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针取热手法联合隔姜灸治疗阳虚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2022-05-07阿木拉
阿木拉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阳虚型便秘是便秘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艰涩,腰膝酸软,或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1],对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证候症状严重度通过Wexner量表进行量化评估,阳虚型得分最高[2],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现临床上治疗多以药物为主,但各类泻药不良反应较多,长时间应用有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可知深入研究非药物治疗阳虚型便秘的迫切性。本研究首次将搓针取热手法联合隔姜灸应用于阳虚型便秘患者的治疗,具体方法和结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60 例诊断为阳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入组病例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5.7±5.4)岁,平均病程(4.5±1.2)年;观察组入组病例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6.1±5.2)岁,平均病程(4.3±1.4)年。两组阳虚型便秘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关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3]。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关于阳虚型便秘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周内无泻下通便药物服用史;年龄18~70 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全程治疗。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中西医诊断者;其它疾病引起的器质性便秘者;患有严重身心疾病者;治疗过程出现晕针、烫伤等严重意外事件者;依从性差,未能按照疗程治疗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生姜或金属明确过敏者;腹背部皮肤有破损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搓针取热手法联合隔姜灸治疗。搓针取热手法操作:患者取平卧位,用无菌棉球蘸取75%酒精消毒针刺穴位,选用0.35 mm×40 mm安迪牌不锈钢毫针(贵州安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黔械注准:20202270002),依据本院张缙教授研究整理“二十四式单式手法”[5]中的搓针手法进行操作,选取《针灸治疗学》[6]中治疗阳虚型便秘穴位:双侧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双侧上巨虚穴。根据患者腹壁厚度,直刺进针1.5~2.5 cm,先用实搓手法,手指把针柄向左、向内捻针360°,再行虚搓手法,手指虚搓针柄而针体不转,通过搓针的方式,使指力贯穿针体而到达针尖,所产生针感向透刺经络的方向传导,使患者自觉针刺局部热胀,而针体达到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捻之不转,气满自摇的标准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4周。隔姜灸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棉签蘸取碘伏,将大椎穴至长强穴的脊柱两侧3 cm区域擦拭3遍,再用棉签蘸取75%乙醇脱碘。将桑皮纸(50 cm*10 cm)用姜汁沾湿后平铺于脊柱正中,取干湿适中的姜泥置于桑皮纸上,用压舌板把姜泥修饰成2 cm高的长方形,姜泥中央按出5 cm宽、5 mm深的凹槽,将艾绒均匀平铺填满凹槽内,点燃艾绒,燃尽后再次放置艾绒点燃,共放置3次。治疗完成后及时撤去用料,无菌纱布轻轻擦拭隔姜灸区域。治疗每3 d进行1次,共10次。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手法联合隔姜灸治疗。普通针刺手法操作:请患者取平卧位,用无菌棉球蘸取75%酒精消毒针刺穴位,选用0.35 mm×40 mm安迪牌不锈钢毫针,选取与观察组相同穴位,根据患者腹壁厚度,直刺进针1.5~2.5 cm,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4周。隔姜灸操作方法与治疗时间皆同于观察组。
2.2 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便秘疗效标准判定,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2.3 观察指标 1)采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AC-QOL)[8]对患者进行评价,共有28个条目,包括生理状态、担忧、社会心理及满意度4个领域,按照程度分为:没有、有一点、一般、比较严重、非常严重;按照频率分为:没有、偶尔、有时、经常、一直是5个等级,分别赋值0、1、2、3、4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2)采用克里兰夫便秘评分量表(CCS)[9]从排便费力程度、排便频率、排便不尽程度、腹部疼痛程度等共8个方面对患者便秘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进行打分,最高4分,最低0分,病情越严重患者评分越高。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80.0%,观察组有效率93.3%,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CC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CCS评分比较分)
4 讨论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阳虚型便秘患者为观察对象,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10],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司二便,肾精亏耗则肠道无以濡润,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阴寒凝结而大便不通[11];脾为后天之本,脾阳不足,则运化失职,温煦功能下降,大肠阴寒内生,推动无力则糟粕不能排出。正如清·郑寿全《医法圆通》中所述:“因阳虚者,由下焦火衰,不能化下焦之阴,阴主静而不动,真气不能施其运动之力,故大便不利”。故审病求因,追根溯源,治疗本病时应重视阳气,强调扶助阳气。
本研究取穴为双侧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及双侧上巨虚穴。天枢穴位于足阳明胃经,又为大肠经之募穴,可疏通脏腑,理气行滞,调节大肠经气[12];关元穴位于任脉,足三阴经皆交会于本穴,是先天之根本,真元之根,为三焦之气所生处,一身元气之所在,针刺关元穴可温补肾阳,增精益元,固护人体先天之本,培补命门真阳[13];气海穴同属任脉,人体真气由此而生,有助阳益气,行气散滞的功用,故对于阳气不足的疾病,选用本穴可使百体皆温,脏腑皆润,阳气充盈,以助胃肠气血充盈;上巨虚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具有通调肠腑、理气通便的作用。
搓针取热手法来源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四位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张缙教授,张老所述搓法是通过虚实搓针的手法激发经气,使经气吸针,产生针柄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的得气状态。正如《针灸问对》中所述:“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取热手法则是实搓时手法向左、向内捻针360°,再行虚搓针柄而针体不转,指力贯针体而达针尖,针感传向透刺经络的方向,“得气”后患者自觉热胀[14]。搓针取热手法本具有温阳行气增强针感之用,配以上述诸穴,共达温阳通便之效。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秘结》中有对阳虚型便秘的论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隔姜灸之艾绒与生姜皆为辛温之品,有温阳通络之功,在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上将艾绒与生姜相结合,温热之性缓和持久直达体表深部,以达到温阳散寒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CS评分、PAC-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搓针取热手法联合隔姜灸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说明搓针取热手法联合隔姜灸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简单易行且无副作用,患者更易于接受,直接作用于局部,能更有效更迅速地改善症状,适用于临床;但是对于针刺和艾灸治疗本病的内在机制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