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院前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回顾性研究
2022-05-07王泓森时向民石亚君陈韵岱
王泓森,陈 韬,颜 勇,时向民,石亚君,陈韵岱,郭 军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 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2019ESC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管理指南》,SVT 发病率为2.25‰[1]。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两种主要机制,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且AVNRT 与AVRT 的心电图往往呈现为不同的特征[2-3]。 临床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的心电图是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中AVNRT、AVRT 的基石,而非发作期时检查结果一般正常,这大大增加了室上速患者的诊断难度, 诊断往往依赖于体表心电图、24 h 动态心电图以及近年逐渐发展的穿戴式心电设备[4-5]。 但有研究表明24 h 动态心电图对SVT 的检出率仅为15.8%,14 d 普通单导联穿戴式心电图需要长时间佩戴,往往不够方便[6]。而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可能更有效,但相关应用研究较少[7-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报告中最终诊断为SVT 的心电图,探索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对于SVT 院前诊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 年4 月~2021 年8 月使用十二导联可穿戴式心电设备后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356 例。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已获得知情同意。 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审批号:S2Ol9-318-03)。 纳入标准: 患者记录的穿戴式心电图符合 《2019ESC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管理指南》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心电图图像质量差、影响分析;存在其他不太常见的心动过速机制(如长RP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1.2 方法 患者使用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津械注准20172210264)进行心电图记录,使用时保持平静,束带标记箭头向上与前正中线平齐,基准线与两乳头连线平齐,束紧束带将胸前导联电极紧贴皮肤,按4 个肢体导联电极片颜色,将电极分别贴在左右胸骨下窝区域和平脐孔左右两侧,描记心电图。 所有穿戴式心电图均以25 mm/s 的纸速获得,灵敏度为10 mm/mV。 患者使用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记录穿戴式心电图,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及作图时的简要主诉。
随后患者在应用程序内将穿戴式心电图上传至心电监测诊断中心,由读图人员进行评估判读给出穿戴式心电图初步报告,随即由审核人员进行审核,给出穿戴式心电图最终诊断。
统计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心率、不适主诉等基线数据,并通过随访获得应用场景、后期转归等信息。 请两位高年资心内科主治医师根据穿戴式心电图进行快速分类, 初步辨别SVT 机制为AVNRT 或AVRT,有V1 导联伪r 波、下壁导联伪s波、avL 导联切迹、avR 导联假r 波考虑AVNRT,有预激波、逆传P 波且RP' 间期大于70 ms、QRS 电交替现象考虑AVRT。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率(%)进行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连续变量用(±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中位数表示。 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来比较分类变量的差异;T 检验或秩和检验用于比较连续变量的差异;对于多组的分类变量与连续变量的差异分析分别使用卡方检验与方差分析。 双侧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传特点 本研究纳入356 份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心电图上传时段以夏季(109/356,30.6%)、上午(138/356,38.8%)居多。患者上传心电图至评估用时为113(77 ~175)秒,评估至审计用时为73.5(32 ~143.25)s。其中104 例患者通过随访获得应用穿戴式心电图相关信息,应用场景包括医院(46 例,44.23%)、社区诊所(23 例,22.12%)、家中记录(30例,28.85%)、工作单位(3 例,2.88%)、行车途中(1例,0.96%)与户外路边(1 例,0.96%)。描记心电图时间点分为发作后立即记录(31 例,29.81%)、开始发作后10~30 min (40 例,38.46%)、30 ~120 min(11例,10.58%)及120 min 后(22 例,21.15%)。其中,48例(48 例,46.15%)患者在得到穿戴式心电图诊断后择期就诊并行电生理检查。
2.2 SVT 不同分类基线特征 本研究通过辨别心电图特征对室上速机制进行快速分类, 初步分为AVNRT 组249 例 (69.9%) 与AVRT 组107 例(30.1%)。纳入的356 位患者AVNRT 组平均年龄大于AV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VNRT组平均心率慢于AV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AVNRT 组男性占比高于对比AV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表1)。
表1 不同SVT 患者基线特征[例(%),±s]
表1 不同SVT 患者基线特征[例(%),±s]
项目 AVNRT(n=249) AVRT(n=107) 合计 P 值年龄(岁) 57.66 ± 17.587 44.43 ± 17.640 53.69 ± 17.771 0.000心率(次/分) 169.17 ± 26.760 177.74 ± 28.719 171.74 ± 27.605 0.007男性 121(48.6) 68(63.6) 189(53.1) 0.011
2.3 SVT 不同分类穿戴式心电图特征 AVNRT 组QRS 波宽度窄于AV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VNRT 组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于AVR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表2)。
表2 不同SVT 患者穿戴式心电图特征[例(%),±s]
表2 不同SVT 患者穿戴式心电图特征[例(%),±s]
项目 AVNRT(n=249) AVRT(n=107) P 值QRS 波宽度(ms) 79.10 ± 10.155 82.82 ± 14.167 0.018 QTc(ms) 494.QTcd(ms) 88.束支传导阻滞 69 ± 42.538 492.40 ± 46.140 0.660 82 ± 58.532 91.18 ± 59.342 0.735 49(19.7) 10(9.3) 0.019右束支传导阻滞 48(19.3) 10(9.3) 0.028左心室高电压 14(5.6) 8(7.5) 0.632 ST 段改变 193(77.5) 90(84.1) 0.197前壁压低 96(38.6) 51(47.7) 0.127前侧壁压低 138(55.4) 69(64.5) 0.128下壁压低 151(60.6) 66(61.7) 0.906前间壁压低 9(3.6) 5(4.7) 0.767高侧壁压低 4(1.6) 2(1.9) 1.000
2.4 SVT 不同分类症状特征 AVNRT 组大汗发生率低于AVRT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AVNRT 组与AVRT 组心悸心慌、胸闷胸痛、咽部不适等症状及无不适主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表3 不同SVT 患者不适主诉特征[例(%)]
2.5 各类型中有无症状分组特点 分别将两种类型患者按有无症状分组,AVNRT 患者中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各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而AVRT 患者中无症状组心率慢于有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表4)。
表4 两种SVT 患者中有无症状分组特点[例(%),±s]
表4 两种SVT 患者中有无症状分组特点[例(%),±s]
项目 有症状 无症状 合计 P 值AVNRT年龄(岁) 57.90 ± 15.656 56.15 ± 20.364 57.66 ± 17.587 0.562男性 104/215(48.4) 17/34(50.0) 121/249(48.6) 1.000心率(次/min) 169.59 ± 26.671 166.53 ± 27.575 169.17 ± 26.760 0.537 QRS 波宽度(ms) 79.38 ± 10.739 77.27 ± 4.692 79.10 ± 10.155 0.268 QTc(ms) 494.09 ± 42.638 498.52 ± 42.337 494.69 ± 42.538 0.580 QTcd(ms) 90.62 ± 60.438 77.21 ± 43.330 88.82 ± 58.532 0.222 AVRT年龄(岁) 43.49 ± 17.615 51.83 ± 16.169 44.43 ± 17.640 0.122男性 59/95(62.1) 9/12(75.0) 68/107(63.6) 0.296心率(次/min) 180.20 ± 27.489 158.25 ± 32.000 177.74 ± 28.719 0.012 QRS 波宽度(ms) 83.27 ± 14.741 78.22 ± 3.598 82.82 ± 14.167 0.310 QTc(ms) 493.39 ± 45.507 482.56 ± 54.047 494.03 ± 46.140 0.505 QTcd(ms) 93.12 ± 59.812 71.56 ± 53.430 91.18 ± 59.342 0.301
2.6 SVT 患者不同年龄组特征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 ~30 岁),青年组(30 ~45 岁),中年组(45 ~60 岁),中老年组(60 ~75 岁),老年组(75~100 岁),SVT 患者年龄越大,心率越慢,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各组间QRS 波宽度、QTc 及QTcd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组患者主诉中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随着科技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穿戴技术及设备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手段[6-7]。 而康乃心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便于操作,能及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具有极大的便利性[8]。它采用柔性织物电极, 对于心电图采集有更好的耐用性,已有相关研究证实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9]。 前期研究纳入151 989 份心电图数据文件作为训练集,构建基于DenseNet(密集连接型网络)的心电自动诊断模型, 并选取其中的1/5 段作为验证集验证初步诊断准确率,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准确率为98.43%[10]。
本研究纳入的356 份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图,上传时间以夏季、上午为主,上传心电图后响应时间为113(77 ~175) s,SVT 患者发作即刻描记心电图可经读图医生快速得到诊断。 而本研究随访到的患者中大部分于院外场所使用穿戴式心电设备,穿戴式心电设备可在乡村医院诊所、社区家中展开应用,作为便携式医疗设备,为乡村医院诊所等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经随访发现有5 例心电图源于单位、行车途中及户外路边,说明穿戴式心电设备对于各种场景的广泛适用性,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不适时的心电图,充分提供诊断依据。 穿戴式心电设备初步建立了一种新型诊疗模式,患者可于家中将心电图上传,及时得到心电图诊断及后续就医指导,穿戴式心电设备的使用不但省去了患者前往医院排队就诊耗费的大量时间,而且可在发作即刻描记心电图,提高诊断效率。
本研究发现AVNRT 与AVRT 在年龄、 性别与平均心率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1]。 AVNRT 患者中老年比例更多,男性患者较多,平均心率稍慢,这可能与房室结电生理功能与年龄相关的动态改变有关,男性或许是这种改变的易发因素。 在心电图特征上,AVNRT 与AVRT 的QRS 波宽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很可能是由于逆向型AVRT 存在宽QRS 波的原因。 与普通体表心电图类似, 在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的心电图记录中,两种SVT 患者都可能出现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以及ST 段改变等其他心电图表现。
比较两种SVT 患者症状发现,AVRT 患者出现大汗症状更常见,这可能与AVRT 患者心率更快有关, 房室旁路折返造成的异常传导使心脏负荷更重。 同时,AVRT 患者有症状组心率较快。 心率往往是影响症状出现的主要因素,而穿戴式心电设备能够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心率,有利于及时改善患者症状[12]。 有学者提出心率可能不是唯一影响症状的因素[13]。 本研究未发现其他影响因素,可能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少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大汗的症状,可能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活动有关[14]。
有研究按年龄分组得出SVT 老年患者较青中年症状更重[11]。 本研究未能得到类似的结果,这可能与使用者合并的基础疾病造成症状耐受有较大关系,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部分无明显不适的患者未能及时记录穿戴式心电图。
目前的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已能基本记录SVT 患者的发作时心电图并建立诊断,但由于缺少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穿戴式心电设备对于鉴别SVT 机制的诊断准确性尚不明确,仍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样本及电生理检查对比试验来验证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对于SVT 患者机制快速分类的算法模型,穿戴式心电设备仍需进一步推广宣传。有相关研究提出,高质量的穿戴式心电图使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提高,患者能否规范使用穿戴式心电设备也可能是限制研究准确性的一点[15]。 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有望成为一种更便捷又有效的诊断方式,能够缩短诊断用时,当然这也需要更多研究来建立对SVT 更严谨的穿戴式心电图分类标准[13]。
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能成功记录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由于穿戴式心电设备的易用性特点,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发作即刻描记心电图,迅速获得诊断,且不需长时间佩戴监测设备,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也为后期患者前往医院治疗提供了诊断依据,节省了诊疗成本。 初步应用数据显示, 疾病发作-穿戴心电图记录-远程诊断-指导就医的诊疗模式初步形成,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