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教育园区慢行系统设计研究
——以封丘教育园区为例

2022-05-07刘保国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廊道步行园区

陈 璐,王 威,刘保国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是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1]。自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宜居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在城市空间规划与有机更新中越来越受重视。但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私人轿车大量涌入城市,快速增加的机动车与原有的城市交通之间在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呼啸而过的汽车正“驱赶”着路上的行人,慢行空间的使用权利受到压缩,医得头来脚反筋,如何使人们“体面”地行走在家园中,在非此即彼的城市建设思想下,有效解决慢行空间缺失、道路交通拥挤、交通安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新乡市封丘县教育园区慢行系统规划为例,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对教育园区的慢性系统进行重新构建,人本位取代车本位,实现城市交通空间的生态性、人文空间的多元性,以期为其他城市空间慢行系统的实践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研究

1.1 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 (Green Transport) 不仅是一个发展理念, 同时也是一个发展实践目标[2]。绿色交通体系这一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Chris Bradshaw率先提出,核心是资源、环境和交通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交通系统内部的和谐;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共生[3]。狭义的绿色交通主要通过降低建设成本和节约维护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体现出城市交通系统的环境友好性,强调构建一个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多元化绿色交通运输系统。广义的绿色交通主要指通过采用低污染高效率的城市交通工具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全新的交通理念[4]。

1.2 慢行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慢行交通(Non-motorized Traffic)概念为:以步行或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其行驶速度一般控制在5~15 km/h的出行方式[5]。慢行系统不仅是人们日常出行的城市道路,还包括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各个角落的人行道、游步道、廊道、汀步等,将各个场所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内涵。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的主体,可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慢行系统依据其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空间层次:慢行核、慢行廊道、慢行区[6]。慢行核,是指城市内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的核心,即出行目的地及交通枢纽,相当于“点”。城市内慢行核主要分为“五核”,即商业核、学校核、社区核、景观核、交通核5类。园区规划一方面根据慢行核的分布来划分功能分区,另一方面慢行核是园区规划的重要控制点。慢行廊道,是指连接慢行核与慢行区之间的线性交织网络,连接被城市道路所破碎化的空间,进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与共享性。慢行区,是指人们可以开展慢行活动的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和步行廊道等,属于慢行系统中的“面”。慢行核、慢行廊道、慢行区从“点”“线”“面”3个层次构建成了慢行网络(图1)。

图1 慢行系统“点”“线”“面”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oint”“line” and “area” of non-motorised traffic system

2 封丘县教育园区概况

2.1 总体规划

封丘县未来将联动南北两端进行发展,该项目位于文体科教组团内,教育园区将承载新的行政中心北移带来的城市流量,并与西侧产业区形成关联,孵化新产业,最终形成教育与商务围绕行政中心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图2)。

图2 河南封丘教育园区区位Fig.2 Location of Fengqiu County Education Park in Henan Province

封丘县教育园区总占地294.58 hm2,其中二类居住用地65.74 hm2,教育系统用地87.78 hm2,公园广场用地28.89 hm2,各类用地占比分别为22.3%、30.1%、9.8%。封丘县教育园区涵盖教育保障、文化公共服务、医疗体系、市政休闲、地标集群五大功能,主要突出了“开放共享、绿色生态”理念,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产业培育等为一体的生态型教育综合区。在对该园区规划时将慢行系统理念融入其中,有效缓解园区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与此同时也为园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慢行系统的运用覆盖整个园区,配合花草树木、建筑小品、筑山理水等要素,营造了具有封丘市乡土风情文化特色的教育园区景观。

2.2 主体人群分析

通过对封丘县教育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Origin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该区内儿童、青少年学生、退休老人的数量要远超于普通城区的数量,占总人口的57.01%(图3)。从该部分群体的社会活动方式来看,园区对步行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2.3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调查与分析

问卷采用“您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等问题,对封丘县教育园区居民的出行方式进行了大量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步行3种出行方式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百分比分别达到了55.8%、54.5%、57.3%,是封丘县教育园区居民出行最主要的3种交通方式(图4)。

图3 调查样本的年龄比例Fig.3 Age proportion of survey sample

图4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Fig.4 Travel mode of residents

在调查问卷中可直观得到封丘县教育园区中不同年龄阶段与出行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16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选择步行出行的个案比例分别高达77.5%和82.6%,该年龄层由于年龄或身体的限制,自主出行的方案选择单一,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怀;各年龄层对于步行、自行车的选择数量均较多,说明封丘县教育园区内有较广泛的慢行交通出行基础和需求。

2.4 慢行系统必要性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封丘县教育园区内主要是以老幼妇孺为主的主体人群,必须要通过多项慢行系统建设来保证其在园区中的路权分配,这不仅是人文的关怀,更是迟来的救赎。该群体主要以步行+公交或者骑行的方式作为日常出行选择,尤其是在面对天性顽皮爱动的学生和接送学生的老人群体,对出行道路上的安全性应有更加敏感细致的考虑,同时由于教育园区的特殊属性,这类人群相对密集,应有针对性地为其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营造绿色的空间环境,提供日常出行的就近路线服务,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系统,形成快慢相宜、刚柔并济的宜居城市交通体系。因此,对城市慢行系统的布局进行调整与规划是城市教育园区的重中之重。

3 封丘县教育园区慢行系统规划

3.1 规划思路

在进行慢行系统网络规划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人平等的使用路权,公共资源公平有效的利用,围绕人来建立高品质空间服务,充分思考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和舒适度,让“慢行”不再“难行”,达到高质量的慢行乐享,从而减少和抑制一定量私人汽车的使用,形成良性的飞轮循环。人群主体上,由于教育园区的特殊用地性质,对于学生群体的安全问题必须着重考虑。封丘县教育园区空间跨度较大,对现状进行研究后,提出一些规划方法来提高环境舒适度。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连接性:必须保证行人直接到达目的地,通畅地连接公交线路和周围的道路系统。

2)易辨性:打造一路一特色,提高道路景观的辨识性,并确保通过APP、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能查到相应路段。

3)普遍性:对于坡度较小的步道应方便老人、残障人士通行,通过缓坡、视觉反差、声音等特征为其提供便利[7]。

3.2 规划策略

基于对封丘县教育园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已有城市道路本底,提出“以点为魂、以线为骨、以面为载体” 的规划策略(图5)。

图5 慢行系统框架Fig.5 Framework of non-motorised traffic system

3.2.1以点为魂,激发封丘活力慢行核

结合封丘县教育园区规划要求特点,按照慢行核设定标准将学校、居住区、公园广场、核心商业区、特色街区、河道绿带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设定为慢行核。

从封丘县教育园区慢行核的分布来看,慢行核均匀地分布在教育园区中。慢行核的大小表示其慢行出行强度,核的形态越大,出行强度越高[8]。因此慢行核是城市慢行交通的源泉及活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出行体验。例如长寿湖公园是规划中位置最核心、景观特色最为优美的地块,是各方向的功能组团共同享有的景观及生态资源,同时也是人流量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学校慢行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如金瀚学校,人群主要以未成年人和接送家长为主;另一种是以高等院校为主,如封丘县职教学校,人群主要是已成年的学生群体,自由度较高,具有时间集中,活动方式有方向、有秩序、有一定路线的共同点。云创街区主要是娱乐、购物、休闲的人群,时间交汇点多以周末和节假日为主,通常活动范围比较集中,方式多样,呈现无序、无方向的特征[9],形成了城市商业核。

3.2.2以线为骨,构建层次分明的慢行廊道

根据封丘县教育园区中的区域交通流量、道路断面形式、人车关系以及慢行活动方式类型等因素,将封丘县教育园区慢行路径划分为3个等级:依托城市主干道的一级慢行廊道,城市次路与支路组成的二级慢行廊道,由游步道构成的三级慢行道路。对不同等级的慢行廊道提出相对应的设计要求。

在规划一级慢行廊道时预留出足够的流量来保证日常通勤需求。规划时避免慢行道线路过多地与机动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重合,尽量减少交叉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互严重干扰的情况出现。一级慢行廊道串联各个区域,连接生活、娱乐、交往等密切相关的空间,形成覆盖整个教育园区的慢行网络,激发园区的街道活力,为园区内的居民提供绿色且安全的出行环境。代表性街道有文化路、幸福路、建国路、东干路、兴华路等。以建国路为例,在道路两侧的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其形式有绿植花卉、精品护栏,步行道宽度为2~5 m,非机动车道宽度为3~6 m。另一方面,为了连接网络的顺畅性,建立完善的立体过街设施,以保证步行的连续性,同时与公共交通系统形成良好的接驳,形成与公交协调、环网相宜、便捷闲适的特色慢行交通系统。

二级慢行廊道主要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为主的路径,实现完全的慢行通行,特殊情况才允许部分机动车通行。二级慢行廊道主要将各慢行区中慢行节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可达性高,与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以辅仁医院西侧道路为例,设置总宽度为10 m的慢行廊道,其中两侧步道共为4 m,两侧自行车道共为6 m。二级慢行廊道连接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厕、健身器材、共享单车停放区,以提高居民的使用率。

三级慢行廊道主要由居住区、绿地与公园中的游步道构成,营造宜人富氧的慢行环境与慢行空间,在每个闭环的慢行区内发散步行路径,为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提供方便的可达路径。如封丘市民广场、长寿湖公园步行需求量较大,必须采用与道路系统完全分离的独立系统,仅供步行使用。针对城市的休闲购物、交通集散等场所应设置步行特色道,突出城市道路特色,步行道宽度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宜。针对校园周边设置优先步行道,利用减速带、立体设施等保障宽阔、安全、独立的空间,提升通学安全。

3.2.3以面为载体,打造具有封丘特色的慢行区

封丘县已有一百多年金银花栽培历史,也是豫剧的发源地之一,与唱遍大江南北的豫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慢行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在规划封丘县教育园区慢行系统时根据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景观布局,充分突出封丘县的文化特色。在慢行区规划中,考虑周边用地性质,围绕农业、文化、娱乐三大主题设置慢行线路及慢行区,为市民提供共荣共生的休闲游憩空间。提取本地域文化元素,并应用于景观空间中各个节点处,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与装置。以建筑、雕塑、互动装置、文化走廊等元素为载体来展示封丘文化,如封丘县文化广场水池中心的金银花雕塑(图6)与长寿湖公园入口的豫剧《青陵台》雕塑(图7),让封丘独有的地区文化及风俗习惯大放光彩,具有丰富的地区特征,避免了“千城一面”,凝聚城市文化精神,提高市民的幸福归属感,使市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传承者,更是创造者。

3.3 规划目标

3.3.1 丰富慢行空间,突出层次分明的特色慢行网络

根据园区内商业活动分布、人群集散特点等,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慢行廊道规划设计。园区中的慢行系统层次分明,不同层次的交通方式优势互补、有序运行。园区内的慢行系统依托城市道路的路网结构,按照“主、干、次”结合“点”“线”“面”等元素,构建层次分明的慢行交通系统,关键在于处理好慢行廊道与拥挤道路及机动车道之间的相互影响。连接园区中各点通过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廊道,并营造具有园区文化特色的景观廊道,既解决了园区内通勤问题的安全性,又对园区人流进行了有效的文明引导,营造健康有序的城市环境。

图6 金银花雕塑Fig.6 Honeysuckle sculpture

图7 豫剧《青陵台》雕塑Fig.7 Sculpture of Henan Opera Qinglingtai

3.3.2 “窄马路、密路网”,构建融通城区的细密慢行网络

根据教育园区的属性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园区道路,将园区的教育、商业、景观设施等公共资源与老城区的历史文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式宽马路”正在被抛弃,挤占的人行空间应恢复原有的尺度。园区道路摒弃传统的“宽马路、大街区”规划方法,而是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化整为零,通过慢行系统的布设将街区划分为多个较小尺度的单元。一方面可以提升园区内的可达性,提高出行方式的效率;另一方面,园区主要道路以“三板四带式”为主,可以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效分离。在增加道路网络密度的同时,既保证了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又增加了街区活力和吸引力,使街区丧失的尺度感得到恢复[10]。

3.3.3优化停留空间,完善园区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是慢行交通朝着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配套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11]。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过街设施和停车设施等,其中,过街设施主要包括安全岛、立体过街设施等[12](图8)。

对双向六车道的道路设置安全岛便于二次过街;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尽量设置立体过街设施,以减少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公共交通站点、交通枢纽周边布置共享单车停靠点等交通服务设施,确保共享单车数量合理分布。增加雕塑小品、休闲座椅和园林绿化等景观设计,提高绿色交通慢行系统的美学、生态及实用价值。景观随道路功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创造符合城市肌理、富有人文关怀及城市特色的慢行理念街道景观[13]。

将教育园区内高等院校及非住宿类中小学周边作为重点设计区域,加强其区域内道路的景观氛围营造和周边道路的安全性与便捷设计,以此为出发点,将步行与骑行交通设计放在首位,使其处于绝对优先地位,增设沿路绿化和活动空间,从而降低家长使用机动车接送孩子的频率,减少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提高学校上下学时段的道路通达性。恢复街道空间的尺度感与文化特征,使之更富有活力和人情味,为人们休闲放松、日常交往、健身锻炼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交通系统就是一场步行和车行空间展开的激烈博弈,两者的不可调和是指在同一时空中两者不可兼得,一方的高速发展取代另一方。只有不断地改善园区居民生活体验的舒适性,增强园区交通的安全性,提升园区的景观多样性,使慢行交通成为居民的主要选择,在这场博弈中要以环保绿色、高效优享战胜横行霸道的私家汽车。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混乱,为步行者改善交通而非汽车,为了人提高环境而非物。

图8 人性化设施Fig.8 Humanized facilities

以绿色交通的理念和慢行系统的构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快慢分离”“慢行优先”[14]策略,因地制宜,有机融入乡土特色,从点、线、面3个层次出发构建系统化的慢行交通,结合河南省封丘县教育园区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实践,将慢行理念融入整个教育园区设计中,形成完整的具有园区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统,不仅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还可提升园区的景观效果以及园区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有关慢行系统构建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封丘县教育园区规划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慢行系统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廊道步行园区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魔方小区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北京市将引风除霾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