丸剂中,通过每次用量与药物所占比例的推导,川芎的每服用量也低于1 g。
张培等[16]总结现代名老中医及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临床经验,得出川芎用量范围为3~100 g,但应中病即止,不可盲目用药,尤其月经过多者应当慎用。
4 小结
通过调经方中川芎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川芎常用于经期疼痛、崩漏、虚羸、月水不调、月水不通等证候,当归、芍药、桂心、牡丹皮、人参、赤石脂等药物与川芎配伍频次最高,主要以当归补血,以桂心温里,以人参补气,以赤石脂收敛,治疗用药主以辛、苦、甘、温,以理血调气为主,辅以温里、清热、固涩等。
(2)川芎与当归、芍药、熟地黄配伍为四物汤,是调经的基础方,陈氏常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以养血补血。若胞宫有寒配伍桂心、干姜;若有血热血瘀配伍生地黄、牡丹皮;若出现四体虚翕,则需补气健脾,配伍人参、茯苓;若经期下血过多、下血不止、淋漓不断,需要止血以防失血过多损伤正气,适当配伍阿胶、赤石脂、龙骨以收敛固涩。
(3)川芎在调经药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用量从10.3~165.2 g 不等;其用于汤剂时,用量从20.6~123.9 g 不等,结合服用方法,每次用量在4.1~41.3 g 之间;其最常用于丸散剂,总的用量变动较大,从10.3~165.2 g 不等,但每次用量低于1 g。
5 讨论
《妇人良方大全》:“凡医妇人,先须调经,故以为初”,指明了调经在妇科疾病论治中的重要地位。“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调护。然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神自清”[17]。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理过程,血内滋脏腑、外营皮肤筋骨,二者运行周身,共同发挥推动和濡养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女子具有经、产、胎、乳等特殊的生理过程[18],均以血为物质基础,且容易造成阴血耗伤,基于此陈氏在调经时尤擅治气血,又以理血为调经之纲,养血调气以理血。
另外,陈氏指出,“世有室女、童男,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女子则月水先闭”。加之当代女性承担着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容易导致情志不畅、气郁及血而引发妇科疾病。有统计表明[19],在妇科的经、带、胎、产、杂5 方面的30 种疾病中,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占19 种。而川芎通阳达阴,行血中之气以助气血周流,为“女人胎产调经必用之药”[20]。故从情志入手论治妇科疾病,川芎亦有用武之地。
《日华子本草》曾载: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21],其为血中气药,集活血行气之功于一身,与陈氏调经大法契合,与此同时,川芎配伍温药可散寒通经,配伍寒药可凉血调经,配伍补药可养经血而不致壅滞,配伍涩药可固经水而不致留瘀,可见川芎在月经病的论治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川芎及其配伍规律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极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