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考题促思维 引领课堂提素养
——基本不等式求二元函数最值问题的复习课堂设计

2022-05-07江西黄邦活

教学考试(高考数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最值变式条件

江西 黄邦活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中的核心,是用来解决最值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基本不等式的要求属于“理解应用层次”,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立足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对基本不等式求二元函数最值问题精心设计了一堂高考复习课,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 教学内容及解析

1.1 内容

1.2 内容解析

基本不等式主要用于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特别是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尽管基本不等式不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唯一工具,但它是求解此类最值问题的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若能正确合理转化使用,则可以简化求解过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 教学目标及解析

2.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原理,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最大(小)值问题;

(2)结合实例,能用函数关系把握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及变换,能根据结构特征编题及变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2.2 目标解析

结合例1,教师引导学生用函数的眼光去学会分析、思考、探究,在结构上与基本不等式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通过“减元”“分离”“配凑”等手段,等价变形转化,创设能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运用“积定和最小”,达到求最值的目的.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如果不变式问题,我们几乎不能有什么进展.”根据例1的条件与目标的结构,互换条件与目标形式设计简单变式1让学生逆向思考,直接根据例1整体配凑,容易收获成功;改编条件设计变式2,增加梯度,对比发现合理“减元”可简化过程与运算,掌握“配凑”技巧.通过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解题思路与过程,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和发展逻辑思维.

结合例2及练习,进一步巩固“减元”思想与“配凑法”的基本思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抓住问题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善于变通与发现,整体思考,运用“1”的整体代换或换元思想,简化运算,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提纲挈领,厘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重点:基本不等式求二元最值问题解题的策略建构.

难点:如何创设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特别“定值”.

3 教学设计

3.1 考题呈现,引入主题

引言:同学们,一腔热血备高考,满腹经纶方成功.今天多一分拼搏,明天多几分笑.备考需要智慧,在学习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向更高的目标奋进!高考试题是所有试题材料中的精品,是命题专家们的智慧结晶.请看下面一道高考题,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简短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1】(2020·江苏卷·12)已知5x2y2+y4=1(x,y∈R),则x2+y2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观察,按照波利亚的解题思想进行对话、引导,进入主题)

教师:这个问题的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众生:条件是一个等式,它需要求的是代数式的最值问题.

追问1:涉及多少个变量?

众生:两个.

追问2:我们知道一个变量的函数可称为一元函数,那么两个变量的目标函数我们可称之为什么函数?

众生:二元函数.

教师:对,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问题,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那么,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什么知识来求解呢?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1: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

追问3:哪个更合适?

学生1:当然是基本不等式.

追问4:理由呢?

学生1:用线性规划的话,条件与目标函数的几何特征明显,尽管给出问题的目标函数表示点(x,y)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但条件几何特征看不出来.

教师:说得很好.那么,如何运用基本不等式求二元函数的最值呢?

设计意图: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师生对话,辨别问题的类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3.2 引领探究,深入建构

教师:我们知道,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中的第一个基本定理,它的结构优美简洁,是求函数最值的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与方法,也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不等式,请问哪位同学能先告诉我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2:“积定和最小”及“和定积最大”.

追问6: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吗?

追问7:这样做,行吗?

学生2:哦,忘了,使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还必须满足“正、定、等”三个条件.

追问8:对呀,“正、定、等”是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你给出的这个例子,还要改正哪些地方?

学生2:a,b为正数,当且仅当a=b时取最值.

教师:很好!请大学再仔细观察、分析、思考一下,看谁先能快速运用基本不等式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运用求最值的一般原理,唤醒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认知结构,实现对数学活动的参与,主动去探索、思考.

3.2.2 深入思考,建构思维

学生3:老师,根据题目条件中有“两项的和为定值”,目标式也是“两项的和”,不是“两项的积”,用“积定和最小”及“和定积最大”这两个原理求解有点困难.但是,根据条件是等式,我就先想到用“减元”思想.

教师:是的,解答多变元问题时,“减元”应该是首选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常规方法.通过“减元”,能使解题方向更加明确,解题方法更加明朗.请你在黑板上展示一下解题过程,并说出理由.

由于减少变量的常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代入消元,一种是整体处理,即换元.观察条件的等量关系、字母的次数,可以看出x2用含y的字母来表示比较简单,从而解得x2代入目标式转化为一元函数,将①式分离,转化为②,最后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学生4(很快举手示意):要考虑“减元”后y的取值范围,这样判断运用基本不等式中的“等号”是否成立.

追问9:是的,那怎样得到y的取值范围?

学生4:可以根据条件放缩得y4≤1,也可以由等价变形后中的x2≥0,解得0

教师: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因一个小小的失误,功亏一篑.我们要注意解题的细节,如减元后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运用基本不等式特别要注意“等号”能否取得.

教师:刚才用“减元”将问题解决了.请问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吗?请走上讲台,当一次“小老师”.

学生5:我是这样想的,看到“目标”是求和式的最小值,就会去尝试 “积定和最小”,尝试将已知条件凑成“积”的形式进行转化,设法寻找两项的“积”为定值,再求“和”的最小值.由条件得(5x2+y2)·y2=1,将(5x2+y2)+y2与要求的最值x2+y2进行比较,通过对y2配上系数“4”,有(5x2+y2)+4y2=5(x2+y2),且(5x2+y2)·4y2为定值“4”.

教师:好极了!着眼代数式的结构特点进行尝试、分析、比较,从结构上的差异寻找条件与目标的联系,运用“配凑”法,用好“系数”,是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一个关键突破点,也是常用的策略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启迪、展示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基本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2.3 变式巩固,发散思维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很不错,为达到解题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解题功能.请大家思考下面一组变式,你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吗?

变式1:已知x2+y2=1(x,y∈R),求5x2y2+y4的最大值.

变式2:已知5x2y2+y2=1(x,y∈R),求x2+y2的最小值.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比较;教师巡视、观察,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展示正确解答的过程)

教师:先看变式1,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解题思路,并展示过程.

学生6:先减元,由条件解得x2=1-y2,将其代入目标式,再转化为两项的积后,凑系数得“和”为定值,进而求得“积”的最大值.

学生7:由于目标是求最大值,因此朝着“和定积大”方向,根据例1的整体配凑,可以很快解决.

教师:真棒!这两位同学都能学以致用,从不同的方向切入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的解题方向,运用基本不等式顺利求得最大值.

教师:接下来,看变式2,

学生10(展示7):由条件得y2(5x2+1)=1,

教师:太棒了!这三位同学一样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创设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将问题正确求解.请同学们对“学生8”与“学生9”展示的过程进行比较,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11:他们都是“减元”思想,但是“学生8”在“减元”后,可直运用“积定和小”,而“学生9”在“减元”后,需要添项凑积为常数,“学生8”的解题过程相对简单,运算量也较小.

教师:很好,同是“减元”,过程与运算量却有不同,因此,“减元”思想,需要根据目标与条件,合理“减元”,提高解题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变式训练,突出基本不等式的工具性,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巩固落实 “减元”“配凑”思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另外,通过解法的比较,培养学生能在同一个问题中选取合理的运算途径,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3.2.4 探究延伸,创新思维

教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分析、解决.请大家再思考下一个例题.

教师:此题与例1及变式1、变式2在形式或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众生:前面的条件与“目标”都是整式,而此题条件是整式,“目标”是分式.

教师:对,可否用一样的思想方法,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呢?可以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讨论、探究、分享.

(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探究;教师关注学生动态,引导学生善于变通、合作学习,鼓励创新)

例如,观察注意到“学生12”尝试“减元”思想,由已知条件得到a=1-2b,代入目标式通分后,得到一个复杂的式子时,感到运算不下去,甚至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其与同桌进行交流、探讨,或帮助其克服困难,调整策略,注意运算细节等.

学生12(解法1):因为a+2b=1,所以a=1-2b,

教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选用了“减元”策略,不仅注意了运算细节,将目标式逐层恒等变形、转化,还利用“1”的代换,为运用基本不等式创设条件,顺利实现了解题目标.

教师:太棒了!这位同学能从式子的结构入手,方向明确,将条件中的“1”整体代换,转化倒数结构,大大地简化运算,缩短路径,提高解题质量.

教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学生14:有.

教师:请说一下解题思路与过程,与大家分享.

教师:妙!这位同学通过变更主元,巧设变量,运用“换元”策略,“打包”处理,不仅起到了“减元”的作用,还缩短了解题路径.特别是在题设条件与所求结构联系不明朗时,可以合理假设新变元,让问题明朗化,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发现、探究,摆脱惯性,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勇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

3.2.5 自主演练,超越自我

知识就像航船上的风帆,依靠它,你会航行得更远;知识就像雄鹰身上的翅膀,凭借它,你会飞得更高.面对挑战,勇于探索,超越自我.

通过以上学习,请完成以下练习:

设计意图:增加思维梯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超越和突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挑战的能力.

3.3 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结合本节课,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谈谈你是如何运用基本不等式求二元函数的最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让学生习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深刻、更明晰,培养学习的反思意识与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完善与发展.

3.4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1)已知x,y为正实数,且xy+2x+4y=41,则x+y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8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加深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终身学习的习惯.

4 教学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用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就应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来.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最值变式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道最值问题的两种解法的比较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