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见误区及对策浅谈
2022-05-06浙江刘美霞
浙江 刘美霞
在地理学习备考过程的后期阶段,学生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无法自拔,题海战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只在题海里“遨游”,不抬起头来到“水面”看方向,容易陷入疲惫的瓶颈期。此时教师更应该提高复习和练习的效率,需要精准讲练,精准讲练就是要找出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和学生思维的漏洞。基于此,笔者从学生日常练习中总结出以下常见误区并结合具体案例给出相应的对策。
1.含沙量与沉沙量概念不清
流水地貌当中含沙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是单位体积的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也就是测算的水中的泥沙的质量,而部分同学由于对概念不熟悉,容易误解为沉积在水底的泥沙量,导致判读失误。
【例1】根据下面同一条河流四个河段的河床剖面图判断含沙量最大的河段是哪一段。
【答案】③
从图中可知,③处河床剖面呈现明显的“V”字形,说明该河流下蚀作用强,河流流速快,携沙能力强,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映含沙量大。同学们多数错选①,理由是,根据图例,①处的河床底部泥沙最多,所以含沙量最大。这里就是典型的概念不清晰。
【对策】河床淤积的泥沙多不代表此河段泥沙的含沙量最大,只能代表此河段泥沙的淤积作用强,代表此河段河流的流速较慢,在植被覆盖率、地质、土质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恰恰代表着含沙量小。河流含沙量多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流量和流速(正相关),植被覆盖率(负相关),土质(同等条件下,土质更疏松更容易被地表径流带走),地质条件等。
可以用瓶子装上水和泥沙,在晃动的时候和平静的时候水的浑浊度不一样,以此来加深对含沙量和沉沙量概念的理解。
2.工业类型的判读中概念不清
在对工业类型的判读中,部分同学容易只识记典型的工业企业名称而没有理解工业类型划分的原理,从而容易在“电子装配厂”和“高级服装厂”的工业类型判读中出现失误。工业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靠不同的工业部门在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有不同的侧重而划分。
【例2】下表为某两个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读表完成下题。
工厂原料能源运费科技工资其他①46%17%2%5%14%16%②17%10%11%3%39%20%
工厂②可能是
( )
A.高级服装厂 B.钢铁厂
C.玩具厂 D.精密仪器厂
【答案】C
因为从投入构成情况来看,工厂②投入比例最高的是工资,那么最有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题中四个选项当中只有玩具厂符合要求。本题容易错选A和D。错选A的原因是把高级服装厂和普通服装厂搞混,高级服装厂最大的成本投入在设计研发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错选D的原因是从表格中工资投入占比最高得出该工厂为科学家、工程师云集的技术密集型企业。
【对策】首先,区分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部分学生认为技术导向型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科学家或者研究员,工资收入很高,那么这种企业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工资成本占比就相对较多。技术指向型工业的定义指的是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部门,它的生产过程中技术投入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他因素,虽然技术性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高,但是在整体的生产成本中,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应该是占比最高的,那么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投入是否一定是全投入到了人员的工资上呢,显然不是,以芯片为例进行研发设计,运营测试、不同工艺设备、硬件、软件、产权等都属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在这样的计算之下,工资成本占比就不会是一个最大的比重了。
其次是慎用“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经常能够发现学生在区位因素选择上非常喜欢选“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虽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确实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而降低成本只是措施的一个方面,如若不能产生效益的成本节约,那么对于企业也是无益的,正如我们的技术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再丰富再廉价对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收效甚微,切记,“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虽好,但不要滥用,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并不适合所有产业。
3.气流运动方向判断缺乏综合思维
在判读上图的时候,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失误,只记住了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这句话就是同学们的误区所在,以为所有的气流运动都是高压指向低压,实际上,只有水平运动的风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运动则不适用此原理,在根据等压线判读出①的气压值高之后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的原理,补充近地面等压面,得出甲处为低压,就容易把甲处的垂直气流方向理解成下沉,如下图所示:
第二个失误是对高低气压的判断,课本上标注的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有时高空高压的气压值比近地面低压的气压值要低。
【对策】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没有理解原理,导致做题失误率高,基本原理是: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不均引发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明确两个关键点,第一要理解气流运动的先后,是先有垂直运动,再有的水平运动,第二是理解气流运动的动力区别,最开始的垂直运动是热力原因引起的,而后来的水平运动是动力原因引起的(也就是由高压指向低压的空气运动是发生在水平运动当中)。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对垂直方向上看起来是气流“由低压流向高压”而感到困惑了。
4.水库与下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地理学习过程中过程性和整体性概念的学习要渗透到很多方面,在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当中,下渗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应用也非常广泛,尤其在城市内涝当中运用非常的多,有的时候学生容易忽略一个概念,那就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是不规则的圈层,最关键的是,它是连续的,意味着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是有相互补给关系的。水库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量,而非我们理解的单纯的拦水、水库截留河流水,但是也会根据河流的季节变化来放水,所以对于河流下游来说,主要是调节径流变化而不是减少下游水量(当然,不同的水库在实际操作当中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蓄水放水安排,如有特殊情况,题目材料会做说明)。
【例3】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答案】C
部分学生容易错选A,误认为增加了下渗之后,地表的径流会减少,地下的径流会增多,从而使得河流的流量下降。
概念明晰:植被浅沟和绿地的设置表面上来看是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但是从长远来看,下渗到了地下的径流对地表径流也有调节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设置了湿地会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
【对策】在讲解水体类型的时候,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介绍清楚,对于后续河流补给方式知识点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5.普遍性地理规律和实际地理情况的区分
高中地理总结的地理规律多是一般性的,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会产生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特征或地域文化,此时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充分发掘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而非简单地死记硬背。
例如,钱塘江大潮,笔者在讲解潮汐原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图来讲解天体引力对于潮汐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理论上每个月的初一或者十五是潮汐最盛的时候,但是学生会问,为何古诗词当中说到“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水更大呢?潮汐这部分内容是在必修一的“海水的运动”这一节讲解,这个时候的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地球运动,所以我们以理论上的情况来讲解潮汐的形成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如果学生对此提出追问,老师也应当储备一些背景知识以做解答。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叫做白道,月球轨道面相对于黄道平面的倾斜角度大概有5.1°,同时月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不是正圆形,所以地月位置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月球绕转到白道与黄道面相交的位置才有可能产生日食,同理,只有在月球绕转到白道与黄道面相交的位置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日、地、月一线,此时的引潮力才最大,但是地球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不一定每个月都是初一的潮水最高,也有可能是初一附近的初二初三也有可能是十五附近(如图所示)。
6.大气运动中气流与风向的区分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所以热力环流的应用更侧重强调的是一种气流的运动规律。所以气流的运动有水平有垂直,垂直方面我们主要考查对气压和天气状况的影响,水平方面我们主要考查的是气压变化之后对风向变化的影响。
我们很多时候讲解山谷风时都是如下图所示的画法。
面对此图,可能会有以下疑问:
①山谷和山坡的气温差异是导致山谷风的成因吗?
②风“上坡”“下坡”会有什么影响?
③风和大气的垂直运动有什么联系?
此时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气流,一个是风。
气流的运动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但是风的定义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山谷风应当也是如此,风是水平的,在整个山谷的垂直方向上都是大致由山谷吹向两侧的山坡,所以我们最后总结出气流的运动规律,即白天气流运动的方向整体是从山谷流向山坡,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气流运动叫做谷风。
正确的山谷风示意图如下。
再比如气旋和反气旋,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种图,如下。
然后据此得出,北半球气旋的北侧是吹东北风,但是同学们会注意到,箭头是弯曲的,实际上弯曲的箭头是气流箭头,风的箭头应当是画直线,直接用气流方向来判断风向是不科学的。示意图改正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涉及众多概念、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题目设问中有时会出现陷阱式概念,学生们课堂上只是听过但是没有理解,容易失误且不容易发现,比如“断层谷”和“地堑谷”“冲积扇”和“三角洲”,“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等;对于容易出错的术语和概念学生需要长期积累和对比总结来巩固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多归纳,多总结,应当对一些易错的地理概念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巩固,在试题或者练习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查,做到有的放矢的练习和讲解。在日常表达中多运用规范性的语言和概念来解释地理现象和阐明地理过程,减少口语化表达。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熟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