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1年安徽省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2022-05-07孙本荣冯杏生夏武华项希鹏叶凯徐海宝操治国
孙本荣,冯杏生,夏武华,项希鹏,叶凯,徐海宝,操治国
1.宿松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安徽 宿松 246500;2.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水域面积83 300 hm2。全县总人口80余万人,辖8镇14乡,共207 个行政村、街道居委会。宿松县曾是安徽省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有17个乡镇122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约50 万人,累计血吸虫病患者7.6 万人。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2008 年底全县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4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 年底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截至2021 年底,全县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65 亿m2,现有钉螺面积2 171.57 hm2,主要分布于江滩、湖沼和内陆型流行区。为掌握宿松县螺情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全县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该县2010—2021年钉螺分布与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宿松县2010—2021年血吸虫病防治报表资料及有关面上防治资料,整理各年度钉螺分布情况及控制措施开展情况。
1.2 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资料的汇总和分析,计算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
2 结 果
2.1 全县钉螺分布情况 2010—2021年全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其中2013—2015 年钉螺面积维持在较低水平,为1 672.60 hm2,2016年以后逐年上升,2021 年钉螺面积达到最高,为2 171.57 hm2。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其中2013 年活螺密度为0.16 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均为历年最低。自2013 年起,全县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见表1。
表1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分布情况
2.2 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情况
2.2.1 钉螺面积 全县有螺面积主要分布于江滩型流行区,其次是内陆型流行区,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占比最少。2010—2021 年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自2013 年下降后,趋于平稳,仅2021年增幅较大。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2016 年出现回升,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2021 年钉螺面积为历年来最高。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2016年出现小幅下降后趋于平稳。见图1。
2.2.2 活螺密度 江滩型流行区活螺密度2017 年最高;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变化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年间波动较大,2012 年活螺密度最高,2010 年次之,2016 年以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见图2。
2.2.3 活螺框出现率 江滩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较高的年份发生在2010年、2017年和2018年;湖沼型流行区2014年有所下降,随后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内陆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间波动较大,最高出现在2012年,2017年后有逐年升高趋势。见图3。
2.3 钉螺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010—2021 年,宿松县累计开展药物灭螺6 277.50 hm2,其中江滩型流行区累计药物灭螺1 475.10 hm2,湖沼型流行区累计药物灭螺1 238.10 hm2,内陆型流行区累计药物灭螺3 564.30 hm2。全县累计开展以林代芦、翻耕套种190.00 hm2,拌 药翻 耕20.00 hm2,有螺 沟 渠硬 化10.00 km,改造有螺涵闸4 个,有螺水田改旱地10.00 hm2,小环境改造0.50 hm2。
3 讨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分布特征是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1-2]。宿松县水域宽广,境内有长江、龙湖、泊湖、黄湖、大官湖等流域贯穿其中,气候温润,适宜钉螺孳生。
通过对2010—2021 年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趋势分析发现,造成钉螺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洪涝灾害的影响[3-5]。2016年和2020 年长江流域安徽段均发生了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致使宿松县内陆山区当年和延迟年份出现钉螺扩散。但由于该县江滩和湖滩洪水水位线下均有钉螺分布,因此这2 类流行类型钉螺面积受洪水影响较小。二是受钉螺控制措施的影响[6-8]。2013年起钉螺面积下降且保持平稳,主要是2010—2012年宿松县在江滩型流行区采取以林代芦、翻耕套种等大面积环改措施,有效压缩了钉螺面积。三是受防治力度的影响。2016年,按照国家部署安徽省开展专项钉螺调查工作,对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开展了大规模钉螺调查,由此查清了宿松县内陆山区钉螺分布状况。这也是2016 年内陆山区钉螺面积出现上升的原因之一。四是受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影响[9-11]。2011—2013 年安徽省将传染源控制工作列入省民生工程,全省重点流行村均淘汰了牛、羊等家畜传染源,同时加大了易感环境药物灭螺工作。因此,2013年起宿松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五是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2]。钉螺分布受温度、土壤、雨量、植被等自然因素和环境保护、药物灭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宿松县活螺密度和活螺框出现率年间变化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个别年份出现钉螺面积回升,主要发生在内陆型流行区。提示今后要重点加强对内陆环境的钉螺监测,及时发现有螺环境;通过反复药物灭螺降低钉螺密度的同时,结合环境改造,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防止钉螺扩散。同时,继续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保持好传染源控制成果的基础上防止家畜传染源回流、复养,切断血吸虫病传播源头,巩固防治成果,为全县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打下坚实基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