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针刺治疗突聋取穴规律研究*

2022-05-06杨继国刘源香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4期
关键词:耳门网络分析少阳

张 璐 杨继国 刘源香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突聋又称“突发性耳聋”“暴聋”等,是指72 h之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为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2],就诊行纯音测听时,相邻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相关资料显示突聋的最高发病年龄在40~50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压力增大、生活方式不合理,突聋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3]。目前西医常用激素、抗病毒、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突聋[4],但是临床效果欠理想、致残率高。针刺作为中医外治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前者相比,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等优势,易被患者接受[5]。通过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针刺治疗突聋所选腧穴的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2.3.8)软件,该软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综合性医案知识服务平台,该软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于一体,按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将中医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6],并对腧穴进行频次统计、穴对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以探求针刺治疗突聋的取穴规律,挖掘腧穴间潜在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识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针刺”“针灸”和“突发性耳聋”“突聋”“暴聋”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范围:2001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1.2 文献选择

纳入标准:纳入文献为数据库中针刺治疗突聋;文献中无年龄、性别等其他可影响疾病的因素;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亦可合并其他治疗方式;所取腧穴有明确的腧穴名称;疗效明显,有相关的评判标准。排除标准:单病例报道医案的文献;所取腧穴为单一腧穴取穴的文献;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类的文献;一稿多投的文献取其中一篇。

1.3 数据规范与录入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初步得到相关文献262篇,对取穴相同的文献进行删减录用1篇,最终纳入179篇。将179篇文献中疾病名称和腧穴采用双人双录的方式输入到Excel表格中,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7](GB/T 12346-2006)对所录腧穴进行规范化处理,如供血、治聋、腕顺等均录为经验穴,审核后,通过批量导入将数据传至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

1.4 数据分析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数据挖掘分析,主要挖掘腧穴频次统计、穴对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其中腧穴频次统计可得腧穴使用次数及出现频率;由穴对分析可知腧穴共现次数;关联分析为不同两腧穴之间的关系,通过置信度、支持度等反映;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则是以网络形式展示病-穴、穴-穴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

2 结 果

2.1 频次统计

通过对179篇文献中的腧穴进行统计,腧穴数目为91个,总频数为1 172次,频次≥20次的腧穴有15个,前4位依次为听宫(141次)、翳风(139次)、听会(135次)、耳门(111次),如图1,表1所示。

图1 针刺治疗突聋腧穴频次分布图(≥20次)

表1 针刺治疗突聋腧穴频次统计(≥20次)

2.2 腧穴关联分析

2.2.1 穴对统计 179篇针刺治疗突聋文献的处方中91个腧穴共现频次≥30次的共22对,以翳风-听宫出现频次最高,其他依次为翳风-听会、听会-听宫、耳门-听会等,如表2所示。

表2 针刺治疗突聋处方中高频穴对(同现频次≥30)

2.2.2 关联分析 对179篇文献中91个腧穴的关联组合进行分析,设置置信度≥0.81,支持度≥0.14,提升度均大于1,得到不同的腧穴组合的关联规则19条,如表3所示。如在表中翳风-听宫置信度为81%,当翳风出现时,听宫出现的概率为81%;支持度为63%,表示在所统计的处方中,同时包含翳风、听宫的处方占总处方的63%;提升度均大于1,提示存在关联。

表3 针刺治疗突聋处方中腧穴关联分析

2.3 复杂网络分析

2.3.1 疾病-腧穴分析 在复杂网络分析病-穴网络图中,可比较直观地得到疾病与腧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关系亦可以边权重的形式进行展示,边权重=179×腧穴出现频次,数字越大则使用频次越高,以听宫穴为例,其边权重为25 239,为边权重最高数值,故听宫穴与突聋关系最为密切,与腧穴出现频次结果一致。设置边权重≥3 500,所得结果涵盖频次为前15的高频腧穴,如图3所示。

图2 疾病与所有腧穴关系图

图3 疾病与高频腧穴关系图(频次≥20次)

2.3.2 腧穴-腧穴分析 在复杂网络分析穴-穴网络图中,通过边权重可比较直观地查看腧穴-腧穴之间的关系,如设置边权重≥6 000,可得高频腧穴网络图,如图4所示。边权重越大则两腧穴之间关系,以听宫为例,听宫与翳风边权重为39 198,在所有边权重中数值最高,表示听宫与其他腧穴之间与翳风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图4所示。

图4 高频腧穴穴-穴关系(边权重≥6 000)

3 讨论

突聋属于中医学“暴聋”的范畴,为五官科常见的疾患,突聋病位在耳,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多为风热之邪侵袭经脉,经气阻滞,耳窍壅遏而发病,如《素问·厥论》所云“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灵枢·口问》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8],可见耳为全身经络汇聚之处,与诸脏腑关系密切,内伤者则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内伤突聋又分虚实两端,实证者多为气血逆乱,经络瘀滞,耳窍不通而为病;虚证者气血亏虚,耳窍失养而患病[9]。目前比较认可的突聋证型有风热外袭、肝火上炎、痰热郁结、气滞血瘀、肾精亏虚、脾胃虚弱[10]。在治疗上,《灵枢·寒热病》中最早提出了针刺治疗,书中曰“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谓“天牖、四渎主暴聋”。《针灸资生经·第六》云“三阳络、液门,治耳暴聋”。《神灸经纶·卷三》称“耳暴聋:液门、足三里”。后世医家著作中亦多有针刺治疗本病的内容。目前针刺治疗突聋在临床中仍被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通过对文献选用腧穴频次结果统计可知,频次≥20次的腧穴有15个,听宫、翳风、听会、耳门,4个腧穴的频次均>110次,为针刺治疗突聋最常用的腧穴。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三经交会穴;位于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其“治耳聋”,《针灸大成》云其“主失音,颠疾,心腹满,聤耳,耳聋如物填塞无闻”;近代研究表明刺激突聋患者听宫能引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提高耳蜗神经及外侧丘系脑桥的兴奋性和传导性[11],同时针刺听宫可改善耳蜗血流量,减少耳蜗毛细胞的变性坏死[12],进而改善突聋症状。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是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会穴;位于耳垂后,在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谓“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玉龙歌》云“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愈”;有研究发现针刺翳风穴能对实验小鼠耳蜗核γ-氨基丁酸受体A等基因表达进行调节,进而治疗耳部疾患[13]。听会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位于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突后缘;《针灸甲乙经》中称“聋,耳中癫嗖风,听会主之”。《医宗金鉴》谓其“主治耳聋耳鸣”;有关临床研究发现,深刺听会治疗耳聋效果优于其他治疗方式[14]。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位于耳屏上切迹之方、下颌骨髁突后缘;《针灸甲乙经》称“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相关研究发现针刺耳门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脑干诱发电位的阈值,减轻听力损害程度、改善听力[15]。以上4个腧穴均位于耳旁,“腧穴所在,主治所及”[16],故其在治疗突聋中可作为最基本腧穴。

在15个高频腧穴中,属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有耳门、中渚、外关、翳风,属足少阳胆经腧穴的有风池、侠溪、完骨、听会,属足厥阴肝经腧穴的有太冲,属足太阴脾经腧穴的有三阴交,属足少阴肾经腧穴的有太溪,属督脉腧穴的有百会,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有合谷,属足阳明胃经腧穴的有足三里,属手太阳小肠经的有听宫。高频腧穴以归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为多,《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手足少阳经脉直接均与耳相连[17],耳部的病变主责两经,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谓“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经络所通,主治所及”[18],由此可知在针刺治疗突聋的腧穴中,重视循经取穴。

《针灸精义》云“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配穴能协调增效亦可减轻不良反应,常用的方法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种,后者又包括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和本经配穴[19]。在腧穴关联分析中,置信度≥87%,支持度≥14%的穴对共19对,翳风-听宫、听会-翳风、听会-听宫、耳门-听会、耳门-听宫均为按部配穴,中渚-翳风、侠溪-听会为同名经配穴,中渚-听会、侠溪-翳风为同名经配穴,外关-翳风为本经配穴,风池-听宫、太冲-听宫、三阴交-耳门、三阴交-听宫、三阴交-听会、三阴交-翳风、太溪-翳风、百会-听宫等穴对虽符合上述配穴原则,但都体现了局部腧穴与脏腑经络腧穴相配,故在临床中既可按配穴原则配穴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穴。

在复杂网络分析中,针刺治疗突聋高频腧穴中主穴有听宫、翳风、听会、耳门,其均位于耳旁,能通过直接刺激作用于耳部发挥治疗效果。余可作为配穴应用,中渚、外关清热解表,适用于治疗风热外袭之证;三阴交、足三里补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太冲、侠溪平肝息风,适用于肝火上炎之证;太溪、百会补肾助阳,可用于肾精亏虚之证;合谷活血通络,可用于气滞血瘀之证;风池、完骨解毒利水,可用于痰热郁结之证。由此可见,治疗突聋的腧穴是在耳旁常用穴的基础上辨证取穴。

4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对针刺治疗突聋的文献的取穴处方进行筛选、分析,发现突聋治疗的高频腧穴有听宫、翳风、听会、耳门等,归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最多,关联性较高的穴对有翳风-听宫、听会-翳风、听会-听宫、耳门-听会、耳门-听宫、中渚-听会等,选穴以耳旁腧穴最多,配穴以按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临床辨证灵活运用,为临床针刺突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客观反映了近20年针灸治疗突聋的选穴规律,但仍存在纳入文献量较少、临床案例质量不高的问题,后期仍需大量收集高质量、针灸治疗突聋的临床医案,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为临床治疗突聋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耳门网络分析少阳
基于交通运输业的股票因果网络分析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低轨卫星互联网融合5G信息网络分析与应用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脑网络分析:来自EEG和ERP的证据*
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