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巨变背景下的毛乌素之变
2022-05-07李嵱
李嵱
人类已经进入“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生态纪”。中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按下生态修复快进键。
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部分已修复和治理的沙化土地近年来面临退化风险。防止二次沙化已成为重要议程。
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新时代林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于变局中谋先机,奋力谱写生态修复新篇章!
陕西是防沙治沙前沿阵地,是全国惟一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榆林毛乌素沙地率先成为被植被“拴牢”的沙地,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
作为陕西省林业局党組书记、局长,党双忍对陕西防沙治沙工作的熟悉程度不言而喻。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党双忍同时还是一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先后出版《秦岭简史》《中国树文化》《三农治理策论》《知识农业与农业转型》等著作,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再平衡、生态空间治理与理论创新,构建秦岭学知识体系。去年以来,针对林政荒漠之变,更是发表了一系列深度见解。近日,围绕本刊关于毛乌素沙地治理的调研专题,记者对党双忍教授进行了专访。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新西部:《新西部》杂志启动毛乌素沙地调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您《林政荒漠之变》一文的启发。从去年年底开始,您推出系列文章,帮助我们从一个宏观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看到发生在西北毛乌素沙地的沧桑巨变。想知道您这一系列林政之变写作的缘由?
党双忍:2021年与2022年交替之际,西安暴发了新冠疫情。静下身来,有了足够而整端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连续居家数日,一口气完成了“林政面相之变”“林政空间之变”“林政数据之变”“林政产业之变”四篇文章写作,以生态文明新时代为精神坐标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感知过去。
我对经历多次转型发展的中国林政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全面疏理、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中国林政发展的历史经纬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深化生态空间治理。
这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林业治理体系研究、林业行政工作基本理论研究,也可以看做是一项“林政基建”“林政储能”。
林政是一连串的事件,形成了林政体系。有组织结构上的体系,有网络空间上的体系,有时间流变上的体系……我们必须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林政,也必须以体系的观点看林政。从林政体系出发,上述“四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
我想到了一个又一个需要精准识别的变化,一个又一个需要精准回答的问题。通过微信群,我和一群青年才俊约定,同频共振,一起向林政基建深处进发。对林政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发现内在逻辑关系,提出林政建设思路,厚植生态文明新时代林政体系之基。
陕西是绿色国芯、生物多样性大省,也是天然林、公益林大省,国土增绿的前沿阵地。林政之变的每一变都是不平凡的岁月,每一变都是光荣奋斗的历程,每一变都是来之不易的成果,每一变都是值得珍藏的经典。
新西部:有人把林业人称作绿色愚公,向绿向美、朝夕逐梦。从毛乌素之变我们看到了这种梦想和精神的传承。事实上,人们曾经很难把“荒漠”与“林业”二字联系在一起,这里面似乎也存在着一个认知的变化。
党双忍:林业部门的的确确施政施治于“荒漠”。“荒漠”二字,一看就知道是缺少水、缺少草、缺少生命活动的空间。荒漠生态系统也是地球表面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空间。
我国《防沙治沙法》规定,土地沙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破坏,并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荒漠化土地是荒漠化过程形成的退化土地,包涵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皆是防沙治沙对象。
2000年,我国北方连续发生12次较大量级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多次影响首都,引发全球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75个县(旗),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同年,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2年,颁布防沙治沙专门法《防沙治沙法》。2005年,国务院发布《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2006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90年代每年扩展34.36万公顷转为每年减少12.83万公顷,大尺度逆转沙化进程。2010年后,国家陆续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行《自然保护区条例》《水土保持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等,荒漠化和沙化得到整体遏制,沙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榆林毛乌素沙地率先成为被植被“拴牢”的沙地,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铸就了人类治沙奇迹!
进入新时代,国家先后发布《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双重规划”)《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等重大规划,印发《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防沙治沙政策与策略与时俱进,“双重规划”首次明确“荒漠”是自然生态系统,对防沙治沙提出更高要求。
林业应守好五位一体的生态空间
新西部:无论从毛乌素之变看林政之变,还是从林政之变看毛乌素之变,都是为了更接近真实的毛乌素。从您的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增绿前线的毛乌素,看到了从“沙退人进”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变迁中脱颖而出的毛乌素治沙奇迹,也看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下,部分已修复和治理的沙化土地面临的退化风险,看到毛乌素面临的二次沙化的严峻考验。在林业空间和面相发生沧桑巨变的当下,在我们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时代,重新审视毛乌素之变,以及我们和毛乌素的关系,似乎也有一窥全豹的深远意义。
党双忍:“林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特点,这也是人们不解“林业”,甚至是误读“林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8年,实施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新的林业部门在治理空间上有较大幅度扩展,增加了草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监管职责,加上原有的森林、湿地、荒漠化治理,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陆地生态系统的“五位一体”生态空间。
从体制机制上改变条块化、碎片化状态,实现生态空间整体连通,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一体化治理、一体化发展。
绿色是金。林业部门现在的主体任务,就是順应国土空间之变,推进生态空间治理,提升生态空间产能,促进生态空间健康高效,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生态空间上要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GEP)。
新西部:沙地也是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眼光看待荒漠这一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看到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党双忍:荒漠首先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研究,全国沙漠、戈壁约130万平方公里,属于不可逆转荒漠,已经形成稳定荒漠生态系统。过去,全面治理沙漠,并没有顾及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甚至破坏荒漠生态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荒漠边缘要加强治理,巩固扩展防沙治沙成果。荒漠核心应保尽保,建立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科学设置各类荒漠自然保护地,系统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我们曾向沙漠要土地,在沙漠、沙地中寻求耕地占补平衡,向“沙漠土壤”要农畜产品,掠夺式开发利用,使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现在,要综合考虑荒漠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沙区生态空间”适宜开发用地,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荒漠生态经济体系,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同时,促进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现代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沙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西部:从经济角度看毛乌素的沙地价值,也能看到一种观念的革命性转变,“因生态而经济”,如今不只有初级的林草产业经济,也有高级的生态保育经济,还有更高级的自然教育经济、森林康养经济、美丽景观经济。这种转变同样来之不易。
党双忍:提起林业经济或是林草产业,不少人很快就会联想到“林产四宝”:核桃、花椒、大枣和林麝,有人还会想到板栗、油茶、中药材,以及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还有人联想到苗木花卉产业、草产业、沙产业等。上述产业经济活动,皆是因“林”而出的货物经济,可称为“林草产业经济”,或“林产经济”。
其实,“林产经济”只是我们产业经济中的一小部分。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2.2亿亩生态空间,是绿色碳库、绿色水库、绿色氧库、生物基因库,在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经济、文化、社会多种产品和多样化服务。
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能力,我们推进2.2亿亩生态空间治理,维护四大生态系统健康高效,这些都需要投资。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天然林、公益林管护补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科学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林地草地湿地监管,都是在向生态空间投资。投资生态空间得到的生态回报是,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尘降霾、生物多样性,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空间治理就是“绿色碳库”建设
新西部:从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这个角度来审视,您说陕西的2.2亿亩生态空间,相当于2.2亿亩绿碳空间。从全省“绿色碳库”的建设,未来要构建的秦岭两河四区五带生态格局。这幅画卷里面,毛乌素沙地同样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毛乌素沙地在这个多样性生态空间中的位置,以及科学治理方案,对于“毛乌素不能消失”这个命题,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党双忍:生态空间是生态系统载体,也是“生态容器”。生态空间里面有山有水有土壤有空气有阳光,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有多样化的生物体系、生态系统,以及多样化生态功能——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绿碳”是绿色植物从“气相碳”中捕获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并留滞储存生态空间的碳。从这种意义说,以森林、草原、湿地、荒地为主体的生态空间即是“绿色碳库”,是绿色碳基空间,也是“绿碳空间”。
“绿碳”是生命“骨架”,也是生态“骨架”。生物竞争通过食物链、食物网铺展开来,链网的核心构架就是“绿碳”。每一株植物就是一个“生物坝”,也是一个“生物捕碳器”——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将“绿碳”储存下来。多种多样“生物坝”形成“生物池”,也是“绿碳池”。“生物池”生产力越高,碳汇功能越强,绿碳容量越大。当生态空间“绿碳”资源被移除,必然导致“绿碳”链网危机,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当绿碳空间生物足够繁茂、生物量足够盛大,即是生态空间绿碳容量极值,也就是“绿碳饱和”。反之,“绿碳”被掏空,就会出现碳干瘪、碳亏空。
研究表明,荒地造林可显著提升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荒地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增幅显著高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生态空间治理就是“绿色碳库”建设,就是要科学调理“碳捕获、碳排放、碳储存”关系,防御人为的碳排放、碳流失,提升生态空间碳汇、碳储能力。建设“绿色碳库”是解决“全球碳危机”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为主体的生态空间碳汇能力提升潜力大。
从多样化绿色碳库实际出发,陕西省着力构建“一山(秦岭)、两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区(陕北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关中平原生态协同发展区、秦巴水源涵养区)、五带(白于山区生态修复带、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汉江两岸生态经济走廊带)”治理新格局。
山清水秀是生态空间治理的总目标,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必定具有健康高效的生态系统,必定是绿碳饱和的绿色碳库,这是林政治理的最高境界。
黄土高原是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地区
新西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您在林政之变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您梳理了六十年来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变迁,我们走过很多认知的弯路,才有今天的共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和谐共生。深刻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从生态保护六十年的变迁之路,也可以看到毛乌素之变的深层背景。
党双忍: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国林政不变的初心使命。
我国用六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过垦过牧,乱砍滥伐,用林不养林,用草不养草,自然生态账户严重透支,生态系统遭受重创,生态生产力萎缩衰退。森林绿海变为贫瘠苍田,青山绿水成为穷山恶水的严酷现实,一再迫使人们彻底抛弃一味向自然索取的老旧观念,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把握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道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新西部:新中國首任林业部长梁希曾描绘了一幅瑰丽的目标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30字,成为一代又一代林业人不懈努力、苦苦追求的职业理想。您在目标之变中,梳理了新中国林政走过的四个阶段:从“采育并重”的阶段,到“造林绿化”的阶段,从“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到进入以“保护修复”为主要目标的新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陕西林业的奋斗目标有怎样的变化?
党双忍:21世纪以来,中国国土绿化引领全球绿色发展,中国植被增量占全球植被总增量25%以上。陕西坚持以绿治黄,以陕北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地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初步建成“绿色陕西”。
面向未来,陕西林政以2.2亿亩生态空间为生态保护修复主战场,以生态系统健康高效为主攻方向,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奋斗目标,形成“三步走”战略愿景。
第一步,到2025年,初步建成“深绿陕西”。锁定“挺进深绿”目标,加快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着力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草原保护修复,稳定提高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修复,主攻提升湿地率。巩固提升防沙治沙成果,扩大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加快建设国家公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响创建森林城市攻坚战,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初步形成陕西秦岭、黄河、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治理体系。
第二步,到2035年,初步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稳定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森林健康。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努力建成比较成熟的初步形成陕西秦岭、黄河、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和稳定性增强,有效满足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需求。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高质量的山清水秀陕西。四大生态系统稳定健康高效,生态空间高颜值高产能。秦岭、黄河、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更加成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陆地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
生态修复是为地球增绿降碳的林政之路
新西部:生态修复曾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式打开。从“绿化祖国”这个亲切又懵懂的目标开始,林业人始终步履不停,走出了中国自己的生态修复之路,且朝着为地球增绿降碳,人类与地球共同受益和谐共存的“生态纪”继续迈进。从生态修复四个字的演变,同样也是一个重新看见毛乌素之变的独特角度。
党双忍:1956年,毛泽东主席号召“绿化祖国”,提出要在十二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延安大礼堂召开陕、甘、晋、豫、内蒙古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悬挂醒目标语:“青少年们!绿化黄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作斗争。”于是,从千万农户到人民公社,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星星点点的植树,形成绿化祖国的燎原之势。但是,我们也经历了绿色波折和生态失衡阶段。
2020年,国家九部委局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双重规划”)。“双重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整合优化了原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修复”成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成为国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中的新时尚。相信中国“双重规划”是世界生态工程中的“巨无霸”。 生态修复走进“生命共同体”时代。
陕西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生态修复布局、目标、任务、重点修复区域、重大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对生态修复规定更明确更详细。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病态的生态系统”,让“受伤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实现生态空间高颜值高效能。生态修复是中国智慧,生态保护修复是贡献给世界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生态修复,是为地球增绿降碳的林政之路。当代西方著名的生态思想家和文化历史学家托马斯·贝里告诉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生态纪”。当代中国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道,按下生态修复快进键。
新西部:陕西处在中国腹心地带,一度以“黄土高坡”著称。建国后,持之以恒,以绿治黄,陕北黄土高原成为全球连片增绿幅度最大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接近50%,绿色版图北推400余公里,堪称“中国增绿前线”。您在今年的新年寄语中曾说,2022年是陕西林业人为深绿色鞠躬尽瘁乐此不疲的新一年。站在增绿前线的毛乌素面临怎样的挑战?
党双忍: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把科学绿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遵循自然法则推进科学绿化,科学绿化的核心是尊重自然法则。生态空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由大自然精心选择、蕴育,是具有拦截、滞留、贮蓄天然降水的“生物坝”。
荒漠是重要生态空间,约占全国生态空间的40%。除沙漠、戈壁不可逆转荒漠,还有约131万平方公里可治理荒漠。四大沙地是典型的沙化土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可逆转程度高,需要全面治理。2021年,北方防沙帶规划提出治理沙化土地60万平方公里,占可逆转沙化土地的47%,这是沙化土地治理的重中之重。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地带,已纳入“双重规划”总体布局中。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部分已修复和治理的沙化土地面临退化风险,如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要防止“二次沙化”。科学选择树种草种,确定“二次修复”模式和治理措施,以水定绿、宜绿则绿、宜荒则荒、宜封则封,营建稳定健康的植被群落。
新西部: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因为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荒漠和沙地的认知发生改变,从“索取掠夺”向“和谐共生”“投资自然”变迁,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这种观念的变化,对建设美丽中国至关重要。
党双忍:是的。我们曾经索取掠夺自然资源,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创伤。但总体上看,林业部门代表公众立场、以政府身份向自然投资,从林业发展到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再到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担当向自然投资的使命。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才能加快实现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原生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自然”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过去,我们曾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现在认识到“原生荒漠”是自然资源、金山银山。重新认识沙漠,认知荒漠生态系统,牢固树立尊重荒漠、顺应荒漠、保护荒漠理念,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法则,全面治理沙化土地,科学治理沙漠、戈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林政具有三个面相,在历史上不断调整面相,实现转型发展是常态。然而,最近的一次转型是特大转型,带有转轨之变性质。也就是说,我们赶上了最根本的一次“林政之变”。
绿色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变的基准色、和谐色。年复一年,向绿而行。我们心怀复兴绿色梦想,在状如秦俑的陕西版图上,精心绘制绿水青山。绿色植物是我们手中的金针银线,一针一线落地生绿,绿茵葳蕤,葱笼如海,七彩花开丰盈果,猫滚鹮飞牛猴跃,黄河秦岭织锦绣,三秦绿满皆金银。
新西部:感谢您与我们分享对林政之变的思索。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更多人“看见”毛乌素, “看见”林业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