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构想※

2022-05-06黄诗敏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巴蜀茶文化美食

范 春 黄诗敏

(1.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0031)

饮食消费是旅游六要素的内容之一,也是地方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因地方特色美食文化而前去打卡也成为当代旅游的时尚。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明确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促进经典川菜、重庆火锅等餐饮产品品牌化,创建美食地标”。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也是川渝两地践行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巴蜀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也应在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1.1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

川渝地区广袤的土地面积,超1亿的人口孕育出分布广泛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以茶文化旅游资源为例,目前,巴蜀地区主要形成了以成都、乐山、 雅安、眉山为核心的川西名茶产业带; 以宜宾、泸州为核心的川南优质早茶茶叶带; 以广元、巴中、达州、绵阳为核心的川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以永川、巴南、秀山、万盛、北碚等区县为代表的重庆优质绿茶带,茶叶产区占巴蜀地区约50%的土地面积[1]。

1.2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川渝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山川众多,地貌多元,因而饮食原材料极为丰富,再加之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交流频繁,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因而形成了多类型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饮食文化结构的四分法并参考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可将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器物、行为习俗、规制及典籍、精神文化4个大类,12个二级类,20个三级类。从表1可以看出,巴蜀饮食文化资源类型齐全。

表1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表

1.3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

除类型多、分布广外,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还较高。川菜首排第一,在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中,川菜在餐饮品类的点评热度上名列前茅,在热度最高的 20款菜品中,川菜占据了一半席位。以“六朵金花,十朵小花”为代表的川酒几乎占了全国名酒 40% 的份额[2]。重庆江小白号称“网红第一酒”,诗仙太白酒、江津老白干也是重庆十大名酒之一。山城啤酒也在民间享有“北燕京、南珠江、东青岛、西重啤”之说。此外,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蒙顶甘露曾入选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永川秀牙号称茶叶新贵,宜宾川红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峨眉竹叶青、巴南银针、蒲江雀舌等早已名声在外。巴蜀调味品及佐餐佳品也较为有名,如涪陵榨菜、郫县豆瓣、保宁醋等。

1.4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体现在:(1)历史悠久。巴蜀种茶、饮茶历史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酿酒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时期;制盐贩盐历史也有两三千年;早在秦汉时期,川菜就出现,两宋时期成为独立地方风味。(2)个性化突出。川菜以“尚滋味,好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为其个性。酒文化资源则具有“小曲清香、五粮浓香”等特点;茶以绿茶、花茶为代表,具有清香馥郁特征。总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亲自然、重包容、享人伦”的绿色、开放、休闲的地域特征。(3)体系化完整。川菜菜系完整,主菜、辅菜,凉、热菜等一应俱全;酒文化上,白酒、啤酒、果酒俱备,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兼有;茶文化上,绿茶、花茶、红茶、黑茶、果茶等类型众多。

2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2.1 旅游开发经济成效显著

川渝美食文化久负盛名,成都成为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亚洲城市。2020年,成都实现餐饮收入1 124亿元,餐饮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前4,因拥有15万家各式美食店(企业),位居全国各省榜首[2]。由新华网、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中,四川餐饮收入3 155亿元,位列全国第4。重庆餐饮收入1 498亿元,位列第12。川渝餐饮总收入占同期全国餐饮总收入的近10%。近几年,重庆、成都两地能荣登全国网红旅游城市榜单,美食对旅游的贡献功不可没。

2.2 产品开发类型日渐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巴蜀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类型主要有:(1)饮食购物品型。如张飞牛肉、梁平张鸭子、磁器口陈麻花等。(2)饮食品鉴型。主要体现为川渝地区众多的老字号或地方特色餐饮点、名品店。如陶然居、老四川、钟水饺、赖汤圆等。(3)饮食文化景区(点)体验型。包含融饮食生产、加工、消费等综合体验为一体的饮食基地(园区),如陶然居美食体验基地、五粮液酒文化体验基地等;美食文化遗产景点型,如泸州老窖文化旅游区、自贡盐文化遗产区;饮食原材料及调味品基地型,如巴中云顶茶乡、峨眉竹叶青生态茗园,蒲江藤椒文化旅游景区、阆中醋文化博览园等;现代饮食加工基地型,如邛崃伊利乳业园景区、蒙牛乳制品(眉山)工业旅游景区;主题饮食文化博览型,如成都川菜博物馆、大邑蜀酒文化园区等。

2.3 A级旅游景点日渐增多

截至2021年4月,收集、整理川渝两地的A级景区数据,发现饮食文化类A级景点共有 72个,其中4A级有24家(见表2),3A有40家,2A有8家。单就4A级景区数量看,占同期两地4A景区的17.6%。

表2 川渝两地饮食文化类4A级旅游景点基本概况

2.4 形成一批知名饮食文化旅游品牌

在美食菜品中,回锅肉、麻婆豆腐等是蓉派川菜的代表;辣子田螺、毛血旺等则是渝派川菜代表。钟水饺、重庆小面、吴抄手、九园包子等则是地方小吃的代表。火锅与冒菜则是巴蜀江湖菜的典型代表。截至2020年底,川渝共有“中华名小吃”80余种,餐饮类“中华老字号”33个。在饮品品牌中,有峨眉竹叶、宜宾早茶、蒲江雀舌、永川秀牙、巴南银针等近20多个知名品牌。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排名,2019年,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两家进入中国十强茶叶企业名单。根据GYbrand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百大名酒品牌价值100强排行榜》报告,川渝共有14家酒业企业上榜,占14%。

2.5 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有一定起色

为有效推动文化旅游建设,2016年,四川省旅发委会同四川省商务厅、成都简途旅行社对外发布“四川美食之旅”线路,设计推出了都青/阿坝线、雅安/凉攀线、宜宾/自贡线、峨乐线、南充/广元线五条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旅游专线。2021年,四川省营地与自驾游协会发布了10条主题鲜明的天府旅游美食线路,线路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市州,涵盖300多道地方特色美食。在茶旅线路开发上,四川策划开发了茶文化考察线路4条,茶旅精品游线路8条,涵盖茶文化风情体验、禅茶养生体验、茶文化起源探秘、茶马古道文化体验、茶乡观光线路、茶文化休闲度假、茶文化研学和自驾体验线等。泸州、宜宾、射洪、邛崃、成都、江津等主要白酒生产地开发了10多条酒文化专题线路,四川省文旅厅也重点打造了白酒金三角精品旅游线路。

2.6 饮食文化旅游营销开展如火如荼

川渝两地都明确提出建设美食之都的战略定位,并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营销美食。如成都被国际慢食协会认定为亚洲首个“慢食之都”,并在国外开展“川菜名馆——四川美食之旅合作餐厅”授牌和“美食之旅”推介活动;重庆通过参加中餐烹饪大师推销重庆火锅,重庆餐饮商会到访欧洲推销重庆美食等。两地均通过举办系列饮食文化节庆,提振文旅知名度。如成都举办“成都熊猫国际美食节” “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泸州)”等;重庆开展“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中国诗酒文化节”“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两地都开展美食文化项目评选活动,提升美食品牌影响力。如四川启动了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推广活动,推出最具代表性的省级天府旅游美食100道。重庆也曾开展过重庆小面50强评选等。为整合两地营销资源,川渝联合成立了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其中就包括对两地饮食文化旅游景点或商品的推广。

3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3.1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空间差异大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大都聚集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大都市、区域中心城镇,而广大乡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部分饮食文化类旅游景区(点)的开发程度和效益相对较低。据报道,2020年,成都市餐饮消费收入1 124亿元,占当年四川餐饮总收入的45.3%[3]。同年,重庆市域餐饮消费总收入为1 520.32亿元,主城九区餐饮消费占比则高达52.5%。茶文化旅游开发较好区域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主城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川南、渝东南开发较弱。酒文化旅游开发较好地区主要分布在巴蜀品牌白酒主产区,如五粮液旅游景区、江记酒庄等,少数民族地区酒文化专题旅游开发不足。

3.2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偏低、品类差异大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上可以划分为饮食品鉴1.0、饮食康养2.0、饮食文化深度体验3.0三个层次。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尚停留在美食品鉴1.0上,但在讲好巴蜀饮食文化故事上还流于肤浅。据调查,89.5%的来巴蜀的休闲游客会选择地方特色小吃,原因是方便、快捷、价格便宜[4]。但特色小吃店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地方饮食文化的展示、沉浸式体验不够,会进一步加剧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低层次性。在饮食品类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川菜旅游产品开发品类多、受游客喜欢度高;但茶、酒文化旅游开发层次和深度就显得尤为不足,多数茶、酒旅游地接待群体仍以政务、商务考察团、媒体人士等为主,普通游客只能自行参观;茶旅、酒旅融合产业链创新性、延伸性不够。

3.3 饮食文化旅游地位不高、专题线路市场吸引度不够

《2019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分析报告》显示,游客来川旅游动机中的休闲文化、民俗文化仅排在18个指标的14和11位,说明美食并未成为吸引其来巴蜀旅游的主要动机[5]。但通过张曼、胡华的研究,来重庆旅游动机中,选择风味美食的分别占34.3%(排第二)和26%(排第一),却印证重庆旅游的三张名片的感召力(夜景、美女和火锅)[6-7]。在饮食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市场认可度上,虽然四川开发和设计了多条美食、茶、酒文化专题线路,但市场反响度却不高且存在较强的季节性,饮食仅成为传统景区旅游线路的配套品而出现在官方网站上,茶旅融合、酒旅融合线路设计和开发运营基本沿袭传统模式。

3.4 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和营销整合性滞后

巴蜀餐饮菜品及企业品牌知名度较高,但川渝两地在川菜美食品牌文化的诠释、建设上却缺乏统一协调性。两地每年都会开展国际美食节推广,而重庆的国际美食文化节推广重点在火锅、小面、名特小吃,四川则强调川菜正餐、名特小吃、冒菜串串上,推广重点不同会给游客留下巴蜀餐饮文化品牌形象不统一。巴蜀茶文化之旅开发和营销基本是各自为政,品牌旅游主题不明,据不完全统计,川渝两地每年举办的茶文化类旅游节庆就多达14个。白酒类商品知名度高,但酒文化旅游知名度低,缺乏类似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旅游等国际声誉。

4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思路

4.1 指导思想

以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遵循“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基本精神,本着“巴蜀命运共同体,川渝一家亲”理念,整理、挖掘、传承巴蜀优秀饮食文化资源,创新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做优、做特巴蜀美食旅游,做大做强巴蜀茶、酒及盐文化旅游,提升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地位,擦亮巴蜀饮食文化旅游新名片。

4.2 建设目标

紧盯当前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注重绿色健康、个性创新、文化体验的时代特征,围绕巴蜀饮食文化所蕴含的 “绿色、多元、开放、包容、创新”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巴蜀传统和现代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城镇类、景区(点)及片区综合体验型三类饮食文化空间建设,打造巴蜀“美食、美酒、美茗”三大系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注重饮食文化旅游的仪式感设计和新体验场景建设,唱响以“品味美食、品鉴美酒、品韵美茗”为核心的“三美巴蜀、快意人生”巴蜀饮食文化之旅品牌。

4.3 空间构建

结合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及发展现状,初步构建出“一轴、两核、三带、三片、多圈”发展格局。

“一轴”是成渝城镇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主轴。主要是依托成渝两地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串联起沿线的城镇饮食文化旅游群,形成成渝城市群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主轴。此主轴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有:(1)高速公路+饮食文化旅游模式,依托沿线的高速服务区为载体,对其进行综合性饮食文化旅游体验改造提升,建成融地方饮食品鉴、饮食购物、饮食景点咨询预订、饮食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2)铁路+饮食文化旅游模式,依托成渝两地连通的铁路线,以火车餐车或流动服务车为载体,进行巴蜀饮食文化展示、品鉴及购买。核心是巴蜀快餐、小吃、茶和酒等。(3)交通干线+饮食文化景点(或城镇饮食文化体验街)模式,以成渝交通干线为轴,两侧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景点、城镇,优先进行地方饮食文化旅游集散点或街打造,以满足游客传统景点游览完的饮食旅游需求或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景点的体验需求。

“两核”是成都、重庆主城两个巴蜀饮食文化旅游体验集聚及创新核。成渝两地主城区共20个,规划常住人口超2 000万。有163个A级景区,其中18个饮食文化体验类A级景区(点)。有玉林路、祥和里、锦里等10条成都网红美食街,有南滨路、解放碑八一路等10条重庆中华美食街。“两核”建设需要聚焦“世界饮食文化休闲旅游中心”目标,共同建设好“国际美食文化旅游节”,以美食街为重点,众多特色美食点、茶文化、酒文化、特色饮食博物馆等文化体验点为支撑,创新饮食文化旅游新场景和新业态,如茶酒文化体验街;美食小镇、茶旅小镇、红酒小镇、酒庄、美食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等。

“三带”是三条专题性饮食文化旅游体验带。依托成渝两地的茶、酒和饮食辅料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状况,构建出茶旅、酒旅、盐旅三条体验带。茶文化旅游带北起成都邛崃、蒲江,经洪雅县,峨眉山市、犍为县、夹江县,雅安名山、宜宾翠屏、泸州纳溪等茶叶生产、加工、文化体验景点及附近城镇茶俗体验点,形成我国早茶文化旅游体验带。酒文化旅游带主要含遂宁—成都—宜宾—泸州—江津—万州,展示巴蜀白酒工业成就、酒庄体验、酒窖、酒池等文化遗址遗物怀旧、酿制技艺非遗文化参与等。饮食文化除茶、酒外,还有饮食原料及辅料,饮食文化辅料文化旅游带包含成都川菜博物馆、郫都川菜产业园—眉山榨菜城—汉源花椒—阆中保宁醋—自贡盐业博物馆及盐文化遗址等。

“三片”是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集聚体验区。结合两地少数民族集聚分布状况、地域饮食文化资源特色并融合其他旅游资源情况,构建三个民族饮食文化旅游集聚体验区。即川西藏羌彝民族饮食文化片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饮食文化旅游片区、秦巴山区绿色康养饮食文化旅游片区等。川西藏羌彝族民族饮食文化集聚区以景区(点)为依托和城镇饮食街为依托,主推藏茶、藏餐、彝酒和彝族特色餐饮,彰显三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粗犷、豪放、热情。武陵山土家族苗族饮食文化旅游集聚区围绕节庆饮食文化,以土家咂酒、苗族土酒、油茶汤等美食、美酒并融入民族歌舞展开。秦巴山区饮食文化旅游集聚区则应以原生态山珍野味为核心,主推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态休闲饮食文化旅游主题。

“多圈”是主要城镇周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综合体验圈。此圈主要服务城镇居民的周末乡村旅游,通过开展乡村饮食文化研学、饮食材料农事体验、家庭饮食制作亲子游等活动形式,增加乡村味、家庭情。多圈的建设重点为:以茶文化、酒文化、特色风味、江湖民间菜村镇、景点为核心,融饮食原料欣赏、制作、加工、品尝及购买、住宿、康养为一体,形成乡村休闲茶市、啤酒节或酒圣(酒仙)狂欢节、特色风味餐饮集聚点(村、街)等空间形态。

5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任务

5.1 启动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普查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整体开发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通过系统性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及评价来确定开发时序和重点。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自身特征,可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饮食文化器物、饮食行为习俗、饮食规制及典籍、饮食精神文化4个大类,12个二级类,20个三级类(表1)。评价时,重点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附加值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分类评价完成后,可以划分出五级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等级。

5.2 优化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从功能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需加大饮食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选取体验巴蜀先民在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上所创造的各类饮食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博物馆、展览馆、体验园(基地)形式进行开发,旅游者获得文化遗产缅怀、参与等体验,如川酒博物馆、各类饮食非遗生产基地。优化饮食文化工业旅游开发强度和形式,在原有的参观、品尝基础上,通过设计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环节,提升旅游感知质量。推进巴蜀饮食文化研学旅游开发,需要与中小学合作,利用春秋游,寒暑假时段,开发“春季茶园踏青品茗,秋季高粱基地采风、白酒基地闻香,冬季乡村美食年俗感怀”等活动。延伸巴蜀饮食文化周边产品体验游,重点进行饮食文化文创产品开发,包括带有明显地域饮食文化符号的旅游纪念品、动漫产品、家用产品、日常生活用品的开发。在开发模式上,可以采用庄园式(如柏联普洱庄园、茶客空间、郎酒庄园等)、综合体模式(茶旅小镇、美心红酒小镇)、文创式(陶然大观园)等多功能、综合集聚体,避免单一业态给游客带来的单调感。

5.3 策划多类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线路

结合Z时代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成渝双核,龙门山—大娄山C型弧圈”为重点,策划巴蜀饮食文化主题性旅游线路。如天长地 “酒”文化追忆之旅,以川南白酒金三角为依托,融白酒文物古迹、白酒工业旅游、酒庄体验为一体;策划重庆味道江湖之旅、川南盐帮文化美食之旅、成都雅致川菜之旅、高铁风味品鉴之旅、巴蜀饮食文化探秘之旅(含三星堆、金沙遗址、泸州老窖窖址、世界茶源)等。结合巴蜀知名景区(点),策划饮食文化+景区主题线路。如成都风味小吃+古城文化探秘;峨眉山—乐山大佛+乐山美食、茶语;雅安茶旅+碧峰峡景区;重庆火锅+网红打卡之旅等。也可结合巴蜀知名茶、酒品牌,策划针对商务客的定制型考察专题线路,如川南早茶商务考察、“五朵金花+10朵小花”川酒考察、江小白新派白酒文化考察等。

5.4 推进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结合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围绕“美食品尝、美酒品鉴、美茗品味”三个核心,首先提炼巴蜀饮食文化旅游IP,可以采用“熊猫蹲坐,左手把酒杯、右手端茶,嘴含红辣椒”的萌宠姿态来展示巴蜀饮食文化独特卖点。其次,进行巴蜀饮食文化旅游故事设计。收集与巴蜀饮食有关的历史名人及其事件,进行故事化整体设计,力求网红菜点、茶、酒都有故事可讲。再次,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传统建筑材料和巴蜀饮食文化符号,构造融视、听、触、味等一体的饮食文化体验场。此外,还需要创新策划和设计饮食文化旅游品牌推介系列活动。如继续办好国际美食节、茶文化旅游节和白酒文化节,同时,结合年轻人市场,策划小型的融酒、茶、美食和音乐为一体的音乐节,狂欢节、动漫节等。

5.5 加强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营销推广

首先整合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节庆,形成“1+3+N”体系化的旅游营销体系。1是共同办好综合性的“中国西部国际美食文化旅游节”;3是“茶文化旅游节”“酒文化旅游节”“风味美食节”;N是多个分时段、分专题节庆。其次,提档升级巴蜀酒文化旅游节推介,在整合现有川渝两地白酒文化推广资源基础上,重新界定和提炼两地名酒企业的酒文化旅游独特卖点。考虑从酒窖探秘、名人与酒、新人(年轻人、学生及新婚市场)新酒三个门类进行划分。再次,积极拓展巴蜀茶文化旅游市场。着力打造川西寻茶源文化之旅,川南花茶养生美颜之旅、红茶功夫之旅,川中新派茶品鉴之旅,利用新媒体、采用短视频、策划网红事件等营造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热点。最后,做亮做强巴蜀美食文化旅游推广。重点依托成渝都市圈美食节、火锅文化节、风味小吃节,唱响巴蜀美食文化旅游集聚高地;结合川西、渝东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风情及其优美自然环境,打好巴蜀民族风情美食季招牌。

6 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走廊的保障体系

6.1 建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推进合作机制

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合作平台,重点依靠两城文化和旅游厅(委)、商贸委(厅)共同推进,制定合作的基本规则、推进政策、营销措施等,同时,两地饮食文化协会或商会组建巴蜀饮食文化旅游联盟(可以依托现有的川渝旅游联盟设立饮食文化旅游分会),制定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景区(点)的旅游服务流程、标准,评定饮食文化融入旅游示范企业,约束饮食文化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等。

6.2 设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专项发展基金

川渝两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广,整合开发动用资金数额大。可以整合部分旅游产业调节资金、农业部门的发展专项资金、商务部门的扶持资金作为引导资本,涉旅饮食文化企业采取会员制入股形式联合注资,共同设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激励涉旅饮食景区(点)、企业研发饮食文化旅游新产品及线路、联合营销推介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开发饮食文化旅游新商品、扶持落后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等。

6.3 建立完善的巴蜀饮食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从涉旅饮食文化企业、涉旅企业所在地职业高中、中专、大学中选拔有家乡情怀、企业情感的学子或年轻人,依托两地的高校,如四川旅游学院、重庆旅游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涉旅院校,培养既懂巴蜀饮食制作,又懂美食文化的讲解、服务及管理类人才。其次,两地文化和旅游厅(委)和商委联合设立巴蜀饮食文化旅游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遴选在饮食文化旅游研究及实践活动中的人才,开辟专家工作室、导游工作室、技师工作室等并给与配套经费支持。再次,举办巴蜀饮食文化旅游技能大赛,评比和奖励年度饮食文化旅游推广、实践类人才。

6.4 借力借脑提升饮食文化旅游运营管理水平

与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合作,及时了解、掌握我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精准营销打好基础。与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合作,运用比较成熟的AR、VR、AI等新技术,营造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的新体验场景,增强饮食文化旅游体验仪式感和立体感。与携程、驴妈妈、途牛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络平台合作,及时上新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及项目。与达沃斯巅峰、绿维创景、来也股份、浩丰机构等知名旅游规划策划、规划及运营管理企业合作,提升巴蜀饮食文化旅游景点(区)、企业的策划、规划及运营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巴蜀茶文化美食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巴蜀符号:巴蜀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