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花菜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22-05-06翁灵坚

种子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翁灵坚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种植出品质优良高产的无公害绿花菜,是广大绿花菜种植者一致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多年关于绿花菜种植研究经验,介绍了绿花菜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绿花菜种植者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绿花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5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635.3       文献标志码:B

绿花菜俗称西兰花,还被称为青花菜、意大利芥蓝,具有容易栽植、适应性强等特点。花球是其食用部位,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能有效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1]。绿花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是一种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绿花菜的颜色艳丽漂亮、风味好,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因此广受消费者的喜爱,从而为绿花菜的种植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在绿花菜的种植过程中很难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会引起农药残留等问题发生,对其品质会造成影响。

绿花菜的原产地是地中海东部沿岸,当前国内北方和南方都已经有栽种,已经成为常见的蔬菜品种。绿花菜适合在冷凉气候地区栽种生长,但是要注意只能在秋季和冬季进行栽培。浙江省是我国秋冬绿花菜的主要栽种区域,其绿花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5[2]。绿花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当前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绿花菜颜色鲜艳、口感极佳,深受市场喜爱[3]。种植绿花菜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国内绿花菜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着国人对无公害蔬菜的青睐,提高绿花菜种植质量,是当前绿花菜种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鉴于此,对绿花菜种植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绿花菜高产栽培技术。

1 绿花菜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

当前,在国内农作物市场上,绿花菜属于一种常见的蔬菜品种,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其他蔬菜相比,绿花菜对于栽种、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因其不耐高温,所以需在阴冷环境下种植和生长。

在栽种绿花菜时,种植者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在低温环境下种植绿花菜,更容易保證其种植质量。绿花菜种子在发芽的过程中,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5 ℃左右,能保证绿花菜种子顺利发芽。而绿花菜的茎叶夜间生长适合的温度为18 ℃,白天将温度控制在15~25 ℃较为合适。绿花菜的花蕾发育阶段中,最理想温度值要控制在15~18 ℃,在0 ℃以下时,绿花菜最易被冻伤。温度如果在5 ℃以下时,绿花菜正常生长将会受到影响;温度如果在25 ℃以上时,绿花菜可能会发育不良。

同时,绿花菜生长过程中对土壤酸碱度也有相应的要求,土壤pH值为6左右时栽种绿花菜比较适合其生长,土壤多为沙壤土、壤土[5]。

另外,绿花菜种植需要的肥料主要是钾肥与氨肥,还需硼、钙、锌等肥料,但是必须合理控制肥料用量,避免发生烧苗问题,对绿花菜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绿花菜茎叶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是其需要大量水分的时期,这个阶段中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可能会引起茎叶生长发育不良问题,所以必须保证充足水分,适当给绿花菜浇水。如果是在雨季,绿花菜田内不可积水过多,否则就会遭受病虫害,使种植质量降低,所以如果有积水必须立即将其排出。绿花菜种植生长对于季节没有很高的要求,可以在春天种植,也可以在秋天种植。主要种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大棚种植,一种是露天种植[6]。

2 绿花菜的商品特性和营养价值

2.1 绿花菜的商品特性

绿花菜是甘蓝的一种变种,绿花菜花球紧密,而颜色呈翠绿色,花蕾形状不大,不会有黄花、散花情况,清洁花球表面后,不会有灰土等杂质。无病斑、虫斑,而且不会腐烂[7]。

2.2 绿花菜的营养价值

绿花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矿物质、脂肪、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等。与辣椒相比,绿花菜的维生素含量是其的数倍,而且叶酸含量也较高。另外,绿花菜的矿物质成分要明显高于其他蔬菜,主要有锌、钙、锰、磷等多种矿物质,同白菜类的十字花科植物比较,绿花菜营养程度更高,因此被称为“蔬菜皇冠”。绿花菜的生长环境以冷凉且无重霜地区为主,属于凉性作物。正常情况下,绿花菜生长温度控制在15~22 ℃为宜。绿花菜适合在土质肥沃、疏松、排灌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生长,因此其种植生长过程土壤环境一定要保证肥沃[8-9]。

3 绿花菜高产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种植绿花菜前,其品种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到种植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国内某些地区适合种植早熟品种的绿花菜,而且在秋季、春季播种效果最理想,播种炎季品种最合适;而还有的地区适合在夏季、秋季播种,播种苏青3号较为适宜。炎季正常产量约为4 000 kg/hm2,能够采收两次,其中第二次采收可以达到5 000 kg/hm2;苏青3号是一种晚熟产品,只能采收1次,产量大约为50 000 kg/hm2 [10]。

3.2 育苗技术

科学合理育苗是保证绿花菜高产的基础,在进行育苗时首先将苗床准备好,苗床必须选择肥沃且无根种病菌的土壤。苗床的长度控制在6~7 cm最适宜,宽度控制在150 cm左右,高度控制在10~15 cm,提前在苗床上浇高质量农家肥作为基肥,消毒苗床后晒干。种子晒干之后拌土,将50 g种子和10 kg土壤进行搅拌,注意搅拌要均匀,之后放入湿布内或放置到阴凉地方催芽。正常情况下,需等待1~2 d种子就能够露白。播种前,为避免遭受病虫害可提前拌种,拌种时注意不要对芽造成损伤。播种时苗床要保证充足水分,浇水工作要提前做好,当水渗下后可适当撒上细土,撒土时要注意将细土厚度控制好,之后把种子撒在苗床上。播种后为避免种子被鸟雀啄食和天气变化,可使用稻草将苗床覆盖好[11]。

3.3 定植技术

定植技术同样会对绿花菜的种植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定植要根据气候季节、苗生长情况科学合理进行。正常情况下定植前7 d就要开始炼苗,如果绿花菜品种是夏季、秋季育苗,则需要在高温炼苗。选择早上和下午,揭开遮阳网,使光照时间适当延长,并提高光照强度。起苗前1 d,要用水浇透土壤,有利于顺利起苗,而且还能帮助绿花菜秧苗多带些泥土,有效提高绿花菜成活率。绿花菜秧苗栽种时,栽种密度要控制好,不能疏松也不能拥挤,要保证种植密度适宜,栽种密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花球次品数量较多;反之,将会影响到绿花菜栽种质量,定植时要科学评估地块,然后将栽种密度控制好[12]。

3.4 田间管理

做好绿花菜种植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工作是提高绿花菜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各项相关管理工作必须到位,以保障种植质量。具体来讲,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3.4.1 水肥管理工作

绿花菜定植成活并且长出1~2片新叶后,可进行追肥,以保障绿花菜茁壮健康生长,从实际种植情况来讲,施肥频率要保证每隔7 d施加1次,起始阶段因为植株过小,要控制施肥量,不可过大。在绿花菜植株健康生长状态下,可以使用常规尿素、磷酸二氢钾复合肥,设定比例3∶2即可。

同时,还可将其调配成溶液喷洒使用,前期施肥量应控制在4 kg/667 m2左右,到生长后期时,可提高到10 kg/667 m2左右,有利于绿花菜健康成长。同时,在绿花菜种植过程中,不需要过多水分,所以种植过程中土壤保持湿润即可。土壤不可非常干旱,更不允许园中长时间有大量积水存在,以免积水过多引发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绿花菜的健康生长,所以需要及时排水,严格进行管理。

需要在绿花菜移栽之后及时浇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遮阳网覆盖,提高植株成活率。植株成活后,要做好控水操作,保证绿花菜根系健康生长。绿花菜植株生长中后期阶段需水量较大,同时因为该时节中气温会提升,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所以要做好浇水工作。如果当地干旱,浇水工作必须及时,使土壤保持湿润,田地畦面可使用杂草或稻草覆盖,以保障水分充足,防止水分蒸发。在夏季降水较多,遇到降水,要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保证畦面没有积水[13]。

3.4.2 中耕工作

种植绿花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中耕处理工作,科学合理的中耕处理,可以更好控制土地质量,预防土地发生结块,同时还能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保证向绿花菜提供充足养分,促进其根部健康生长。中耕还能将杂草清除干净,使杂草无法吸收营养。从中耕实际情况来看,绿花菜植株定植后7 d左右就可进行中耕工作。后续要根据土地结块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好杂草生长情况。在开展中耕的同时进行浇水工作。

3.5 病虫害防治工作

3.5.1 黑心病防治

在绿花菜生长过程中,茎部如果变黑,并且在食用时有苦涩的味道就说明发生了黑心病。这种病虫害多出现在秋冬收获季节,这是因为该种病虫害喜欢冷凉、潮湿的环境,预防方法如下。一要定期喷洒杀菌剂;消毒处理种子、土壤,要适当整地,以预防病虫害。二要保证空气流通,改善排水;绿花菜不耐涝,所以田间不要积水,若是宽畦,畦宽连沟要保证1.7~1.8 m。三要在减少氮肥使用的同时增加微量元素用量。发病时可喷洒50%代森铵1 000倍液,最多使用15 d就必须停止用药,以保证绿花菜安全生长。

3.5.2 黑斑病防治

黑斑病会为害绿花菜的叶片、叶柄,发病后绿花菜叶片会有水渍形状斑点,低温和高温环境均会发病,起初为褐色小圆斑点,随着发病加深变为深褐色環形圆形斑点;发病规律基本在湿度超过85%以上,气温17~20 ℃时最容易发病,预防方法如下。

一要定期清洁田园,将种子和具有防止软腐病的药进行搅拌,避免病菌侵染种子。二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和灭菌,以减少和阻止叶片枯萎。三要增加磷钾肥使用量,需合理密植。若发现黑斑病,早期可喷洒百菌清、苯菌灵等药物;后期时喷洒50%托布津500倍液等来阻止病情发展[14]。

3.5.3 霜霉病防治

全国各种植地区均有霜霉病发生,叶片会受到为害。预防方法是在春季种植绿花菜时,喷洒除草剂后将地膜铺好,耕地前先对田园进行清洁,保证密植合理,提升土壤温度,以保证植株能够健康生长。喷洒磷酸钙浸液加1%尿素,连续喷施10 d,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之后再喷洒农地乐1 000倍液+多菌灵500倍液,保证防治效果。

3.5.4 虫害防治

绿花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这些虫子以绿花菜的叶片为食,而且喜好聚集在叶片对叶肉组织啃食,滋生虫害会对植株光合作用造成影响,从而使绿花菜枯萎。预防方法是消毒和处理种子与土壤,要采取农业和化学预防措施,可喷洒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等来防治虫害。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减少虫源,虫害如果暴发需及时使用杀虫剂,配合使用2~3次,并加入有机硅以提高药效。

3.6 绿花菜采收和贮藏

绿花菜花球长大之后,颜色会呈深绿色,花球结实而球面稍凸,花蕾尚未全部开放时为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需注意将10 cm的嫩茎一起收割。如果需要采收侧球,要适当提早采收顶球。侧球要一次采收,一般在采收完主茎顶花之后,预留茬田追加使用20 kg/667 m2尿素。若长时间不掖芽就会长出侧球。该方法春节、秋季都可使用。

绿花菜的采收时间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要选择最佳时机采收,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质量。分析实际情况发现,绿花菜的花球长到12~15 cm时,其小花蕾并没有全部松开,花球紧实力没有破损,色泽较为鲜艳,此时为采收的最佳时间。如果是反季种植绿花菜,因为此时气温高,采收时需尽量适时延长采收期。在上述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分配采收或者分期采收,尽量控制好采收时间,最佳时间段为9:00前或者当天16:00后,这样就能有效保持绿花菜新鲜度。

采收绿花菜时,要保证所采收的绿花菜都要带4~5片叶子,可以提高其品质,然后要保证运输和加工冷藏工作及时,以保证绿花菜质量。在冬季气温、地温度低的情况下,绿花菜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可通过大棚等措施为其进行保温。若采收期延迟,条件允许则尽可能延迟到元旦、春节时采收[15]。

4 结束语

绿花菜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疾病,其预防疾病的功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随着人们对绿花菜喜爱程度的加深,对其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绿花菜高产栽培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从选择绿花菜品种到栽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要求种植者科学合理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丰家立.绿花菜的栽培与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20,43(11):1-5.

[2]车振华.青花菜秋季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20,10(20):11-15.

[3]薛丽华,国庆.青花菜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知识,2021,5(12):3-5.

[4]赵国庆.青花菜栽培关键技术[J].农业知识,2021,3(9):2-5.

[5]周洁萍.西兰花高产栽培技术[J].食品界,2021,10(7):1-5.

[6]朱昆明.秋季西兰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家致富顾问,2020,2(4):1-5.

[7]程国峰.西兰花规模化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20,5(13):2-5.

[8]王瑞科.有机西兰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家致富顾问,2020,10(18):1-4.

[9]朱景嵩.西兰花高产栽培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0,5(11):2-4.

[10]李晓萍.西兰花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20,10(31):1-6.

[11]梁彦.刍议无公害西兰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21,44(4):2-4.

[12]邓春阁.大棚西兰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8):2-3.

[13]雷生花.西兰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探究[J].农家致富顾问,2020,6(14):1-8.

[14]郭喜玲.西兰花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吉林蔬菜,2020,5(2):1-3.

[15]张新岭,李武高,盧钦灿,等.西兰花大苗露地越冬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20,10(18):4-10.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