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豪志贺直哉的反战思想文化理论

2022-05-07翟一溪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军国主义战争思想

战争时期的日本文学,通俗来说,是日本法西斯民族主义膨胀时期的文学,但在其中仍然有少数抵抗派的作家,不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胁迫,通过文学创作来反对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侵略战争,其中志贺直哉就是文学界的代表。在日本文坛,志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白桦派的核心代表人物,在日本近代文坛极富盛名,可以类比我国的鲁迅。在其文学创作中,展现了其人生阅历和周边环境的变化,使其人道主义精神中既反对战争,反抗神权,又同情弱者,同情遭受侵略战争苦难的中国民众。本文从志贺直哉的反战思想入手,分析志贺直哉反战思想和其人生中经历的三次战争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志贺直哉的作品中分析其反战思想的体现。立足于日文原著,以白桦派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反战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思考志贺直哉反战思想所展现的气节。通过本研究可以得知,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侵华战争,在日本国内,同样受到如文豪志贺直哉这样的正义人士的批判和控诉。在当时,尽管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泛滥,日本右翼作家盛行,但仍然存在志贺这样的有志之士,即便环境压迫,但仍然坚守着本心,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近现代的著名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上素有“小说之神”的美誉。他崇尚和平,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控诉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侵华战争,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生前多有与中国近现代文坛上的一些著名作家交流文学创作经验的事迹。郁达夫曾经多次拜访过志贺直哉,和他讨论小说创作的方式方法,并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志贺直哉的一些代表作,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后世还有所谓“志贺直哉文体”对日本文坛也影响深远。志贺直哉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作品可分为初期作品群,中期作品群和晚期作品群三个部分,而其一生经历过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在日本被称为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作品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周作人翻译传入我国,现有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作品翻译以及对于知名短篇小说从人道主义加以赏析。日本现有研究则大多数都是以作家作品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其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以及意识,但很少有學者对其反战思想展开具体研究[1]。

1 志贺直哉反战思想的由来

志贺直哉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三岁时举家迁往东京,18岁开始从学于宗教家内村鉴三,21岁进入学习院高等科,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06年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两年后转国文科,中途辍学。与校友武者小路实笃等共同创办杂志《望野》,此为之后《白桦》杂志的雏形。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而在战争时期的日本文坛,志贺直哉成为了特例,因为周边亲人的影响,他了解到战争的残酷,进而清醒认识战争的本质。志贺直哉的叔父志贺直方参与了日俄战争,不过在奉天会战杨子屯战役中,遭遇流弹右臂受伤,右眼失明,后退役修行禅道。受到叔父志贺直方的影响,以及叔父晚年在禅宗研究时的启发。志贺直方是志贺直哉除了祖母外最为亲密的人,这也使得在志贺直方走向日俄战场之后,志贺直哉极为关注日俄战争并本能地讨厌战争,感叹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在听到叔父受伤的消息之后,在日记中写道:“战争真是极大的罪恶!”。值得注意的是,志贺直哉并没有因为亲人受伤而仇视俄国军队,相反,在志贺直哉的作品中,揭露了日军的凶残和狠辣。

2 志贺直哉反战思想与战争的关系

志贺直哉一生经历了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也目睹了日本近代史上的大规模战事,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自青少年时代起就表达了坚定的反战态度,这在近代日本作家群体中实属罕见。志贺直哉的作品以短篇小说见长,从一幅幅短小精悍的画面中,痛批战争的罪恶。他提出战争是对人性的扼杀,作品描述了日军的独裁以及民众所受的磨难,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恐怖,以及战争过程中对于人性的践踏,将其愤怒的情绪化作文字呈现在笔尖上,这也是志贺直哉在文学中反战思想的体现。

2.1 日俄战争

19世纪日本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之后,普通的日本民众受到官方的蒙骗,认为通过这一次战争,日本就能成为一等强国,并且获得较大的利益。因此,当时许多诗人学者创作诗歌去歌颂日俄战争,而胜利的背后并非是繁花锦簇,而是丑陋的真相,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抢夺殖民地,在第三国土地上肆意杀掠,让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饱受磨难与践踏。面对这次战争,志贺直哉极为愤怒,他保持批判态度,坚守良知,没有丧失判断力。志贺直哉当时的作品以日俄战争作为背景,用极为讽刺的语言批判了当时的政府,展现了战争的罪恶,同时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来思考战争,探究战争的归因,以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战争因子,也揭露了日本国民精神中盲目服从的恶习,对于人类的警示意义较为深远[2]。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当时日本政府的一系列罪恶行径,志贺直哉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在此时,志贺直哉已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白桦派,这一人道主义团体的形成使得志贺直哉不再像以往一样孤军奋战,而是有了团队可以依靠,使得志贺直哉的反战思想进一步发展。在此次战争中,志贺直哉通过描写军队生活,展现了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残忍野蛮本质。在一战背景下,志贺直哉作品最为主要的主题就是批判政府的义务兵制度,日本当时的侵略野心并非是突然产生的,在一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征兵工作,不仅仅是国内民众,被殖民地和被占领地区的人民也被迫参加了日本军队。在志贺直哉的笔下,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军国主义控制下军队的非人性待遇,通过这种写实的描写,将当时军国主义的利己行为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军队的演习,感受到战争并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是满足侵略者的私欲,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此情此景,志贺直哉“想要做出一些狂暴的动作来”,却抑制了“要用手杖猛力击打电线杆的冲动”,留下了泪水。《十一月三日下午的事》中层层递进,抨击了明治以来日本推行军国主义而采取的粗暴征兵制度以及帝国主义军队的野蛮。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成为了恶魔,发动侵华战争,其侵略罪行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同时对于日本国内言论也严格控制,在此种形式下,志贺直哉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自身的抵抗方式,对于日本政府发动侵华战争进行了控诉和抨击,而对于人类命运的未来充满担忧。志贺直哉对天皇制并不认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志贺直哉对于此次战争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二战中日本受到原子弹袭击,但志贺并未屈从于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宣传的所谓“日本是受害国”的虚假言论,而是希望当时的日本政府能够深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思战争责任并进行谢罪。不可否认,志贺直哉对战争的关注和描述大多都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综合分析下来,志贺直哉仍然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从日俄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十年的岁月,志贺直哉尽管从青年到老年,周边环境变幻莫测,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在战争文学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得作品内涵更为深刻。或许这些作品在知名度上和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无法比拟,但是其思想意义深远,远超于其他的小说,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色彩[3]。

3 志贺直哉反战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3.1 志贺直哉的小说

志贺直哉的初期作品群,多是一些主张人道主义思想,同情劳苦大众的具有正义感的小说。众所周知,从明治34年起至明治40年为止的约7年间,志贺直哉作为内村鉴三的门下弟子,受到了内村鉴三思想的影响。内村鉴三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从中国获取赔款和土地的行径是强盗行径,日本政府充满着虚伪和欺骗,为了国家私欲而发动战争。对于后来的日俄战争,内村鉴三深恶痛绝,认为这些主战人员披着虚伪的外皮。也正是志贺直哉师父的反战思想深深影响了他。同时,志贺直哉也倾听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者的演讲,了解到了社会主义知识,正是由于这些进步思想,使得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禁锢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同样具备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志贺直哉本身的性格刚直不阿,并保持独立思考,并没有盲目的跟随政府号令,丧失其善良的本性,在其笔记中也明确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随波逐流。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志贺直哉的反战思想在日俄战争时期就已经初步定型,可以说这一思想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在日俄战争时期,志贺直哉陆续写了几篇以此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其中一些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在作品中也融入了反战思想,如《甚吉》《插话》等。以《甚吉》为例,该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士兵在日俄战争中的经历,日军把一个普通的士兵宣传成全民的英雄,而他在战争中负伤双目失明,战争结束之后,自己生活不便,却没有人关心,曾经的“英雄”到如今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小说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反战思想,坚定自己的立场[4]。

志贺直哉的中期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志贺文学的顶峰,即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展现出了东方艺术所特有的淡泊宁静的文风。与此相同的是,体现了“和谐倾向”的众多中期作品,如《在城崎》《焚火》《暗夜行路》等,在其“和谐性”的根源中也反映了作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1921年至1937年间,志贺直哉完成了《暗夜行路》的创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成为著名小说家的志贺停笔保持沉默鲜少发表作品,以示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抗议。二战结束后,志贺直哉开始了晚期作品的创作。代表作有反战作品《灰色之月》和《被腐蚀的友情》等。短篇小说《灰色之月》于1946年1月发表于岩波书店的大众杂志《世界》的创刊号,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日本作为战败国正处于经济崩溃、饥民遍地的境地。小说以日本战败后的东京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因粮食短缺而即将饿死的流浪少年形象。小说全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表现出的对战争的控诉和作者文字的感染力却一直备受日本文学界好评,成为志贺文学晚期作品的代表作。宇野浩二评价《灰色之月》“捕捉到了大部分人习惯忽视的事物,以简洁的写作手法将战后日本世情的一隅生动而又清晰地表现出来”。另外,在志贺的晚期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随笔作品,作家多次在随笔中直抒胸意,表达出反战思想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也提及希望加深中日文化交流。

3.2 志賀直哉的随笔作品

在日本战败之后,志贺直哉的创作更加朝向于随笔写作,在其随笔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描述以及对战争的看法。《山鸠》是在战争之后完成的随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两只山鸠在受到福田捕猎恐吓之后发生的变化,原本两只山鸠的生活很平静,经常一起飞翔,而被恐吓之后,一只山鸠先飞四五分钟之后,另一只再拼命地追赶,猎人的出现使得山鸠发生了变化,这也展现了作者反对战争的思想。《熊》这一篇随笔发表于1939年5月1日,志贺直哉从小就十分喜爱小动物,并且饲养过很多类型的动物,“熊”就是他养过的一只狗,在其随笔中写道,这只狗之后病死了,原本觉得这只狗很可怜,但是在饥荒来临时,却又觉得这只狗很幸运,也许在饥荒来临之前死去就是这只狗最幸福的地方。从这一内容可以看出,原本志贺直哉十分喜欢动物,但是面临战争之后的饥荒,他认为有的时候活着反而是一种折磨,死去也许会很幸福。作者在这一随笔中描写出了战争对于人和动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表达出对被侵略、遭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5]。

3.3 志贺直哉的作家日记

作家日记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更能全面地展现出志贺直哉的反战思想,在其日记中明确阐述自己在战争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例如,昭和8年(1933年)日记中提出“日本绝非做了正确的事情,这愚蠢至极。”昭和26年日记中提出“让我深刻感受到多么愚蠢的是五年前的日美战争。”在其作品中痛斥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也就是发动战争的人员,利用人民对于政府盲目崇拜的心理,为了满足私欲而发动战争。关于战争的描述,都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志贺直哉反对战争、尊重生命。从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文学反映人类的进步和命运,结合其经历的历史背景,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反战思想也有不同的体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志贺直哉作为日本文豪,他的一生经历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次战争所带来的时局动荡,普通民众流离失所,亲人朋友亲历战争,严重刺激了他的内心,坚定了他的反战思想,保持着可贵的气节。他的作品中,反战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描绘了战争血淋淋的场面,痛批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残暴无良,反对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罪恶,展现了和平主义者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者的使命感。

引用

[1] 須藤松雄.志賀直哉の文学[M].日本东京,桜楓社,1976.

[2] 陶祺谌.由日方档案看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共对日军宣传战[J].中共党史研究,2019(10):97-110.

[3] 李炜.从“反战”到“主战”:以与谢野晶子的“满蒙之旅”为中心[J].外国文学评论,2017(03):49-65.

[4] 王智新.日本新世纪战争文学的新变研究:反思与迷惘:日本文学如何反思侵略战争[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 (10):51-56.

[5] 崔颖.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D].济南:山东大学,2007.

基金项目:2020年度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日本文豪志贺直哉反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战思想研究》(2020B01)

作者简介:翟一溪(1984—),女,天津人,博士,讲师,就职于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军国主义战争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福泽谕吉的亚洲观
象牙战争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战争催生的武器
镜头? 中国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