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环境教育 助推生态文明
——青岛市初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纲要

2022-05-06王志先

地理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环境

王志先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被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为势在必行。但是,环境教育还比较“虚弱”,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急需科学、系统、全面、长期的环境教育。为系统深化青岛市的环境教育,笔者研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以系统地培养初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环保实践能力,通过探索环境教育新模式,将“生态环境教育”打造成为青岛市区域教育的特色品牌。

一、课程目标

基于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体现跨学科融合,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水、土地、生物、能源等自然要素和健康生活、绿色产业、和谐人居、环保科技、绿色家园等人文方面的基础环境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和方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养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环境意识及环境行为;增强家国情怀,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获得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了解大气、水、土地、生物和能源等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这些自然环境要素的现状及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通过实验、考察、实践等对一些环境现象作初步的解释。运用已有的环境知识、原理和经验,对新内容、新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初步判断。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学习感悟和实践体会等。

(2)了解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主导产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发展方向;了解城乡和谐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了解科技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体会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在参与、体验、实践和互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简单方案,做必要的实践验证和反思调整。通过调查、体验等活动感悟环境问题,反思自身行为。

(3)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取环境相关信息,利用文字、图像等表达环境信息,掌握简单的观测、实验、调查和展示等技能。拓展学习空间和渠道,寻求校内外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场所,争取得到高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的支持。

2.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1)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与爱护环境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好奇心、探究欲,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现状,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和审美情趣。

(2)了解基本的乡情、国情和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环境责任感,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注不同文化、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3)辩证思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初步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跨多学科,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结合现实环境问题、社会热点和学生体验整合组织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尝试项目式学习、专题式学习等方式。七年级围绕“关爱自然”主题,以“大气”“水”“土地”“生物”“能源”五大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设置五个专题。八年级围绕“关爱人类”主题,分别以“健康生活”“绿色产业”“和谐人居”“环保科技”“绿色家园”为题设置五个专题。此外,设置“绿色空间”“环保在线”“生态前沿”等体验活动,内容涉及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全球生态治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类命运共同体、垃圾分类、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案例等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课程内容体系如下(见图1)。

图1 课程内容体系

三、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与评估

初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均为18课时。课时可以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中安排,可结合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团队活动课时统筹使用,集中或分散安排均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与学科教学(如地理、生物等)结合,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加强研究。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纳入常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评估,督促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开好课程,同时把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

2.教学策略与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为目标,优化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事物和现象,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基于学生体验,创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情境和体验场所,学生在不断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感悟,提升环境素养;尝试基于环境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和合作式学习,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强化环境实践活动,如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推进课程实施,围绕关键性问题研究,并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为课题,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生态环境教育》有效的实施策略。

3.教研助推与保障

围绕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中心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和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日常调研、课程推进会、教学研讨会、教师培训、优质课比赛、课堂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和学生成果展示等方式,为教师、学生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保障课程的实施。

四、课程评价

多途径收集信息,力求准确反映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及结果,激励学生有效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建立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机制,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全面评价师生在必备知识与技能、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调研和实地听课等方式,评价教师教学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查看教师备课是否符合课程要求;二是检测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三是通过对学生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学生活动的参与程度等评价教学效果;四是评价教师参与研修、教研活动等的情况。

学习评价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过程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依据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通过考查、演示、展示、竞赛、探究报告和档案袋等多种方式,进行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语评价和纸笔评价等。一看学习过程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和过程记录等;二看学习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和汇报等形式展示,对学生的环境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生态文明价值观进行一体评价。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