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塑造人物能力是演员的第一要务
——我饰演《浴血罗汉尖》中“王少勇”角色的体会
2022-05-07何世平
□ 何世平
其 实,当下中国戏曲界有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这就是,戏曲的功能是什么?一种观点是演故事,一种观点是演人物。“演故事”和“演人物”都是戏曲的功能,只是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人物形象也出不来;没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再好的故事也平淡若水。每一个好的人物形象都需要建立在好的故事之上,好的人物形象能让故事更精彩。因此,作为一名演员,塑造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是自己的职责,要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物塑造能力为第一要务。这也算是我饰演大型新编现代黄梅戏《浴血罗汉尖》中“王少勇”一角的一点体会吧。
《浴血罗汉尖》是在忠实于宿松本土革命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的。故事梗概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在全国各地组织和发动了武装起义。共产党员、黄埔军校毕业生朱育琪奉命来到反动派统治薄弱的宿松县三省四县交界的大别山余脉的罗汉山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在堂姐朱赛英的帮助和掩护下,朱育琪成功地发动了暴动,把当地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王竹斋正法,并将王竹斋家的山林、土地、财产都分给了老百姓,建立了皖鄂边境红色政权和红军武装。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和党内出现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下,皖鄂边境的红军武装也被迫转移,朱育琪带着他的部队在掩护主力转移时遭到了重创,只好带着伤员撤到了罗汉村掩藏带养伤。可是,面对敌人封锁,受伤的红军因无药可治,面临着生命危险。朱赛英见状,带着儿子冒险到县城弄药。为了掩护母亲,儿子引开敌人,光荣牺牲。母亲挑着带着儿子鲜血的药品上山,解救了红军伤员的生命。但因村民告密,皖鄂剿匪司令部副司令兼宿松县自卫团团长,大地主王竹斋的儿子王少勇带着大批的白匪紧紧围住了罗汉山。在紧要关头,罗汉尖以朱赛英为首的七姐妹和众乡亲决心:宁让罗汉尖的百姓绝种,也不能让红军队伍绝后!他们挺身而出,挡住了白匪兵的搜山,使得红军安全转移,而他们则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人民群众对党、对红军的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集体英雄主义的赞歌。
作为一名县级剧团的演员,平常多忙于“送戏下乡”和“送戏进校园”,演出的也基本是黄梅戏的传统保留剧目。而这些剧目有了前辈艺术家演出的蓝本,加上观众在长期的熏陶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审美模式,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演出也就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少创造的空间和机会。《浴血罗汉尖》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光南创作,我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个“顽固到底”的“反面人物”,国民党皖鄂剿匪司令部的副司令兼宿松县自卫团的团长“王少勇”。在剧中,红军司令朱育琪,还有“七英”以及他们的领头人“朱赛英”都有生活原型,唯有王少勇是剧作家笔下的虚构人物。演好王少勇,无现实可以依据,无原型可以参照,只能是凭着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对人物内在情感世界的领悟,才能完成。
“王少勇”这样的坏人,如果我在舞台上通过外在的夸张表演,也可以演出他的坏来,但这种坏不是一个人的“独有形象”,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体形象”,是“符号化”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其实和舞台上的道具功能差不多,是没有生命的。于是,要演好王少勇就要挖掘出其性格中的那些“优点”,这些优点如果抛弃阶级立场,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他的智慧,他的善谋,他的上进心,还有他对乡土的膜拜,他的孝心,都是人性的闪光点。但是,越是这样,对共产党、对红军、对乡亲们来说就更是灾难。因此,在开场的处理上,我煞费苦心——常规的演法肯定是这样:走到前台,大喊大叫着,共产党杀了我父亲,分了我的土地财产,我要报仇!这就是“符号化”。而“性格化”就是站在舞台的深处,既对自己的心路历程进行反思,又对未来的结果进行深刻思考。因此,我的第一个出场就是王少勇表面上在司令部看似悠闲地养鸟写字,背地里却卧薪尝胆,不忘报“杀父之仇”。当部下报告是否把罗汉尖的百姓全部杀掉,他却阻止。并非他的仁慈,而是藏着更大的秘密,他需要更多的人归他统治,为他差使,为他创造更多的财富,作为事业的根基。因此,他的“仁慈”是包藏祸心的。第六场,王少勇终于杀回来,回到了罗汉尖,见到家乡,他欣喜,但这更激起了他为父亲报仇的野心。这时候我饰演的王少勇应该是得意忘形,把自己平常伪装的那一套全都丢掉,像一个回到家乡的孩子一样大喊大叫,在这一段唱腔中表现出“温情”的色彩。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不能强制感情,强制的结果是做作。”反面人物也是有情感的人物。
总之,每排一台戏,对于我都像是重新上了一次戏校,都有巨大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因此,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