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选考题备考策略
——以《旅游地理》为例
2022-05-06湖南
湖南 邓 亮
从追溯我国教育改革历程和探索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之路可以发现,新高考模式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核心素养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高中的地理学习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21年八省(市)启动的新高考与旧高考对比可以发现,在新高考模式下,对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读图、析图等能力都有更高要求。在旧高考时代,地理高考选考题的考查以《旅游地理》与《环境保护》为主,而如今随着八省(市)的新高考启动,选考题的考查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广东省将《旅游地理》替换为《海洋地理》考查,湖北省、山东省不再单独设置选考题。本文选取保留考查《旅游地理》的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及2021年全国甲、乙卷地理试题为例,探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选考题备考策略。
一、试题概览
2021年各省试卷对《旅游地理》的考查各有不同,设问多元、形式多样。梳理各省区的试题,可以发现在旅游地理板块,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和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两个“大视野”背景下,各地命题凸显特色,彰显《旅游地理》魅力。
表1 2021年部分高考试题对于旅游地理的考查内容
根据表格可发现,虽然全国甲、乙卷、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设问形式均为1小问,实际上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设问形式更偏向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即两小问层层递进式设问。全国卷命题经验丰富,力求在素材、形式上改造创新,底蕴深厚。地方卷初出茅庐,一方面为了降低学生作答难度,另一方面也考量试卷难度、区分度等因素,偏向设置赋分更为明显的两小问,这一点与全国卷有所不同。以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2021年全国乙卷试题为例:
【例1】(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9题)
是谁掬一捧圣水浇灌出绿洲
是谁将一面铜镜遗落在戈壁大漠
让一池碧水盛满了蓝天白云……
酷爱旅游的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被大漠边缘清澈的湖水吸引。该湖泊位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漠与花岗岩山体之间,被称为“大漠天池”(图1)。该小组计划于暑期一探究竟。
图1
概括大漠天池旅游景观特点,并围绕天池成因设计研学旅游活动内容。
【例2】(2021年全国乙卷,43题)
地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阿者科村,保留着完好的梯田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和文化。曾经有的村民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为了保护哈尼传统文化,改变贫困落后状况,2018年某科研团队应当地政府邀请,经多方调研和探索,提出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不租不售、不靠外来资本介入;通过智力援助和当地政府支持,组织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自我经营和管理,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村集体公司留成30%,村民分红占70%。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执行。
说明阿者科村实行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
从例1可看出,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旅游地理试题设计力求创新,改变以往一贯的“图文”材料形式,增加“诗文”材料导入,彰显了地理与语文知识结合的跨学科特色。研读命题素材,大漠天池位于极端干旱区,昼夜和季节性温差都很大,花岗岩体内断裂和节理构造发育,强烈的温差、阳光照射以及强风,为花岗岩的风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大漠天池附近恰好可以见到风蚀与盐风化两类成因截然不同的洞穴。此题展现了地理可以作为美的载体,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地理之美、自然景观之美,有力地提升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大漠天池”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漠天池旅游景观特点以及研学旅游活动设计。解答该题,不仅需要阅读材料,还要从图中发现该地有沙漠、湖泊,还有蓝天白云等,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具有多样性。干旱地区沙漠与湖泊相得益彰,旅游景观的非凡性强。从设问来看,注意要围绕天池的成因设计研学旅游活动,设计围绕天池的成因开展,主要从湖水的来源、区域地形、地势特点、区域气候资料、天池面积大小及其变化、天池水盐度和矿物质检测等方面设计。
除此之外,此题还突出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地理规律是在经过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而得出的。地理试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通过观察、概括、归纳、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逻辑和思维方式,规范表达。此题以“地理兴趣小组”为主体,以“研学旅游”为载体,设问指向设计研学旅游活动内容,彰显地理丰富特色。学生可从查阅资料掌握湖区降水量、蒸发量的数值大小;实验探究沙漠和花岗岩对湖水下渗的影响及差异;实地考察入湖河流的数量及水量大小和河流水的补给来源;实地考察湖泊面积并推测其变化;实地考察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点;对天池水盐度和矿物质进行检测等角度思考,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答题的过程中渗透地理实践力。
二、备考策略
(一)关注红色旅游特色,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梳理2021年各考区旅游地理试题,不难发现在素材选择上大多以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为载体,故笔者梳理了旅游地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立足点的思维拓展图(图2)。如2021年全国甲卷,以京九铁路和昌赣高铁两次新修铁路“绕弯”兴国县为素材,彰显红色旅游风貌,体现在国家的决策下,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紧贴时代主题,弘扬革命精神。再如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通过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革命中心地的历史演进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选择,诠释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军事智慧,体现了红色旅游的无限魅力。2021年全国乙卷(例2)则更加关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以“阿者科村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分析”设置综合性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维度的深刻体验、思想升华。着力展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开发式扶贫是脱贫减贫的制胜法宝;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内源式旅游开发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智力扶贫是减贫脱贫的重要驱动力。素材的挖掘对于研究备考有重大的导向意义,早在2014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可见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是旅游地理教育教学的长效热点话题,备考时应着重关注。
图2
(二)建构基本思维框架,灵活分类分项复习
从已考试题来看,旅游地理试题一般可分为6种题型:地理基本技能型综合题、地理特征比较型综合题、地理原理运用型综合题、读图分析型综合题、数据解读型综合题、综合问答型综合题。而内容上考查的重点则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该部分综合性比较强,设计范围比较广,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包括旅游景观欣赏、著名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旅游资源的评价。
表2 旅游资源评价维度与参考内容
整体来看,旅游地理模块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其综合性强,内容分散,不易抓住重点。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框架,良好的思维框架可以促进学生找准命题信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附着点,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结构图,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灵活分类分项复习,做好全面的学习,完成由点及面的系统学习过程,为旅游地理模块的良好思维框架奠定基础,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前提。
(三)探究个体旅游实践,增强地理综合认知
从2021年四套试题来看,可引导一线师生探究个体旅游实践,即旅游地理的底层逻辑(图3),使学生认识到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即拉动经济发展(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环境)。
图3
还需要格外关注的是,新高考旅游地理的导向是细分要素考查。最明显的是全国乙卷:从例2来看,考生需要关注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原开发模式村民将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导致本地居民减少,原来的梯田可能撂荒,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村民收入较为单一;新的开发模式村民收入有民居、梯田等,收入形式多样,村民收入提高,利于改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外迁,保留原有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梯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智力援助,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兼顾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这与传统的旅游地理试题考查有较大差别,不再关注特别的旅游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而是关注细分的要素,在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与经济地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同时,试题也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如何用旅游实际推动区域发展?在丰富的试题中已经给出了充分的答案。即因地制宜是关键,需要通过构建多样化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降低旅游产品的时间差异,打造全时节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完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增强景区接待能力,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消费体验;优化与创新旅游线路(集群式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创新设计,鼓励旅游用品的研发,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合产业资源,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规模效益和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实现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