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撸猫”简史
2022-05-07
猫,是捕鼠的小能手,是灵动可爱的居家萌宠,也是神秘优雅的潜行者。从古埃及人『驯养』猫咪的那一刻起,3600多年过去,猫已经从具有实用意义的动物转向一个具有更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铲屎官』,猫的形象也拥有了人格化的多样表达。本期我们就来一同聊聊中国人『撸猫』的历史。
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有了可存储的粮食之后,老鼠也大驾光临。当人们疲于应对鼠患之际,有着捕鼠天性的猫就仿佛好莱坞大片中的超级英雄一样粉墨登场。为了保护仓廪,猫的实用价值——捕鼠,得到了凸显。
据考证,古埃及人是最早驯化猫的,他们大约在3600年前就已经驯养猫;大约在距今2900年,家猫摇身变成了他们崇拜的女神贝斯特,成了埃及的官方神祗。当猫变成了神话人物,猫和神话人物也有了某种映射关系, 在古埃及文化中母猫一般都代表善良的女神,如果是凶恶的猫科形象则代表母狮神赛克麦特:前者象征着善良和温暖,后者则象征着复仇和毁灭。
Gayer-Anderson cat,大英博物馆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令人烦恼不已的老鼠又和船员们一起扬帆远航。为了保护粮食、解闷儿,几乎每一艘航船都会带上猫一同出发。这时, 猫作为水手猫或船猫纳入了船组成员的名单。凭借着可爱的外表和捕鼠能手的称号,猫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喜爱,家猫随之也变成了全球化的产物。后来船猫还逐渐成为了军舰的吉祥物,从美西战争开始,一直到“二战”,水手猫都是最受欢迎的吉祥物,也占据着船上的最佳位置。直至英国颁布了《(狂犬病引进狗猫及其他哺乳动物)1974年令》,猫的航海职业生涯才算告终。
相比西方,古代中国养猫的确切时间一直都是一个谜。根据《礼记》《诗经》等明确的文献资料中有关猫的记载,一般认为我国是从两千多年前开始有猫的,在《礼记》中曾出现过“山猫”这个词语,《诗经·大雅·韩奕》中有一句“孔乐韩土,川泽訐訐,鲂鯝甫甫,麅鹿嘎唬,有熊有罴,有貓有虎”,其中提到了“貓”,因为和熊、虎并列,所以推测,这里的“貓”是指的山猫,也就是生活在野外的猫。但这里的山猫并不是现在的中国狸花猫等,而是指中国特有的猫科猫属的动物。比如丛林猫云南亚种的荒漠猫、豹猫属的豹猫、豹亚科纹猫属的石纹猫和兔狲属的兔狲。
中国特有的猫科动物都没能转化为现在的家猫。据考证,中国家猫的祖先——印度沙漠猫出现在距今2000年前的印度河谷地带。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因为对外交流频繁,小猫咪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河流域流传到我国。明代的彭大翼编,张幼学增定的《山堂肆考》记载:“猫并非中国之种,出西方天竺国,唯不受中国之气所生,故鼻头冷……因鼠咬佛经故唐三藏往西方带归养之。”也就是说,是玄奘取经的时候把它带回来的。
十二生肖的记载论述出现在东汉的《论衡》一书中,西汉《礼记:郊特牲》:“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确定了我国开始驯养猫用来捕鼠。可以说,猫的驯养直到汉晋时期仍然很少,到了唐代才开始较多出现,武则天就曾在宫中养猫以供玩赏;唐代晚期,猫的图像开始出现在墓葬壁画中。
《蜀葵戏猫图》宋
到了宋代,“撸猫”之风开始盛行。宋代的《梦梁录》中记载:“猫,人畜之捕鼠,有长白黄色毛者称‘师猫’,不能捕鼠以为观美。”可见在宋代,养猫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了,而且分为捕鼠的和不能捕鼠但长得好看的宠物猫两种。它的形象大量出现在画作里、词句里、契约上,甚至是墓葬壁畫中。
宋人养猫也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有点像求亲,必须要去“聘”。想要向别人领养一只猫,你还需要准备聘礼,一包红糖、一袋盐或一条鱼。 宋人这种“聘猫儿”的习俗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猫写诗最多的诗人陆游曾写出“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佳句,他还给爱猫取了名字,比如“粉鼻”。给物一个称呼,就是一个符号行为。名称是生命的符号,在人类给猫咪取名的过程中就赋予了猫咪人性,赋予了其巨大的内涵力量。宋代时,还有专门的“相猫术”。北宋会稽陆佃的《坤雅》指出:“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也正是从宋代开始,猫基本不怎么干抓老鼠的“老本行”,开始向纯粹的宠物转型,陆游的《嘲畜猫》就写道“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同样是陆游,在《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中,他写自己睡觉的时候,还要用猫来暖足(穀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
与此同时,在宋代的墓葬壁画中,猫开始和其他日常事物集中出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文化、宗教、猫和其他日常事物等作为符码在生者的世界里构成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也就是元语言,这个系统象征着安乐、和睦、现世的秩序,这个系统也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此时,猫作为其中一个符码,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祝福,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祝福——死去的人生活的场景是和生前一样的;它是社会生活、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猫和其他事物一样作为日常生活的符号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意义,表达了生者对于死者的祝愿。
《冬日婴戏图》宋
明代,豢养宠物猫达到了巅峰状态。下到平民布衣,上至贵人天子,都爱猫成癖。宫内养猫成群,皇帝还给猫起了不少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有的猫甚至还给加官晋爵,领取俸禄。宫内专门设有猫房,豢养各种珍贵品种的宠猫,15只一群,派专人负责饲养和管理。猫们都有自己的专称:公猫称为某小厮,母猫称为某丫头;加授过职衔的称某老爷,被骟过的称为某爹。据说在一些内臣家所畜骟猫,其高大者,甚至大于寻常家犬。
《花下狸奴图》 明宣宗
明宫中养猫泛滥始于嘉靖一朝。相传,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一只狮子猫很是稀奇,它有一身滑腻卷曲的淡青色毛,惟有眉毛“莹白若雪”。嘉靖皇帝对它爱不释手,赐御猫一个“霜雪”的美名。听说这霜雪不但性格温顺,而且还善解人意。嘉靖帝的眼神它都能读懂,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撒娇,什么时候应该回避。对于嘉靖皇帝的生活习性,霜雪全都铭刻在心。每当嘉靖帝闭目养神打盹,霜雪便静静地陪伴在旁边,即便是饥渴便溺,也要忍到皇帝醒来,十分乖巧。因此,嘉靖皇帝对它已经达到了须臾不离的地步。
后来,霜雪死了,嘉靖皇帝对这只备受恩宠却天命不永的御猫给予了“忠无不酬”“生荣死恤”的待遇。不仅下旨隆重礼葬,用金子制作了一口棺材,将它安葬在万寿山北坡,还为它御笔题碑,命名“虬龙墓”。嘉靖帝还按照道教礼仪设坛为之祈祷,写了大量的青词来表彰和悼念这只御猫。皇帝如此重视,大臣自不敢怠慢,也献上各种青词。嘉靖朝文人学士袁炜的青词中有一句“化狮为龙”,深得圣意,不久袁炜便被提升为朝廷大员。
到了万历时,明宫的爱猫之风达到极盛,紫禁城里,无论御前还是后宫中,无不有猫。得宠的宫猫,可以被加官晋爵,称为“某管事”或“猫管事”。皇帝赏赐时,猫管事随同领赏。有时候,一些不得宠的妃子生活待遇还不如一只得宠的猫。
图/故宫博物院微博
就好像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清代,猫在宫里的地位变得远不如狗,在一些记载中,皇帝还曾下旨禁止某些地方养猫。清道光九年的一道《上谕》中指出:“十六日,奉上谕:以后,首领、太监,不准养猫。如若有养猫之人,立刻拿出。再有養猫之时,被万岁爷瞧见,治总管、首领、太监等不是。钦此。”从这道谕旨就可以看出来小猫咪在清代统治者那里确实不讨喜了。
不过,养猫在民间还是很流行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清代有人写了一本堪称猫的百科全书的书籍。这本书便是成于咸丰三年的《猫苑》,此书广搜博采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文及传说,仿照宋代傅肱《蟹谱》、明代陈继儒《虎荟》的体例,分门别类归纳而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猫的著作。全书分《种类》《形相》《艳》《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在《故事》《品藻》和《补遗》中还收录不少寓言,有的较为罕见,如赵古农的《迎猫制鼠说》,无名氏的《宝猫说》以及《详猫说》等。
随着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故宫博物院成立,工作人员发现了还留在宫中的那些“御猫”,他们不仅决定让它们继续留在宫中生活,还将它们一一登记造册,并给它们取了名字。2019年起,故宫又添了几位新成员,一个个巨型的御猫站立在玄武门外的宫墙边,它们成了故宫的IP,用“猫”的形象,在新时代中继续传递着属于猫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