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团队:艺术让乡村更美了

2022-05-06民生周刊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裤脚家村志强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你们变成小裤脚了!”这个被称为“小裤脚”的团队,成员都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群“敢闯、敢做、敢拼”的新时代青年。

为响应时代号召,自2018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丛志强牵头,联合艺术设计、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产业开发、乡村文化等多个学科专业力量,带领优秀青年师生代表,奔走于乡村街巷与地里田间。

“因为驻村期间常遭遇蚊虫叮咬,我们不得不将裤脚扎进长长的袜筒里。”丛志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久而久之,被收拢的裤脚,反倒成了团队装束标志,村民们赋予团队一个响亮上口的名字—小裤脚。

目前,丛志强率领小裤脚团队的青年先后驻村26 次,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建乡村,累计超过700天,探索性地开创了具有高度可复制、推广性的“村民赋能·文化深耕”设计育民模式,并将其落地在浙江、贵州等18个不同类型地方的村庄和老旧社区。

唤醒“三无”山村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鼓励和引导各院师生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开展社会实践。”丛志强正是受此感召,决定带领艺术学院青年师生深入农村开展艺术实践。

如何消除艺术和乡村的边界,为农村设计创造出美好生活?成为小裤脚团队面对的第一个课题。

深入走访调研100多个村庄后,小裤脚团队发现,“政府干,村民看”,以及空心化、原子化等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根源。

怎样唤起村民的主体意识,让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带着这样的疑惑,丛志强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越来越多的理论经验指向“内生发展理论”。

随着深入研究,方向愈加明晰。“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村庄才能实现振兴。”在一次小组会上,丛志强激动地对小裤脚成员说。

丛志强带领赵宏伊、张振馨、张莉苑等团队主要成员,确定了“设计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研究主题,并形成为期12天的初步实践方案。

经过多方沟通,2019年4月,小裤脚团队前往距离浙江宁海县城26公里的葛家村,开启“艺术设计融入乡村”的第一次探索。

没特色、没优势、没潜力,曾是葛家村的真实写照,丛志强却一眼相中了它。“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葛家村这样的普通村落,如果在葛家村能试验成功,其他地方也就有可能成功。”

张振馨是丛志强2019级研究生,她向记者回忆:“当时站在葛家村村路上,打量着路旁的小房子,大家心里十分忐忑,成员们都是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从没长期深入驻扎过乡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坚持在那个陌生的山村待12天,也不确定手中的‘完美计划’是否能奏效。”

起初,村民对团队驻村帮扶并不买账。小裤脚们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访谈,经常被拒之门外;组织给村民讲课,台下一片交头接耳、接打电话,村民心不在焉;有时候,为了拉几个带头人成为“同盟”,甚至被误以为是搞传销的“骗子”。

“村民压根就不接受我们,更别提做研究了。”为了鼓舞士气,丛志强告诉团队,“误解,是因为村民没看到成果,对我们还不够信任。既然村民不接受讲课,那就直接干出点成绩给他们看。”

当团队与村民一起设计出第一个公共休闲椅,第一个儿童娱乐设施,第一家美术馆……村民们禁不住感叹:原来小裤脚们嘴里说的“设计”真的有用。

从那以后,村民对这群来自城市高校的小裤脚的态度大有改观。“在路上见面开始打招呼了,还有的喊我们去家里吃柚子哩。”丛志强惊喜地发现,村民好像开始向团队“妥协”了,研究似乎又可以进行下去了。

从一开始的“推着干”,到如今的“抢着干”,村民感受到了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短短4个月,这个“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的小村落实现了华丽转型,成为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网红村。

不仅如此,葛家村还捧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荣誉,村民变身“乡建艺术家”,成了其他村建设发展的“导师”。

脑袋富 腰包鼓

村庄美了,人心齐了。下一步,如何带给村民更多实惠?随着实践不断推进,小裤脚团队发现:要想村民持续积极投入乡村建设,必须物质精神两手抓。

“说到底,不光让村民脑袋富,还要腰包鼓。”

说干就干。丛志强率领小裤脚团队,再次撸起袖子、扎起裤脚,开始“村民赋能·文化深耕”的路径探索。这次,他们选择了条件尚好的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

经过大量走访入户,团队发掘出村中不少“特色村民”。“会竹篾的、会木工的,还有会烘焙的……”几乎每位村民的技能都不一样,家庭故事也不一样。在小裤脚团队的引导下,村民将手艺与家中特色物件、闲置空间结合,摇身一变,成了盎然知竹馆、木心精工坊、杏缘手工坊等文化创业空间,吸引一批批游客到城杨村参观。

2020 年8月22日,丛志强、吴立行带领研究生和定汪村儿童在废旧门板上绘制“未来书院”匾牌,并正式挂牌。图/徐铭怿

城杨村的打造,首次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建立了乡村运营平台,通过四村联动营销,推出十里亭溪国庆游园会、洋山村篝火音乐会等游乐项目,成为拉动周边4个村人气的强劲引擎。

“乡村运营平台带来的人流,为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带来实实在在的喜人收益。”看到村民在家门口摆起摊,卖起烤土豆、木莲冻、水枪等产品,有的开起农家乐,顾客盈门,笑逐颜开,小裤脚团队也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动力。

2020年8月,小裤脚团队将打造的艺术设计模式带到贵州晴隆县定汪村。值得一提的是,13名来自葛家村的“村民艺术家”,同小裤脚们一起,用设计赋能的理念和方法帮扶布依族乡亲致富。

未来书院,是三方联手打造的重要成果之一。罗昌鸿,是一名大三学生,也是未来书院的主人。当初听说村里要建书院,他主动提出将自家110平方米的房子改建成书院。

“匾额上的4个字,是孩子们一笔一画描到一块破旧门板上的,尽管匾额稍显简陋,但质地古朴、色彩斑斓,让村民对书院的未来充满希望。”罗昌鸿说。

除了未来书院,一批批特色改造项目也在定汪村相继亮相:村活动室打造成“葛汪之家”;来自东部海岸的扇贝、海螺,与定汪村的土石组成别具特色的景观;项昌琴家建起“织梦坊”;黄葛树景点基本改造完成,村民闲暇之余可以坐在那里聊天。原来脏乱差的卫生死角,经过艺术加工后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小景点。

2021年10月,设计赋能定汪村模式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考察学习。这些靠双手和汗水堆砌的成果,让小裤脚团队坚信:靠村民振兴乡村,潜力无限。

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近年来,乡村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也为青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回到泥土地,回到家乡,丛志强认为,有必要突破单纯造物的设计边界,向构建人村关系的乡村社会设计领域迈进,即设计赋能村民,激发村民振兴乡村。

“一竿子深深扎到村子里,才能真正把事情做起来。”乡村是小裤脚团队获得真知的原野,扎实的设计实践让“艺术赋能村民”的模式与方法愈加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小裤脚团队的青年师生深度关注乡村的人、文、地、产、景五大禀赋,激发村民运用自身技能、乡土材料、闲置空间和本村文化进行创新创造创业。

扎下根、融真情、见实效,“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农村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小裤脚团队成员张莉苑说。

每天吃住在村里,研究在村里,创作在村里,小裤脚们与村民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事、干一家活,早已融入村民中,成为村里一员。

以青春之热血,启智乡民,助力村庄。如今,越来越多的小裤脚奔走于乡间田野,挥洒着激情与汗水,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猜你喜欢

裤脚家村志强
学习“集合”,学什么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连体裤的大裤脚时代
Analysis of Tibetan Plateau Vortex Activities Using ERA-Interim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3
往上缩的裤脚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