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活动需求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2022-05-07何欣欣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7期
关键词:空间社区儿童

何欣欣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吴 珂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分段数据显示,0 ~14 岁人口为25 338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7.95%。与2010 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 ~14 岁的人口上升了1.35%,少儿人口比重回升。我国儿童人口规模十分庞大,随着城镇化率的加快,城市儿童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很多家长对儿童生活的环境更加重视,社区户外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承载着运动、交往、休憩、娱乐等功能。而社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儿童日常的室外活动场地,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年代久远、公共空间不足和硬化率高等现象,使得其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儿童户外的活动需求。

1 基于儿童活动行为特征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1.1 儿童活动行为特征

儿童的年龄阶段大致可分为小于3 周岁的婴儿时期、3 ~6 周岁的学龄前时期、7 ~12 周岁的学龄时期以及12 ~18 周岁的青少年时期。婴儿时期,1 周岁的儿童能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行走,但在这个时期活动必须要有人陪护。两周岁后,儿童开始产生了模仿行为,独立性增强,语言能力飞速提高。学龄前时期的儿童活动范围和强度逐步扩大,主要集中在住宅周围,行为活动复杂性增强。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也显示出对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不断探索世界,其想象力得到持续发展[1]。学龄时期的儿童能够进行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行为活动,如捉迷藏、打乒乓球、追逐打闹以及溜冰等。此时儿童的活动主要是以同伴为中心进行游戏,范围扩展到整个社区,完全具有独立自由活动的能力。青少年时期,儿童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也更喜欢学习新鲜的事物。

不同性别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行为也不同,男孩的空间感比女孩的空间感好,所以更喜欢运动类的游戏,如球类和机械类游戏。而女孩的内心更加安静,一般喜欢洋娃娃和过家家等游戏。

1.2 儿童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1.2.1 趣味性

色彩艳丽的活动空间、卡通图案的铺地、固定不动的游戏设施带来的趣味性能够达到吸引儿童进入游戏场地的目的,但是由于其单一不变性,使得儿童极易失去兴趣。老旧社区的趣味性应体现在创意类的游戏、与他人交往的活动空间和自然景观环境中。其中,创意类的游戏,如沙坑、积木、涂鸦墙等,通过让小朋友动手操作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能够与同伴交往的空间最能引起儿童的关注和兴趣。儿童活动空间需预留群体性活动场所,并适当设置合作游戏设施,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与其他伙伴建立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提升社交能力。城市绿地面积与农村相比较少,儿童和自然接触的机会也较少,对此可以利用自然景观让儿童亲近自然,如种植园、水池和沙坑等[2]。

1.2.2 安全性

安全性是保障儿童户外活动的基本要素。儿童是未成年人,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身心健康和性格特点,同时更要保证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玩耍。儿童的安全意识较差,不懂得在户外活动时如何保护自己,玩耍时不注意周围的设施和环境,也不会注意周围的人流和车辆。因此,要保证儿童的活动区远离车行道,避免社区内的车辆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另外,儿童活动场地内的游戏设施也对儿童的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如使用有污染的材料、尖锐的拐角等。对此应该采用环保材料,将尖角改为圆角,避免儿童受到伤害。

1.2.3 专属性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老旧社区中儿童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非常稀缺,虽然一些社区改造和更新了儿童活动场地,但是这些活动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活动设施的尺度也不适合儿童。因此,应在老旧社区的空间内增添适合儿童尺度的游戏设施,提升儿童活动空间的专属性。

1.2.4 可达性

儿童喜欢玩耍的地方比较多,场地的功能应该随着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区中儿童活动场地还要有无障碍和可达性的要求,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方便地到达活动场地。同时,还要注意为残疾儿童考虑,设计适合他们玩乐的空间,尽可能地让残疾儿童也参与到游戏中。场地的出入口要设置无障碍通道,保证残疾儿童能够顺利通过,为他们提供游戏机会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关爱[3]。

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2.1 老旧社区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从增量规划向存量优化转变。存量优化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包括一些老旧社区和城中村等。老旧社区建造的时间比较早,基本上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其公共空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基础设施老化是大多数老旧社区都面临的问题,公共活动空间比较单一,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实际生活的需求。而且社区种植的植物单一,绿地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性,同时居住区中零星存在的绿化池由于多年无人打理,早就破旧不堪,不能引起居民和景观的自然互动。虽然一些老旧社区对植物进行了一些改造,但是并未进行系统性设计,无法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

由于一些老旧社区在最初规划时并未考虑到私家车的停放需求,没有规划车位,出现一些社区存在私家车乱停乱放的现象(图1),占据了很多公共空间,使得社区居民没有活动和娱乐的场所。同时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在规划之初就忽视了品质美,造成公共空间品质较低,空间类型也比较单一,并且公共空间没有进行动静区域的划分,活动区域的划分十分混乱[4]。

图1 老旧社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目前,老旧社区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这两类特殊人群对活动场地的要求较高。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社区内部的道路破损不堪,儿童在道路上奔跑、玩耍时极容易发生摔倒等安全事故。而且老旧社区的道路材质一般以水泥为主,经济耐用,但是多数居民认为需要更多面积的软质铺装,如草坪等,增强社区景观活力。此外,一些老旧社区虽然不属于历史保护建筑,但是却代表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期的历史文脉,拥有自身特定的文化特点,但是在种文化特点并没有在社区中体现。同时,老旧社区中的居民应该相互熟知,邻里关系应该成为独特的文化特征,但在很多老旧社区中也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文化特征[5]。

除上述问题外,老旧社区中经常有老年人和儿童聚集在住宅旁的空地处闲聊和玩耍。对此,多数居民认为,社区中应该存在可供邻里之间交流的空间。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性群体,相较成年人更需要进行户外游戏活动,所以在设计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实际需求。通过建设社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可以为促进儿童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6]。

2.2 老旧社区户外游戏空间存在的实际问题

2.2.1 游戏空间组织不合理

老旧社区儿童游戏设施单一,游戏空间组织不合理,没有根据儿童的年龄进行分段设计,而且空间营造上没有考虑到亲子元素。在老旧社区中,儿童游戏空间的占比也非常小,难以提供良好的游戏空间,同时社区内车辆的停放也给儿童的户外活动带来了安全隐患。

2.2.2 景观互动性差

老旧社区因为受到当时建设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多数已经破旧不堪,在后期的改造中只是简单地增添了活动广场和儿童活动设施,儿童在游戏中缺乏互动性,而后期增设的居民健身器材多为固定场所的人工游戏设施,缺乏游戏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无法吸引儿童,抑制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体验精神。

2.2.3 自然游戏环境减少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只需要一个村庄”。因为儿童的许多传统游戏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可以和花草、树木以及水体等亲密接触,在村庄中孩子们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木石等进行游戏活动。然而老旧社区中的自然要素逐渐减少,并且现有的自然元素景观缺乏多样性,并不能满足儿童的游戏需求。

3 老旧社区儿童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3.1 丰富活动空间功能

很多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都是按照成年人的尺寸进行设计,并不适合儿童玩耍,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对这类空间进行改造,添加一些能满足儿童需求的娱乐设施。多功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有助于激活儿童的感官发展,使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为了满足儿童的各种活动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可以将老旧社区儿童的活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休息空间、冒险空间以及社交空间。

运动空间中以体育锻炼为主,在场地中设置不同功能的活动器材,让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能特点的儿童都能参与其中,得到合适的锻炼。休息空间主要满足儿童喜欢安静休息的需求,儿童有时喜欢热闹的游戏空间,有时则喜欢安静的休息空间。在老旧社区可利用大树和景墙等活动区来打造儿童的休息区域,给儿童提供安静的休息空间。此外,儿童喜欢探索和冒险,对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心理,所以可以利用社区中的树木等元素设计探险类的游戏场地,丰富儿童的活动形式,锻炼勇气,提高反应能力[7]。而社交空间主要是为儿童留有充足的空间进行自由活动,能够在场地中通过游戏合作增加与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能够满足儿童不同年龄段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3.2 遵循全年龄段设计原则

老旧社区的居民年龄分布跨度较大,多数青年人上班,退休的老年人在家照顾儿童,因此老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应同时满足老年人和儿童两个群体的需求。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儿童活动场地中只置放了儿童游玩的游戏设施,座椅的尺寸也是适用于儿童。实际生活中,儿童多是在监护人的照管下使用户外活动场地,而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但老旧社区并没有给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照管环境,儿童在社区玩耍时,老年人只能站在一旁静静等候或者使用偏小尺寸的儿童坐具[8]。在改造中除了考虑儿童的需求外,还应考虑看护家长的需求,遵循全年龄段的设计原则,使社区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使用。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存在共性与联系,通过对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精细的设计与规划,如设计趣味性的活动空间吸引儿童聚集玩耍,设置老幼活动场地促进代际融合,在遵循全年龄段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儿童的天性更喜欢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因此要深度挖掘自然元素,采用自然材料,如植被、水体以及木材等,加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植被作为最主要的自然元素,设计时要优先考虑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植物景观。在老旧社区中要保证公共空间的绿化率,保证原有的土壤和植物。其中,四季变化丰富的植物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四季变化的魅力,结果可采摘的植物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儿童与景观的互动。此外,儿童的亲水性很强,在老旧社区中要充分运用水元素打造沉浸式的儿童社区。可以把社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儿童自然教育的载体,使儿童在户外活动的同时探索自然世界,培养其认识发展。将教育与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游戏场所成为儿童的科普教育空间。例如,在社区中定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带领儿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开展亲子种植体验活动,学习丰富的自然知识,自觉养成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实验探索、成果展示以及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为儿童带来一些知识科普,让儿童在锻炼活动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9]。

4 结语

儿童的成长与居住区环境,特别是室外活动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居住区问题是儿童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老旧社区的改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也非常大。由于我国老旧社区开发的时间早,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整体环境较差,因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调研老旧社区的空间现状,提出老旧社区儿童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为儿童创造健康、安全且舒适的公共活动场所,为其健康发育成长提供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猜你喜欢

空间社区儿童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留守儿童
影像社区
六一儿童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