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学科发展脉络,描绘灿烂文化图景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评介
2022-05-06朱承熙
朱承熙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对赖以生存的自然、浩渺无边的宇宙执着地追寻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历经五千年绵延不断。其中,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融合前,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鉴古知今,了解中国地理学在过去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地理学现在的发展,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是了解中华民族如何逐渐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积累地理知识、扩大地理视野、形成地理概念、总结地理规律、探讨地理原理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由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四个单位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以时间为线索综述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从远古至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第二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地形、气候、陆地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海洋地理,分部门介绍相关学科知识的发展情况;第八章“测绘与制图”介绍了我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第九章“方志的发展概况与地理价值”和第十章“边疆和域外地理的考察研究”则梳理了我国古代区域地理的发展脉络。
在结构上,本书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且严密的地理学史结构体系。在内容上,本书深入发掘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将分散在古人笔记、论著、游记、地方志、医书、农书、诗词、甲骨文、钟鼎文中的材料,甚至是断简残篇、民间谣谚中的地理知识,以及建国以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尽量按近代地理学学科体系进行整理和整合,资料极为翔实。书中部分内容还进行了中西对比论述,如将清初孙兰“变盈流谦”的流水地形发育理论与十九世纪末戴维斯的“地理循环论”相对比,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极具开创性。
从中学地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地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要素。学生可以透视地理知识的产生全景、发展地理学科能力、掌握地理学科方法、感悟地理学科思想、塑造地理学科品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和学生细细研读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