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社会责任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2022-05-07叶依丛顾建辛

化学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单元教学社会责任

叶依丛 顾建辛

摘要: 为了系统培育社会责任素养,从内容要素和作用对象两个角度细化“社会责任”素养,从认知角度构建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以“科学防疫”主题单元教学为例,从主题单元确定、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实践及实践感悟等方面阐述如何基于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模型开展单元教学。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教学模型; 科学防疫; 单元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40050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社会责任素养

“社会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之一[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将“社会责任”划为化学学科德育范畴[3]。由此可见,社会责任素养既是跨学科素养要求又是化学课程培育目标之一。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新课标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在学科方向上适当延伸,指向更加明确和具体,它有如下要点:“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4]”

基于课标要求和相关文献,本研究分别从内容要素和作用对象两个角度细化“社会责任”,并对其进一步分类,构建如图1所示模型。从内容角度划分,“社会责任”素养分别从内部责任心理(理性的情感认同)和外显责任行为(实证的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5]: 其一,具有理性的情感认同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安全意识、赞赏化学、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二,运用化学学科核心概念、思维方式和学科观念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表现为主动关心、分析评估、合理决策、创意设计等责任行为;从作用对象角度划分,“社会责任”素养分别从个人和社会角度进行构建,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促进个人健康生活,偏向于化学与生活。其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偏向于化学与技术。

2 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实践模式

作为品德领域的社会责任素养,其形成过程可以采用心理过程的知、情、行三要素分析模式,即将社会责任划分为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和社会责任行为三个基本维度[6]。

结合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和化学学科特征,将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与教學环节相关联,形成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实践模式,如图2所示。

社会责任情感是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动力。为学生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激发其内在情感共鸣,唤起其社会责任感,萌生其强烈的“我要做”的意愿;社会责任认知是社会责任素养形成的认识基础,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觉和认识[7]。具体到化学学科角度,它还应能在真实情境中提炼关键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化学学科问题,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知识,运用化学学科思维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并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型,实现从“我要做”到“我能做”的提升;社会责任行为则是社会责任素养发展的综合成就表现。学生在习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思路后,再由学科问题回归到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宣传和决策,具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从而践行社会责任认知,升华社会责任情感,实现从“我能做”到“能做成”的跨越。这几个要素并不是静态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交融、动态发展、螺旋上升,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境界。

3 “科学防疫”主题下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实践

3.1 “科学防疫”主题下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单元设计

3.1.1 教学主题选取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一直持续至今,不由得引发我们思考: 学生在面对疫情时,从化学学科视角而言,是否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是否体现个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从这些思考中寻找课堂教学的教育主题——科学防疫。

将课标中与“科学防疫”相关联的主题罗列之后进行内容重构,从“发展社会责任素养”和“形成学科认识思路”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合理使用ClO2泡腾片”和“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及发展”为教学载体,体现如下教学价值。

(1) 系统涵盖社会责任素养。“合理使用ClO2泡腾片”属于化学与生活的内容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化学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化学品使用安全规则与安全意识”等认识,从而能够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8]。“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及发展”属于化学与技术的内容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化学科学促进材料发展”“‘化学技术环境社会相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理念”[9],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对化学技术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评估和设计。

(2) 深刻体现学科认识思路。高中阶段化学物质主要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合理使用ClO2泡腾片”,主要建立无机物的认识和分析视角: 基于元素组成识别物质,基于“价态类别”的角度讨论无机物的组成、性质和转化。“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及发展”主要建立简单有机物的认识和分析视角,从“官能团化学键”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并预测有机物的性质和转化。

(3) 分阶段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对“科学防疫”主题内容统筹规划后,结合化学课程内容编排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分阶段落实到必修、选修教学中,逐步发展社会责任素养,形成学科认识思路。“合理使用ClO2泡腾片”的教学适用于必修阶段的必修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该教学主题约1.5课时完成;“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及发展”的教学适用于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选择性必修3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该教学主题约2课时完成。也可以将该主题单元教学集中安排在选修课程系列2——化学与社会主题下共4课时左右完成。

3.1.2 教学目标制定

与“科学防疫”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分散在课程标准的必修主题2、必修主题5、选择性必修3主题3,以及选修系列2主题1、主题2。提取课标相关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基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3.1.3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将“科学防疫”主题下的单元教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实践模式相结合,得到基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结构图(如图3所示)。

3.2 “科学防疫”主题下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从教育过程来看,社会责任必须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获得感悟[10]。表2和表3汇总了“科学防疫”主题下两个课题的学习情境、任务、活动以及设计意图,具体说明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素养。“合理使用ClO2泡腾片”简称“消毒剂课例”,“防病毒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及发展”简称“口罩材料课例”。

4 实践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司空见惯的生活世界里竟然蕴含如此丰富的化学知识,热爱和赞赏化学的情感油然而生;在课堂上,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配制ClO2消毒水、将聚丙烯固体熔融后拉成近6米长细丝等实验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环节,实验中的颜色、状态、气味、形状等现象或信息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开展学习。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外显思维,逐步修正和形成科学看待生活中的化学品的眼光和角度。在完成相关学习后,有部分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除菌卡是否有效”的新問题,并主动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并撰写论文。学习活动中的这些经历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很有价值。

“科学防疫”主题下单元学习分为两个课题,每个课题都围绕着该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展开。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成果,如表4所示。

从学生反馈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素养的种子已在学生心底扎根、萌芽。从学生作品中也反映出他们能主动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知识,采用说明、分析、推理、论证等多种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充分发挥了知识的社会价值,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1~3.

[2][4][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57, 58.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101.

[5]顾建辛. 关于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微观思考——基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内涵及目标指向的意义教学情境素材选择与结构化组织[J]. 化学教学, 2021, (4): 3~7.

[6][7]黄四林, 林崇德. 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8, (1): 27~33.

[10]任雪明, 陈进前. 关于化学学科德育的思考[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0, (12): 34~38.

[11]叶依丛, 邵传强. 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高分子单元教学设计——以“防病毒口罩滤芯材料的设计与发展”为例[J]. 化学教学, 2021, (1): 52~58.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单元教学社会责任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