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培养论纲

2022-05-06葛文峰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徽省安徽特色

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翻译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这标志着翻译作为一门新兴的本科专业在安徽省首次设立。截至2021年,安徽省内高校已先后有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蚌埠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三联学院等共计9所省属地方高校设置翻译本科专业。8年来,安徽省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初见成效,造就了一批口笔译人才,对安徽省就业市场上翻译人才需求紧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的安徽省属高校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也逐渐凸显出“本地化”培养特色不足、难以胜任省内区域性翻译工作的问题。这是地方高校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与英语本科人才培养保持一条路径的直接后果。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为地方高校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指南》的“培养目标”规定,翻译本科人才是“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各行业口笔译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25。因此,探索安徽省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培养出既具有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又具备本地化区域知识储备的翻译人才,是当前安徽省属高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客观分析社会需求,探究本地化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输送‘双强’(翻译、职业的素养)‘双高’(跨文化沟通、语言服务的能力)”的翻译人才[2]。

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高校在教育部总体纲领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与当地需求而制定的专业办学、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的计划性文件。为了避免出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情况,《指南》规定,“各普通高等学校应在参照《指南》的基础上,根据办学定位,社会需要和区域特点,制定学校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25。这意味着对接“地方”、服务“地方”就成为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

目前,安徽省经济发展迅猛,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涉外交流日益繁荣。基于此,安徽省各高校在制定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初,必须对省内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精准获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信息,使得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对接。如此一来,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目的就更为明确,教学内容就更为丰富,知识储备要求就更加具有本地化特色,翻译能力考核也更为灵活。保留原文本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求同存异”,结合安徽省情,参照所在地区的行业优势与自身学科优势,开拓出特色鲜明的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

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严格按照《指南》中的“培养目标”制定。按照常规,安徽省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两年小修,四年大修”的修订、完善实施惯例。综合考量安徽省9所高校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已有的培养方案中,重点强调了语言、知识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本地化导向的落实,以安徽省需求为目标地方涉外翻译的导向性不明显。安徽省已有翻译教学研究者指出:“翻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取向,要做到通才与专才兼顾,不可偏废。”[3]“专才”即指掌握特殊专业知识、具备特色教育背景的翻译人才。这对安徽省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确立,具有探索性的指导和启示价值。

作为应用型专业,翻译专业尤其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发展,才能办出特色。全国各地区域性发展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由此产生了翻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元化[4]。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地域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不同规格下产生,从而体现出本地化特征。对于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而言,无论是全新方案的制定,还是常规的方案修订、更新,都必须以充分、深入的调研为基础。为了明晰安徽省究竟需要哪些本地化翻译本科人才,各高校可以探索这些基本的调研途径:翻译专业负责人到安徽省内代表性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走访,听取单位及在岗翻译人才的意见;区别行业划分,延请安徽省内特色行业、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校,与翻译专业教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打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两个环节之间的隔阂;利用寒暑假,布置、实施在校翻译本科生进校专业导向的社会调研。从学生层面获取他们对翻译专业社会需求的信息;建立毕业生追踪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翻译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角度的调研与沟通,全面把握社会人才市场对翻译本科人才的需求,了解翻译本科生的职业规划与志愿。调研的内容应就以下几个议题进行:在把握安徽省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梳理涉外经贸的特色;耙梳安徽省主要行业领域的翻译人才紧缺程度及类型;剖析安徽省社会需求与翻译本科人才知识、技能等素质的关联与衔接;计算安徽省主要城市翻译本科人才需求的总量及行业数量;估算安徽省内近几年的翻译本科人才大致的就业前景;重点收集、分析安徽省内与翻译本科人才专业对口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信息。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的翻译专业负责人与教师就培养方案的本地化内容进行专题协商、讨论,组织社会行业作家、兄弟院校学者重点对培养方案中的地方特色环节进行论证。这样可使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地方特色更为突出,凸显翻译本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培养方案确定之后,课程设置与体系构建就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指南》规定,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类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四个部分。

如表1所示,“课程类别”的四个板块中,除了必修课程属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基础性的英汉双语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课程之外,其他均可以在“本地化”理念的指导下,开设相关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程”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包括第二外语课程),“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灵活性、特色性,“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1]26。“当下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还有所不足。”[5]“通识选修课程”共计10学分,约可以开设5门本地化的特色课程,空间很大,为本地化理论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契机。例如设置“安徽戏曲文化概论”“安徽工业能源导论”“安徽科技发展概说”等结合当地与院校实际优势的通识课程。“分类(方向) 课程”属于选修课程,5个课程系列中,“口笔译类课程”是重中之重,选修不少于14学分(7门课程)。《指南》提供参考的“科技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文化翻译”等课程,可以由各高校自主修改设置为“安徽科技翻译”“安徽旅游翻译”“安徽商务翻译”“安徽文化翻译”等安徽省本地化翻译课程,也可以根据当地行业特色,设置“汽贸/化工/能源翻译”“黄山旅游翻译”“黄梅戏英译”等省内地域/行业翻译课程。“分类(方向)课程”其他4个课程系列中,每一个至少开设2门课程(4学分)。“语言学类课程”可以开设“江淮官话与英语对比及翻译”;“文学类课程”可以设置“桐城派散文与英语散文对比与互译”“安徽经典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文化类课程”设置“安徽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安徽社会文化的世界意义”;“国别与区域类课程”设置“《淮南子》英译与西方哲学著作比读”“全球史中的安徽文化史专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实践课程”开设以安徽经济、科技、卫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英汉口笔译实践课程;“专业实习”可以在省内就近遴选企事业单位,进行本地化专业翻译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安徽省级、国家级项目为依托,广泛开展本地化翻译项目。譬如2020年获批立项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就包含了“安徽红色旅游文化翻译传播研究”“黄山市非遗文化翻译实践与研究”“以安徽名茶为例看中国名茶的英译”“景区公示语的规范化研究及创译可视化——以歙县徽州古城为例”等,凸显了安徽为本地化特色。“社会实践”可以安排翻译本科生进行本地的公示语、博物馆等英译翻译、校对工作;在各高校条件、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加以翻译介绍安徽事务的外事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既可以围绕安徽本地化内容的翻译事件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也可以以安徽本地化的文本作为翻译对象,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撰写翻译报告。

表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 (2020)课程体系简表

三、师资建设与教材编写

翻译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翻译学的理论知识与跨文化视野之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多领域、跨学科、地域性的英汉口笔译实践,掌握翻译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不断实现翻译知识、技能与教学三者之间的交融及创新。

翻译本科专业在安徽省尚属于新兴专业,各高校翻译师资队伍大多数仅具有传统英语专业背景(如淮北师范大学等4所师范院校开办翻译本科专业,教师来源于原有的英语教育队伍),翻译专业素养不够健全,尤其是安徽省本地化翻译知识与实践不足。他们必须适应当地现实需要,进行继续教育,逐步向翻译专业、本地化背景的翻译专业教师转型。对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翻译专业师资培训项目,以本地化为基本取向。翻译专业教师“有接近职业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他们的本地化“译者职业化对翻译本科专业教学的影响非常明显”[6]。一方面,学校人事、教学等部门联合制定翻译专业师资的培育计划,重点利用安徽省内高等教育的翻译专业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障碍,逐步将原有师资“送出去”,或在职进修、或脱产攻读翻译教学、翻译研究专业(方向)的更高层次学位,提高翻译专业素养。“全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计划”“翻译教师专业发展研习营”可以为安徽省各高校的翻译师资组织有针对性的“翻译与本地化特色”“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项目,提供面向安徽省的“一对一”研修服务。另一方面,各高校还可以落实“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长效计划,将“外部”优势翻译资源引入校内,为我所用,增强本地化特色。邀请国内外知名翻译教学与研究学者进校,以专题讲座、学者工作坊的形式,结合自身特点,对师资队伍进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加强省内9所开办翻译专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在师资队伍方面互聘专业学有所长的教师进行跨校授课,实现各地“经贸”“旅游”“文化”等特色翻译师资的“互通有无”,较快实现安徽省翻译专业师资队伍的“本地化”建设目标。《指南》还指出“应用型课程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1]33。作为补充,各高校还应聘请安徽各地各行业的专业翻译人才作为本校师资队伍的补充,不仅局限于“指导”,还可以安排本地化翻译的授课任务。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本地化特色课程设置框架确定之后,则会面临着专业教材的编撰问题。虽然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推出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本科教材”和“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但是这两套教材是全国范围推广的教材,缺乏各地本地化教材。安徽省翻译本科专业地域特色教材的编著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编者必须具备专业、行业资质,倡导合作编撰。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翻译教材必须由行业学者、专业翻译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编写。本地化的翻译专业教材应该体现出“知识+翻译”的编写理念,编者如果不是特殊行业的学者,编著的教材就会显得不专业,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翻译技巧探讨。譬如《安徽矿业能源翻译教程》可以由淮北、淮南矿业集团的专业人士与淮北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的翻译专业教师合编。

第二,突出真实翻译案例,强化专题知识,做到专业知识与翻译方法的有机结合。专题教材中的案例,必须是最时新、最具代表性的翻译个案。教材必须以案例为点,以翻译方法为线,以章节逻辑为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构架。在鲜活的安徽特色本地化翻译示例中,以真实双语语料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素材,通过“原文→译文→评讲→二次改译”的内容结构,传授具体的翻译过程、策略。

第三,本地化翻译研究与教材编写相结合,重点解说专题翻译中的难题和要点。安徽省本地化翻译专业教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应反映全新的本地化翻译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指明本地化专题翻译的关键难点。安徽特色翻译教材不但需要以行业翻译实践经验为基础,更需要深邃的翻译学术视野,敏锐、透彻地发现某个本地化翻译案例中存在的难题和挑战,提出条理性的解决办法。譬如,安徽外宣翻译强调翻译的时效性和传播效果,黄梅戏翻译需要地域文化自觉、自信为前提,安徽对外经贸翻译重视表述规范与术语统一,黄山旅游翻译需要创造性的译法,这都是安徽本地化专题翻译教材编写的重中之重。

四、教学、实践与能力测评

传统的翻译专业教学一直延续着课上讲解、课下练习的模式,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这不能完全符合当前的本地化翻译专业教学的要求。安徽本地化翻译教学,要逐渐从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中心,在教师启发性教学的指导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笔者认为,安徽省本地化翻译教学应该综合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翻译工作坊、讲座学习、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以淮北师范大学开设的“安徽经典文化英译”课程为例,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讲授安徽省地域文化概括、翻译方法等基础性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以安徽省内某一地的文化翻译为个案,组织学生探讨文化翻译的具体方法,并由同学分组点评、教师总结;情景模拟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某一地方的文化翻译为基本素材,分别扮演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本理解、语言转换、译后编校、翻译点评等角色;翻译工作坊:定期组织学生就具体的某一安徽文化主题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引导学生借助译后评述信息,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强调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讲座学习:学生可以自行参加、聆听校内、校际(线上)各类与安徽文化、翻译相关的讲座;实践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有序参加校内外的安徽省本地化翻译项目,增加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

翻译本科人才的翻译能力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英汉语言能力、超语言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等五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促进,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7]14。“客观的测试与评估对于保证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翻译教学研究非常重要。”[8]在校培养的安徽省翻译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本地化翻译能力需要经过测评,水平、等次的评估也是翻译教学中的关键一环。

口笔译课程的课后作业在以往传统翻译专业教学中,是学生翻译能力评价的主要方式。本地化翻译教学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安徽省本地化内容为主题的口笔译能力测试试题库。据悉,安徽省内已有相关高校初步建立了“安徽省金融翻译试题库”“安徽省文化外译习题库”“安徽省科技翻译与测评语料库”等。这些试题库根据难易程度划分水平等级,分别对应翻译专业本科生二、三、四年级的学业水平。目前,安徽省内的翻译专业竞赛已经开展起来,并逐步规范,这也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本地化翻译能力的一个手段。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学会翻译教学工作委员会与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起了每年度的“安徽省翻译(笔译)大赛”,旨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第一届(2019) 的汉译英试题为“安徽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第二届(2020)的汉译英试题为“徽州建筑”,均为安徽省本地化内容的外译选题。“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作为测评学生本地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方式。尝试改变以翻译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传统做法,以安徽省本地化翻译实践报告作为新的形式。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经过数年探索,该校翻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均选取以安徽省社会、时文、外宣、文学、贸易、科技产业等内容,撰写翻译报告作为毕业论文条件。这些文本必须是未经前人翻译过的内容,译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并撰写2500字以上的翻译评论。翻译报告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翻译能力,特别是安徽本地化内容的外译能力。

毕业生的专业实习是配合校内安徽省本地化翻译能力检测的一种重要补充。安徽省内的贸易公司、科技园、文化产业中心、涉外事业单位是本地化翻译实习基地的主要来源。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寻找对口单位,与之建立实习“教—学—训”合作关系。双方共同确立实习生的本地化翻译实习任务,实行基地指导教师负责制,突出实习内容的安徽省本地化、对口性与适应性。在为期至少8周的实习中,通过翻译实践、指导教师评改与反馈,不断提高实习生的特色业务翻译能力和译员综合素养,“获得翻译的实践经验,让思维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更加理性和科学”[9]。一是需要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进展,开展阶段性本地化翻译能力检测,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改进;二是需要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传授本地化业务知识及其翻译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群体翻译能力的总体把控与分类、分级考核,做到“因材施教”,忠实启发式教导,以期提高实习生的整体翻译能力;三是校方加强与基地的联合指导,定期安排行业翻译骨干人员为实习生进行集中的本地化翻译讲座指导,传授经验。比如淮北市招商局的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是淮北师范大学本地化翻译本科生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基地属于具有皖北地域特色的中外贸易管理与服务机构,其业务范围呈现出地域性、专业化、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可以有效检测实习生的本地化翻译能力。该中心又将实习生的实习反馈信息送达淮北师范大学翻译专业,促进了本地化翻译教学的调整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本地化需求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校内项目化的课题教学活动与校外本地化专业实习基地的培养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校地、校企的紧密联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10]。

五、结语

“因地制宜,形成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精准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翻译人才。”[7]18安徽省的翻译本科专业开办近10年,亟须进行本地化人才培养的探索。“本地化”与《指南》并不矛盾,相反,《指南》支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与特色,进行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实践。在本地翻译业务激增、本地就业居多的形势下,“本地化”是安徽省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导向,也是本地化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本地化”更是安徽特色翻译本科教材编著、教学以及翻译能力测评的基本指导和核心参照点。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反思以往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安徽省相关高校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省安徽特色
《安徽记事》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