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2022-05-07赵自强
赵自强
摘 要: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每临到讲公开课,我们的教师总是查资料,寻教参,网上搜罗各种课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课上得还算流畅,但总觉缺了什么,总觉得似曾相识。究其原因,我们的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太差,上课太依赖参考书与网络,教师自身没有和文本的心灵交流和灵魂对话,解读不出文本的精髓和内核。本文主要从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以及文本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六个方面来初步探索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 阅读教学
要上出一堂令人满意的高品质课,我们自身对文本的驾驭解读能力是关键。甚至可以这样说,文本解读能力,是每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尊重规律,文本解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一、树立文本解读意识,培文本解读能力,独立阅读文本。
众所周知,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同时也是阻碍其进步的绊脚石。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文本解读的意识,掌握文本解读方法,培养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
二、解读文本,一定要有细读精读的态度。
有专家认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学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的走,细细的品,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生成。
三、明确文本解读理念:“三个中心相结合”。
纵观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
1. 作者中心论
作者中心论主张对文本的解读要恢复作者的原意,认为解读文本在于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语文文本解读来说,重视作者,重视作者的写作意图尤为重要。完全凌驾于作者之上的阅读势必会偏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可取的。
2.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认为文本是解读文本意义的唯一依据,强调文本解读的客观性。文学文本是一个隐含着意义和价值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存在物。文本解读的对象也就是这样的符号和结构,它摆脱了作者对文本的绝对控制和垄断,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意义存在。
3.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中心论认为文本只有被读者所理解的时候才具有意义,没有读者的阅读和解释,文本只能是由一系列物质符号组合成的死的文字。读者只有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使未定性得以确定、使空白点得以填充,文本才能被称为作品。
三者均具有存在的意义,如何处理这“三个中心论”才能更透彻深入地解读文本呢?其实这三种理论是互补的。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实践往往受三种理论的共同影响,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应该偏重哪种文本解读论,由文本特征和具体教学目标决定。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将这三种理论有机结合。
四、运用多重身份,站在不同视角是提升解读文本能力的关键。
1.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阅读课文文本。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教师在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丢弃语文课堂带来的阅读框架,不借助任何教辅资料去阅读。对于文本而言,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读者。要种平和的心态去接触文本,让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感受文字和作者所带来的叙述。
2.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文本。
一旦作者创作的作品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阅读,把它当成教材来阅读。当作教材读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结合教学目标来综合阅读和思考。此时的阅读不能再仅仅是以普遍读者的身份来阅读了,还需要从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感知等方面去感知文本,研讨文本,这样才能达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目的。
3.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课文文本。
語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发展教师能力,最终的落脚点还在是学生身上,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钱梦龙曾说:“ 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
五、吃透文本解读的几个抓手
1.立足语言,感知思想内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细读文本,我们还会发现很多课文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我们如果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突出重点,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
2.立足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章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3.立足编者意图,品味文本主旨。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情境的产物,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不容忽视,我们一定要依据教材选编意图,再联系作者为文的处境潜心研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品味文本主旨。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只有把文本还原到特定的现实情境中去思考,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六、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努力提高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根基。因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提高其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充实了自身的知识殿堂和生命体验,教师才会在文本解读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加强培训与学习。
目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低下跟当前没有受到文本解读的系统训练有很大关系,闭塞眼目,坐井观天,如何能谈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新教师上岗前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对课堂有所了解,对文本怎样解读有所涉及。
总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深刻,越新颖,他的课堂就会越生动,就会越发闪现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