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国内外城市公园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06肖雨璇喻雪晴张绿水谈福鹃

江西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文献

肖雨璇,喻雪晴,张绿水,谈福鹃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330045,南昌)

0 引言

199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10%,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目前中国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为2.5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76亿人。如何使绿色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占人口基数近1/5的老龄人口,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和前沿。城市公园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既保留着自然痕迹,又便于老年人到达的绿色空间,成为老年人开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对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老龄化人口比重越高的区域,其公园分布密度一般会更高。因此从老年人视角出发所展开的城市公园的相关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焦点。

相较中国而言,域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早地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风景园林学科在该领域内的起步早、经验丰富,对中国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CiteSpace在处理海量文献数据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等处理结果呈现,从而帮助学者探究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1],成为被学者广泛使用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包括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老年人”和“城市公园”为主题,检索国内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相关文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CNKI中以“AB=(‘老年人’+‘老年’+‘老龄化’+‘老人’+‘老龄’) AND SU=公园”,在WOS中以“TS=(older* or seniors or elder* or "old people"or "the aged" or aging) and TS=park”(AB即摘要,SU、TS即主题词),文献类型“Article”为检索条件,于1999—2020年时间跨度内分别检索得到满足搜索条件的文献为1 001篇(CNKI)及6 038篇(WOS)。为保证所得文献数据的客观性及严谨性,由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按照同一筛选标准分别独立筛选,剔除无作者的文献、文摘、宣传类文献、研究对象非老年人或公园、学科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并由第三者进行最终的核对,最终选取CNKI收录的747篇中文文献和WOS收录的464篇英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以CNKI和WOS输出的文献信息为数据,结合Excel和CiteSpace软件,从文献数量、时间、作者、高被引文献、文献共引情况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归纳整理了1999—2020年期间国内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学科及期刊分布、重要文献,以探究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2.1 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图1显示了国内外学者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过程。虽然数据显示2007年之后国内比国外发文多,但由于基础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凭借此项指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进行对比。从发文量和年份来看,论文的发文量与国际共同达成的理念及各国家政策制度和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随后国内外论文数量开始有一定的增多。国内文献数量于2017—2018年达到峰值,这与国内有关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不断增多和细化有关。中国于201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第六十五章指出我国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2017年2月《“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依托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2]。由于国内外数据库的不同,等级及质量存在差异性,国外的发文数量并不像国内这样存在跳跃式增长的现象,且国外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其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较为完善,故而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处于稳步增长趋势。

根据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看出国内外论文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近20年来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并不断深入。

图1 国内外文献数量变化及线性预测图

2.2 学者合作网络与发文期刊分析

2.2.1 学者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文献做“Author”分析,即论文的作者分析,以探寻开展该研究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国内学者合作网络图中各点之间没有明显连线,表明国内学者之间的相互合作研究较少。从图2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之间较大的合作网络是以Cohen DA为核心的针对影响体力活动的个人及社会因素的研究团体和以Sarmiento OL、Cerin E、Veitch J、Parra DC等为核心的以探究社区建成环境特征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的研究团体。

2.2.2 发文期刊分析 对国外文献进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图2、表1的结果表明研究多发表于生态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学、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期刊中。由于国内文献数据的不完整性,无法对其进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故而对国内文献进行期刊来源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发表在风景园林、建筑、林业和农业类期刊,且影响因子总体偏低,仅《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建筑学报》和《中国老年学杂志》的影响力较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图2 国外学者合作网络图谱

通过对国内外发文期刊的对比分析可知,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相关领域,而国外研究则呈现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并形成一定的学科群的态势。较国外来看,国内的研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表1 国外研究文献分布期刊统计信息(中心性前10)

图3 国外期刊共被引网络图谱

表2 国内研究文献分布期刊统计信息

2.3 重要文献分析

2.3.1 国外文献共被引分析 对国外文献进行“Cited Reference”分析,即文献共被引分析,形成国外文献引证网络时间轴图谱(图4),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3。通过对引用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探究国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知识基础。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国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主要在对“recreational facilities”(娱乐设施)、“active leisure”(活动休闲)的研究基础上进行,2007年之后主要基于对包括“urban park”(城市公园)在内的“green space”(绿色空间)中进行的“physical activity”(体力活动)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公共卫生部发布的《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其揭示了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诸多被引文献中,Cohen DA的“Contribution of public parks to physical activity”一文被引频次和中心性均最高,表明其在研究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他引用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文献也大多涉及体力活动和老年人健康相关研究。

图4 国外文献共引网络时间轴图谱

表3 国外文献共引用统计信息(引用频次前10)

2.3.2 国内高被引文献分析 由于CNKI文献数据信息的不完整性,无法用CiteSpace软件对中文文献做文献共被引分析,因此对国内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从文献被引频次的角度来分析。对国内引用率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归纳(表4),发现国内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2个方面,说明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表4 国内高被引文献统计信息(引用频次前10)

3 国内外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思想及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出现频率越高的关键词,其受学者的关注度越高,因此能够充分反映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分别对国内外文献关键词进行共词及聚类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同时统计出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是反映节点在网络中重要程度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热点领域。

3.1 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由图5可知,国内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除了老年人、老龄化、城市公园之外,还有IPA分析、人性化设计、适老性、游憩行为、活动空间、POE、设计策略、可达性等,都有一定的中介中心性。在对主要关键词进行聚类统计、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梳理得出国内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户外休闲行为特征”“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和“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优化策略”3个方面(表5)。

图5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图谱

3.1.1 老年人户外休闲行为特征 老年人日常的户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晨锻炼、日间休闲和傍晚散步3个时间段[3],活动场所大多选择在城市公园或居住区附属绿地。当公园环境条件相同时,老年人选择公园受来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大,普遍采取就近原则,以步行为主。但对于吸引力较大的公园来说,老年人来园则受公园设施及公园空间等因素影响较大,受来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4]。老年人在公园的活动时间通常为1—2 h,活动高峰期在06:00—10:00、下午14:00—17:00和19:00—21:00。老年人在公园内的活动方式分为运动型的动态活动和交往型的静态活动2种,运动型包括散步、跳舞、打太极、打球、练气功、器械健身等,交往型包括聊天、晒太阳、唱歌、练乐器、棋牌、绘画、书法等[5-6]。老年人活动的路径可分为直达型、环状与带状循环型、随意型,活动行为分布形态可分为散点状、团状、带状、围合状、环状、矩阵状、混合状[7]。老年人户外活动受季节影响较为明显,春季活动意愿最强,春秋季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参与度相似,夏季以休闲交往等静态活动为主,冬季以康体锻炼等动态活动为主[8]。同时,老年人户外活动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并存在排斥异性的现象。男性老年人一般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类型较女性更广泛且持续时间更长[6]。老年人整体偏爱自由、闲散的活动,呈现一定的多样性、规律性、聚集性、场所性、时域性和参与性。

表5 国内文献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统计信息

3.1.2 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会地位的改变、空闲时间的增加,使得老年人对城市公园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需求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有所不同,包括对安全感、归属感、依存感、私密感、舒适感、参与感、方便感、目标变异、交往、自我实现、尊重等方面的需求[9-10]。国内关于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研究,大多从公园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对公园环境质量的评价2个方面入手。前者从研究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入手判断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主观取向,通常采用使用后评价(POE)和IPA分析法进行分析;后者则是直接研究老年人对环境质量的主观判断,通常采用AHP层次分析法、SD语义差别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两者都以问卷调查、行为观测、活动标注等手段进行调查,并多结合李克特量表等指标性量表对满意度及重要性进行评价,以此探究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及景观偏好。李弦指出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公园规模、人际氛围、公园管理、功能设施以及场地绿化[11]。任朝旺利用IPA分析法得出老年人对公园环境需求的关注要点依次为园内空气质量、绿化面积、路面安全、遮荫休憩场所、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园内卫生和管理、休闲活动种类、噪音干扰[12]。武涵采用SD语义差别法与AHP层次分析法得出老年人对于景观的多样性和活动场地的开阔性要求较高[13]。

3.1.3 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优化策略 我国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优化策略研究大多是从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特殊需求出发,结合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并提出各类景观元素的详细设计导则。研究者普遍认为,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以老年人为本,注重细节设计,打造景观优美、环境舒适、设施方便的公园休憩环境。修美玲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园艺疗法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益[14],因此可将园艺疗法引入公园设计之中。刘志强研究发现老年人普遍重视园林的保健性,提出应营造弥补性、治疗性园林[15]。张文英将包容性设计理念引入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之中[16],蔡清提出构建老年人益智型绿地的构想[17]。学者们大多将基于老年人使用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归纳为易达性、功能性、弥补性、安全性、可识别性、交往性、舒适性和无障碍性。

当下城市公园建设已经由“增量扩张”转换为“存量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聚焦于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园优化策略,期望通过改造来满足老年人对城市公园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者大多根据对公园使用情况调查或对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王亚昆对西安市5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适老性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城市公园绿地需要配备的相关功能、休闲场地、配套设施、植物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以及街旁绿地五大类型公园绿地的共性和个性优化策略[18]。金悦在对哈尔滨市综合性公园中老年人的休闲行为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道路、绿化、园林小品4个方面提出了适用于北方寒地城市的综合性公园适老化设计策略[19]。

细节设计往往能决定城市公园的吸引力和使用的舒适度,研究者在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征和对城市公园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20]、植物景观[21]、建筑小品[22]、园林道路[23]和景观色彩[24]等多角度出提了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公园各类景观要素的设计建议。

3.2 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由图6可知,国外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除“老年人(older adult)”“公园(park)”外,还有“体力运动(physical activity)”“步行(walking)”“环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锻炼(exercise)”“益处(benefit)”等,这些关键词都具有一定的中心性。据此,笔者梳理得出国外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园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和“环境公平正义”4个方面(表6)。

图6 国外文献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图谱

3.2.1 城市公园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久坐的生活方式会降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并导致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25]。城市公园为老年人提供了恢复性环境及用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让老年人成为其主要使用和受益人群[26]。城市公园在促进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同时,提高了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2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公园内进行体育活动与老年人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生理健康方面,城市公园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肥胖症,控制许多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提高身体健康指数(BMI)[28]。在心理健康方面,城市公园有助于老年人缓解压力,摆脱焦虑,平复心情,并使他们得到恢复性体验[29]。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方面,公园给老年人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参与,并使其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及满足感[30]。

3.2.2 老年人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将城市公园作为主要活动场所进行各类体力活动,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主动活动以步行、骑行、舞蹈、健身等参与性活动为主,被动活动则是以久坐为代表的与周围环境进行被动接触的活动,久坐行为往往比体育锻炼更普遍[31]。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呈现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女性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且更愿意参与有组织的体力活动,而女性进入公园更多的是以儿童为中心[32]。有关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自我效能和动机等个人属性[33],国家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地位[34]、种族[35]、文化[36]、治安状况[37]等社会环境,以及城市规划[38]、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特征[39]等物理环境。

表6 国外文献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统计信息

3.2.3 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 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环境的需求源自于其对自身健康及进行体力活动对空间的需求。Kaczynski A T通过对50项相关研究的分析,论证了公园特征和各种功能、强度的体力活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40]。老年人更偏向于安全、无干扰、富有吸引力、质量高的公园[41-43]。公园应植被丰富,植物景观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视觉可达性和视觉、嗅觉刺激,并为其提供树荫和围蔽感,提高老年人的“自然体验意识”;应具有合理的园路设计,并能够提供侧向可见性,同时使用更多硬质土壤的路面[44];配有更多的厕所、能够抵御风和阳光的咖啡馆及运动设施等[45]。De Oliveira Cunha等人提出在景观细节设计上要体现老年人人体工程学特征的建议,包括使用对比色,在标志上加上文字等[46]。

3.2.4 环境公平正义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针对其享有的进入城市公园的权益是否公平也成为国外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多结合社会经济地位、种族,以及其他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或移民身份等探讨环境公平正义[47]。借助遥感数据、计算人均公园面积[48],或利用两步浮动集水区(2SFCA)方法[49]创建模型判定公园可达性已经成为评估环境公平正义的主要方法。有关研究表明,收入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公园附近地区、社会信任和凝聚力之间的协同关系越差的老年人进入公园的机会越低[50-51]。各族裔的老年人之间在使用公园设施,访问公园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公园使用的心理社会效益的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52]。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存在一定的不同,这是由于各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丰富。结合前文研究得到的高频关键词变化趋势、社会科技的进步、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笔者预测以下4个方面或将成为今后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研究热点。

4.1 以先进技术和实验手段为基础,研究城市公园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先进的观测手段、科学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探究城市公园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效能和机制,从而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如观察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的行为,今后可以推广无人机(UAV)观测手段[53]、社区游戏和休憩观测系统(SOPARC)[54]和GPS跟踪观测等观测方法;探究城市公园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可以开展更多的纵向研究,避免由于老年人个体自身的偏好和限制(如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导致的选择性偏差[55],也可以结合实验对比的方法[56-57],还可以使用生理多导仪和脑电仪等仪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状态进行检测,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衡量人体的健康状况,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58]。

4.2 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研究如何构建代际良性互动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的使用对象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忽略了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的差异性,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公园的弹性设计,研究如何构建代际良性互动的城市公园。同时应构建和完善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评价体系,以便对城市公园从规划设计到管理实施及使用效果进行全过程的评估。

4.3 以大数据为基础,研究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的休闲行为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笔者预测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基础,对基于老年人使用的城市公园进行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研究者可以借助手机信令、微博数据、百度热力图等信息平台快速、及时地获取到海量数据,如个体时空数据、行为数据、交通实时数据、市民意愿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实时动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信息的关联互动性[59],从而了解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聚集空间、场地的交通状况等,以此类大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弥补传统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研究结果的偶然性。

4.4 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研究如何打造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智慧城市公园

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建立集智能分析、效果展示的综合空间管理系统,结合新媒体技术实现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并将这些辅助信息纳入规划设计决策支撑体系。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也会由设计师主导的经验判断转向为以数据支撑的智慧模型决策,“以行定流”转变为“以流定型”,进而避免景观设计的片面化、形式化、单一化。同时,如何结合VR等现代技术,打造交互式景观,给老年人更多接触新兴科技的机会,以此削弱他们的社会断层感;如何打造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现代生态城市公园、智慧城市公园都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公园文献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在公园里玩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