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连续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2022-05-06钱宏超马中元钱焕荣钟思奕王立志
钱宏超,马中元,何 文,钱焕荣,钟思奕,王立志
( 1.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30046,南昌;2.宜春市气象局,336000,江西,宜春;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0029,北京)
0 引言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通常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江淮梅雨期,期间梅雨锋引发的暴雨是造成江西省夏季洪涝的主要灾害之一。梅雨锋暴雨也一直受到国内外气象学者的特别关注。陶诗言[1]等研究表明,2007年江淮梅雨锋暴雨的出现是由于中国东部上空有深厚高空槽发展,诱导梅雨锋上气旋生成过程和深厚的锋生过程。刘晓波[2]等对2013年6月6—7日梅雨锋大暴雨的研究指出,低层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辐合区与垂直速度的上升区相对应,也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张舒阳[3]等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6月23日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高空槽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不稳定形势和上升运动的维持,从而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移动。尹洁[4]等研究表明2010年6月17—20日江西北部罕见梅雨锋大暴雨是在极为有利的天气形势下由中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直接导致。苟阿宁[5-6]等研究表明“列车效应”在梅雨锋暴雨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南象限回波带中不断有新生对流生成,新生对流后向传播导致“列车效应”持续发生,且对流性强,暴雨的发生以短时强降水为主。
持续性的大暴雨一般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7]:一是大形势的稳定,二是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向强降水区辐合,三是不断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再生重建。其形势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会在这3个条件上呈现一定特征。
本文将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天气图和FNL再分析等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3个条件展开诊断分析,以期为未来梅雨锋暴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暴雨概括
图1为2020年7月8—10日江西省雨量分布图,可以看到,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南昌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和鹰潭市。8日(图1(a))大于100 mm的站点达到35个,9日(图1(b))有25个,10日有7个(图1(c))。最大降水量出现在8日:南昌县达241.5 mm,新建县220 mm,南昌市209.3 mm,高安市201.5 mm。3 d累计降水(图1(d))最大为高安市421.9 mm。
取高安站72 h的逐小时雨量(图2)可以看出强降水主要分为4个阶段:7日22:00—8日02:00、8日12:00—21:00、9日01:00—12:00、10日07:00—15:00。除第一个阶段外,降水持续时间均达到8 h或以上,小时最大雨强为45.7 mm,出现在10日14:00。
图1 2020年7月8—10日江西省降水实况图
图2 2020年7月8—10日高安国家站逐小时降水实况
2 连续大暴雨稳定维持条件分析
2.1 天气尺度系统稳定
从500 hPa形势场上可以看出(图3(a)),东北冷涡缓慢东移北上,东亚主槽移动缓慢,两槽一脊形势稳定维持。虽然588线在低槽东移情况下南压,但副高脊线位置几乎不变,始终维持在20°N附近,同时南支短波槽较为活跃,引导槽后冷空气与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持续交汇。850 hPa低空急流(图3(b))和925 hPa超低空急流(图3(c))持续存在,为印度洋与南海的水汽持续输送至江南提供环境支持,且有一定脉动特征,每一次向北加强推进就造成江西中北部新一轮强降水发生。地面梅雨锋(图3(d))基本稳定在长江两侧,前期南压,后期北抬,持续影响江西中北部地区,为冷暖空气交汇提供稳定的动力抬升条件。
(a)低槽、低涡、脊线;(b)850 hPa急流;(c)925 hPa急流;(d)地面准静止锋
2.2 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向暴雨区辐合抬升
用FNL资料计算7日08:00到8日14:00降水时段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从图4可以看出。水汽通量大值区中心一直位于湖南中东部和江西南部,2个通量大值区的东北侧(吉安北部到宜春西南部)有水汽通量辐合(图略),表明有水汽持续向宜春地区和赣东北地区输送与汇合,为持续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从持续大暴雨过程比湿及垂直速度沿115° E剖面(图5)可以看出,7—10日800 hPa以下比湿始终在14 g/kg以上,表明水汽含量丰富,7日08:00(图5(a))主要抬升位于30°N以北,且强度较弱,雨带还未南压。8日08:00(图5(b))在29°N附近,900 hPa以上为深度上升运动区,垂直
(a)0708;(b)0720;(c)0814;(d)0908;(e)1008;(f)1014
速度大值中心伸展至500 hPa,对应着强降水时段。9日08:00(图5(c))27 °N低层有弱上升气流区,对应宜春南部局地降水开始发展,28°~29°N上空有垂直速度大值中心,对应东部的强降水。10日08:00(图5(d))26°N的垂直速度又有发展,且27°~29°N的上升运动区开始建立,表明系统开始北抬。
(a)0708;(b)0808;(c)0908;(d)1008
2.3 不断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再生、重聚
持续性暴雨发生过程中必然伴随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再生、重聚,暴雨发生前大气对流指数会有显著的特征[8-9]。图6 为持续大暴雨过程南昌探空图及CAPE值逐12 h变化,可以看到细长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丰沛的水汽、较高的暖云厚度和较小的风切变(图6(a)、图6(b)、图6(c))等非常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发展及持续。
7日08:00—20:00、8日20:00到9日08:00、9日20:00到10日08:00,CAPE值明显减小,为能量释放阶段,对应强降水发生;7日20:00到8日20:00、9日08:00—20:00,CAPE值明显加大,为能量重聚阶段,对应强降水间歇(图6(d))。
(a)0808;(b)0908;(c)1008;(d)1008
3 结论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天气图和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7月8—10日江西持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这是一次高水汽含量、强低空急流配合短波槽、切变线和梅雨锋等天气尺度系统引发的连续大暴雨过程。大尺度形势稳定主要体现在东北冷涡和副高脊线稳定,配合江淮切变线和梅雨锋的稳定。
2)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对过程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表明25°~29°N在800 hPa以下水汽含量丰富,强降水区上游有水汽通量大值区并伴有明显水汽辐合中心,同时垂直上升运动区与暴雨区对应良好。
3)南昌站的探空CAPE值呈现有利强降水的细长结构,且有明显的能量释放和再建过程。能量释放阶段对应强降水发生时段,能量重聚阶段对应降水间歇时段。
4)稳定天气背景、持续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以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再建是造成此次连续大暴雨过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