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型盆底补片的构建及其在大鼠的应用*

2022-05-06金克勤骆健峰苏爱芳丁明星傅赛红方远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补片染色纳米

金克勤, 骆健峰,2▲△, 苏爱芳, 丁明星, 傅赛红 , 方远书

(1金华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分子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0;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7;4金华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金华实验动物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floor prolapse,POP)最重要的手术治疗方式——盆底重建手术已占到普通妇科大手术的40%~60%。由于盆底结构及力学的复杂性,有高达19%的术后复发率,存在再次手术的风险[1]。文献报道,在盆底重建中,利用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构建组织工程补片,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2],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潜能[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在增殖和细菌/病毒感染风险方面更具优势,且移植排斥反应机率低。然而,有关UC-MSCs 应用于盆底重建的研究较少,需更多的证据。应用丝心蛋白(silk fibroin,SF)、胶原(collagen,COL)、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等网状支架的实验研究证实,辅加UCMSCs 的支架材料修复效果优于单纯的支架材料,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减少局部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免疫调节等有关[4-5]。本研究采用复合UC-MSCs 与SF/COL/聚(左旋乳酸-己内酯)[poly(L-lactide-co-ε-caprolactone),PL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构建新型盆底补片,并进行体内实验研究,探索其修复的可行性,为其在女性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

SPF 级雄性SD 大鼠,4 周龄,购自上海斯莱克有限公司,许可证号为SCXK(沪)2017-0005,合格证号为20170005019883。实验动物房使用许可证号为SYXK(浙)2015-0008。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文件规定。

2 主要试剂

人UC-MSCs由浙江思丹姆干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SF 委托天津医院提取;猪I 型COL 购自成都市科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LCL 由济南岱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逆转录试剂盒HiScript-ⅡQ RT SuperMix for qPCR(Vazyme);PrimeScript ™ RT Reagent Kit(TaKaRa);实验引物由上海桑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纯化;大鼠I 型及III 型COL 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3 实验方法

3.1 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转染人UC-MSCs 将成品UCMSCs 传代并扩增后,将细胞悬浮接种到24 孔板中,每孔均加入3.5×104个细胞,静置过夜。细胞覆盖率达到60%时,换液,加入针对不同的MOI值相对应的病毒量。病毒感染8 h 后换液,并继续培养48 h,最终病毒滴度为1×1011TU/L 的病毒颗粒。然后收集细胞用于后续实验。

3.2 静电纺丝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SF/COL/PLCL 静电纺丝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过程如下[6-7]:将纯 SF 与 COL 按质量比为 70∶30 溶于六氟异丙醇(hexafluoroisopropanol,HFIP)中,得到8%的共混溶液,再将最佳配比的SF/COL 与PLCL{PLLA[poly(L-lactide)]∶PCL[poly(caprolactone)]=75∶25}分别按 100∶0、70∶30、50∶50、30∶70 和 0∶100 的质量比溶于HFIP 中,配制成8%的纺丝液,在电压为11 kV、接收距离12 cm、喷速1.5 mL/h 的条件下进行静电纺丝,电纺后的支架在真空干燥箱内充分干燥。

3.3 纳米纤维支架形貌表征观察与植入前后力学性能检测 (1)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HITACHI SU8010)观察纳米纤维支架纤维形态,通过分析软件测量纤维直径,计算其直径的分布范围和纤维的平均直径,分析SF/COL 与PLCL 不同比例对其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2)采用多功能材料力学实验机(MTS-Exceed-Model E42 及INSTRON-2716-020)对纳米纤维支架的植入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价。以10 mm/min 的加载速率对样品进行拉伸,直至完全拉断。经数据采集系统输出数据并绘制应力一形变量曲线,记录样品最大失效力(N)并计算杨氏模量(MPa)。

3.4 UC-MSCs 在纳米纤维支架上生长及增殖情况的检测 将慢病毒稳转UC-MSCs接种在三维纳米纤维支架上,UC-MSCs 接种后 5、7 和9 d 进行 SEM(Nova NanoSEM™ 45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3.5 埋植实验 将12只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10%水合氯醛300 mg/kg 麻醉后,仰卧位固定,腹部备皮消毒,切开腹侧壁约1 cm。实验组:将负载UCMSCs 的SF/COL/PLCL 补片植入大鼠腹部皮下;对照组:单纯SF/COL/PLCL 补片植入大鼠腹部皮下。用普里灵线缝合固定一针,可吸收线缝合切口。于术后1 周、4 周、12 周活体成像观察动态追踪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布,并分别处死大鼠后对补片进行取材。

3.6组织病理学评价 将样品立即固定在4%多聚甲醛中,通过乙醇梯度脱水,清除并包埋在石蜡块中。使用切片机(LEICA)准备组织切片(4~5 µm),然后根据标准苏木精-伊红及Masson 三色方案进行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情况,腹部壁组织CD31 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检测新生血管。在1、4 和12 周组中对切片进行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半定量评估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和新生血管情况。单个载玻片以0~4 评分。炎症评分:0 分为未见炎症细胞;1 分为每高倍镜视野(×400)可见1~10 个炎症细胞;2 分为每高倍镜视野(×400)可见10~30 个炎症细胞;3 分为明显浸润炎症细胞;4 分为可见形成包裹。纤维化评分:0 分为未见胶原纤维;1 分为可见局限的胶原纤维;2 分为可见中厚胶原纤维;3 分为可见厚胶原纤维;4分为可见广泛胶原纤维[8]。

HE 染色:将切片置于二甲苯中脱蜡,然后于无水乙醇中浸泡,最后自来水浸洗。将切片浸入苏木素染液染色5 min,水洗1 min,1%盐酸乙醇分化数秒,自来水中返蓝,将切片浸入伊红染液中染色3~5 min,再经梯度乙醇与二甲苯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做好相关标记。

Masson 染色:将切片置于二甲苯中脱蜡,然后于无水乙醇中浸泡,最后自来水浸洗。将切片浸入37 ℃Bouin 液2 h,水洗至无黄色。天青石蓝染色液3 min;稍水洗;Mayer 苏木素染色液滴染 3 min;稍水洗;酸性乙醇分化液分化数秒;流水冲洗10 min;丽春红品红染液染10 min,蒸馏水稍冲洗;磷钼酸水溶液处理约10 min,直接用苯胺蓝液复染5 min、1%冰醋酸处理2 min,显微镜下观察染液的染色效果;再经梯度乙醇与二甲苯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做好相关标记。

腹部壁组织CD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二甲苯脱蜡,然后于无水乙醇中浸泡,最后PBS 浸洗。然后切片于 37 ℃、3% H2O2孵育 15 min,PBS 冲洗 3 次,每次3 min;置0.01 mmol/L 枸橼酸缓冲液(pH 6.0)中水煮修复10 min,自然冷却至室温,PBS 冲洗3 次,每次3 min;滴加Ⅰ抗,4 ℃冰箱孵育过夜,转至室温平衡 30 min,PBS 冲洗 3 次,每次 5 min;滴加Ⅱ抗,37 ℃孵育 30 min,PBS 冲洗 3 次,每次 5 min;DAB 反应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反应进度,自来水充分冲洗;苏木素复染,干燥,封片,拍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3.7 RT-qPCR 检测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6、IL-8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量 两组大鼠于术后1、4 和12周,麻醉后处死,取出补片及周围组织。采用TRIzol试剂分离细胞的总RNA,依照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反应。以β-actin 为内参照,采用RT-qPCR 进行IL-2、IL-6、IL-8、TNF-α 和 β-actin 产物扩增及结果分析。RT-qPCR 条件:95 ℃ 30 s;95 ℃ 10 s,60 ℃ 30 s,共40个循环。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RT-qPCR引物序列Table 1. Sequences of the primers used for RT-qPCR

3.8 I 型及 III 型 COL 含量检测 移植后 1、4 和 12周不同时点每组大鼠补片样本均按照I 型及III 型COL ELISA 试剂盒说明书中方法处理,样品处理完毕后置于酶标仪(MD-SpectraMax Plus 384)中,设定检测波长为450 nm,测定吸光度,计算大鼠补片样本中 I 型 及 III 型 COL 浓 度 ,计 算 I 型 COL/III 型 COL比值。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Kolmogorov-Smirnov 法对每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SF/COL/PLCL 纤维支架SEM表征和力学表征

SEM 图片显示,SF/COL/PLCL 纤维支架纤维的直径为(782.8±121.3)nm,成功制备了 SF/COL/PLCL 纤维支架,见图1。SF/COL/PLCL 纤维支架的拉力测试测得其拉伸断裂应力为(3.92±0.48)MPa,此时断裂伸长率为(56.53±15.72)%,拉伸弹性模量为(93.68±8.18)MPa,见图2。

2 接种纳米纤维支架不同时间后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情况

Figure 1. SEM micrographs of SF/COL/PLCL at different magnifications.图1 SEM不同放大倍数观察最佳质量分数的SF/COL/PLCL 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表面形态

Figure 2.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F/COL/PLCL fiber scaffolds.图2 SF/COL/PLCL 纤维支架的应力应变曲线

慢病毒转染的UC-MSCs 植入纳米纤维支架后,第5 天细胞形态正常,细胞结构正常,SEM 观察到UC-MSCs 在纳米纤维支架的外表面和网格内部有粘附生长,少量细胞聚集成片,呈不规则长形,细胞贴壁聚集且有细小空隙;第7 天细胞形态正常,细胞结构正常,延伸强,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较第5 天细胞团增多,细胞贴壁聚集成片的有开裂空隙;到第9天,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出现肿胀和结构断开,SEM 下可见更多的不规则网状细胞团,呈现细胞贴壁聚集成片的有开裂,边缘呈蛛网状,见图3。植入后以同时点的对照组存活率为100%相比,第5、7 和9 天的存活率分别为(137.98±4.53)%、(141.36±1.70)%和(85.92±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活力在接种5 d 后增加,第9 天开始下降。

3组织病理学评估

HE染色显示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在第1周和第4 周显示出清晰的支架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炎症细胞浸润进展,局部组织肿胀坏死、凋亡、吞噬,支架慢慢降解,补片结构中间逐步形成空洞,到第12 周,支架中心区域不再可见,周围组织覆盖周边区域。在负载UC-MSCs 补片组中,纳米纤维膜在第1 周时仍然完好无损,但UC-MSCs 黏附于支架并已形成细胞层,且炎症细胞已显著浸润,见图4。

支架结构在第4 周完全分解,到第12 周,炎症细胞浸润已经消退,炎症细胞浸润评分较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无显著差异。Masson 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负载UC-MSCs 补片组与大鼠组织的整合表现较强;基于CD31标记的血管存在,支架已完全降解,被软组织取代,有广泛血管生成的证据。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与大鼠组织的整合较差,植入12周仍可见支架。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相比,负载UC-MSCs 补片组显示出明显更多的CD31 标记的血管及更高程度的纤维化(P<0.01)。见图5及表2。

表2 不同时点SF/COL/PLCL组和UC-MSCs+SF/COL/PLCL组的组织病理学评估Table 2. The semi-quantitative patho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SF/COL/PLCL and UC-MSCs+SF/COL/PLCL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mplantation(Mean±SD. n=5 to 6)

4 RT-qPCR 检测IL-2、IL-6、IL-8和TNF-α 的相对表达量

植入支架周围组织中 IL-2、IL-6、IL-8 和 TNF-α的相对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普遍下降趋势。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相比,负载UC-MSCs 补片组在植入后1 和4 周时周围组织中的IL-6 水平略有升高,12 周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时点IL-2、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植入后不同时点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水平Table 3.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mplantation(Mean±SD. n=4)

5 补片植入后的体内转归和力学性能

随时间增长,两组I 型COL/III 型COL 比值均增加。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相比,负载UCMSCs组 I 型 COL/III 型 COL 比值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6。

Figure 3.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images show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mplantated onto the nano-fibrous scaffolds. The red arrow indicates the loaded cells,and the cells delineated by the red border are further observed at×500 and ×2 500 magnification.图3 扫描电镜上不同放大倍数观察UC-MSC细胞接种到纳米纤维支架上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形态情况

Figure 4.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scaffolds in each group at 1 week(HE staining,scale bar=25µm).图4 1周时HE染色后两组支架的形态学观察

因第4 及12 周补片已降解,取第1 周的补片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记录样品最大失效力(N)并计算杨氏模量(MPa)。植入后1周,负载UC-MSCs补片组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的最大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载UC-MSCs 补片组的弹性模量高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7。

讨 论

本研究显示SF/COL/PLCL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初始的拉伸断裂应力达到了(3.92±0.48)MPa,断裂伸长率为(56.53±15.72)%,拉伸弹性模量为(93.68±8.18)MPa,该支架起支持细胞黏附、实现力学支撑的作用。此外,以UC-MSCs 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补片,UC-MSCs 的形态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保持稳定,在体外将UC-MSCs 细胞在接种纳米纤维支架后生长良好,接种支架7 d 时,细胞活力最强且细胞增殖能力最强,细胞形态,伸展较好且细胞结构致密,展现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Figure 5. Patho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naked and UC-MSCs+SF/COL/PLCL nano-membrane. The black arrow shows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and the yellow arrow marks the position of the scaffold. Masson staining shows collagen fibers. CD3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s neovascularization.图5 12周时各组组织病理学染色分析

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往往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过强的炎症反应不仅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坏死,同时还引起较强的纤维化,导致网片变形收缩,局部组织硬度增加,网片出现侵蚀等。本研究中负载UCMSCs 补片组1 周时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且镜下炎症细胞明显较多,但随着在体时间延长结构降解较快,12 周时负载UCMSCs 补片组受试位置补片已经降解,而大鼠活体成像显示负载UC-MSCs补片组随着在体时间延长体内分布更广,可能与组织相融合有关。因为此时组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及新生血管生成,组织纤维化评分及血管数负载UC-MSCs 补片组均明显高于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随时间增长,两组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值均增长,负载UC-MSCs 补片组相对较快,而新生血管及胶原纤维大量增加有利于POP 患者盆底组织修复,并对器官起支撑作用。同时,较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早期阶段(1 周、4 周)负载UC-MSCs 补片组的炎症因子水平 IL-6、IL-8 和 TNF-α相对增高,此与组织学观察到的炎性细胞的早期浸润要比单纯SF/COL/PLCL 补片组中更强表现一致,这可能与宿主对基质胶的降解和吸收的反应有关[9]。随着时间延长,可能由于UC-MSCs 发挥了免疫抑制能力,并且可以抑制刺激的淋巴细胞的增殖有关[10],负载UC-MSCs 补片组下降速率相对较快。而及时终止炎症与血运重建早期发作是相互依存的[11],早期高水平的炎症因子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如IL-6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Gopinathan等[12-15]研究显示,IL-6 可以直接刺激血管生成、诱导离体血管发芽、影响细胞增殖等,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似的功效,但持续的炎症过程血管生成发育明显滞后,如IL-6 的高水平会造成总生存期下降[16],而MSCs因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影响局部炎症微环境,使得负载UC-MSCs补片组新生血管生成后,炎症因子及时终止,避免了过强的炎症反应和过强的纤维化带来的损害。UC-MSCs 还能分泌多种神经元相关的生长因子,例如营养介质,有助于组织修复[17-18]。

Figure 6. The ratio of collagen type I to collagen type III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each group. Mean±SD. n=6.**P<0.01 vs SF/COL/PLCL group图6 各组别不同时点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值

Figure 7. The maximum load(A)and elastic modulus(B)of synthetic implants for pelv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Mean±SD. n=4.*P<0.05 vs SF/COL/PLCL group.图7 两组补片在体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

进一步研究表明,植入大鼠后1 周,负载UCMSCs 补片组与单纯补片组的最大载荷无明显差异,但负载UC-MSCs 补片组的弹性模量较高。可见UCMSCs 可改善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使其具有更强顺应性和韧性,避免网片变形收缩。

本研究结果发现,负载UC-MSCs 的SF/COL/PLCL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展现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更强顺应性和韧性,及良好的抗炎性和组织修复能力,可满足盆底重建要求,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补片染色纳米
纳米潜艇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两类幂图的强边染色
超细YF3与GdF3纳米晶的合成及其上转换发光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