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价改革促进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度调研报告

2022-05-05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美育调研改革

李 萍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李丽娟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教研室

教育评价不仅仅关系到中考,其牵涉范围极广,影响极大,意义极深远。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自21 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山西的评价改革始终与课程改革同向而行,特别是中考命题改革,始终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命题环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仅命制了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优质试题,还逐渐形成了“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使中考命题在服务立德树人、助推教学发展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时至今日,站在“十四五”规划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怎样基于本省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方案》,在中考命题改革等评价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促进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山西省义务教育学科专家团队以发现真问题、聚焦新举措为目的,以山西省11个地市的初中学校为样本,针对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展开大规模调研,发放并收回教师、学生、家长各类有效问卷198506 份,获取大量反馈信息,形成了这份关于落实《方案》的深度调研报告。

《方案》包括导语、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四个板块。其中的“重点任务”依次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要义是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要义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要义是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要义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要义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本调研报告围绕“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两个话题,研读统计数据,审视现实基础,提出落实建议。

一、调研对象和样本分布

本次调研以山西省11 个地市为范围,调研对象包括三类人群:初中三个年级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合计13610 人;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合计93528 人;初中学生的家长,合计91368人。

指定的调研地区共20 个,包括4 个地级市和16 个县(区),所选择的学校兼顾各个层面,包括城市、县、乡不同地域,公办、民办不同机制,大校、小校不同规模以及优质学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等不同类型,确保样本的多样性。

(一)教师群体的整体情况

1.教师群体的地域分布

表1

本次调研的教师样本来自不同地区,具体分布如上表:来自城市的有4547 人,占比为33.41%;来自县城的有5454 人,占比为40.07%;来自农村的有3609 人,占比为26.52%。其中有省会城区,也有较为偏远的山区;有全省经济十强县,也有经济欠发达的县城;有常住人口最多的洪洞县,也有人口最少的永和县。抽样地区的多样性保证了调研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教师群体的教龄分布

表2

本次调研的教师样本覆盖教龄的不同时段,其中6~10 年教龄的教师人数最少,有1521 人,占比为11.18%;20 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比为48.86%。

3.教师群体的学科分布

表3

本次调研的教师样本涉及初中阶段所有文化课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最多,分别是2493人、2377人、2081人,占比分别是18.32%、17.47%、15.29%;信息技术教师最少,284 人,占调研教师总数的2.09%;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人数大致相当;化学学科教师约占物理学科教师的一半。整体比例与初中学校教师的实际比例吻合。

4.教师群体的任教年级分布

表4

本次调研的教师样本涉及初中三个年级,其中七八年级任课教师人数基本相同,合占63.1%;九年级教师人数略多,占36.9%,符合通常学校九年级教师人数略多的实际情况,也契合本次调研的目标指向:了解中考命题改革引领下的教育教学状况。

(二)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

1.学生群体的地域分布

图1

本次调研的学生样本覆盖不同地区,具体分布如上表:其中来自城市的有30171人,占比为32.26%;来自县城的有21579 人,占比为23.07%;来自农村的有41778人,占比为44.67%。和教师样本一样,学生样本来源地区不同,学校也各异,既有省级优质学校、课改先进学校,也有普通初级中学和农村学校,尽可能涵盖不同类型的学校。

2.学生群体的年级分布

表5

本次调研的学生样本涉及初中三个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占比分别为35.46%、33.88% 和30.66%,基本相当。

(三)家长群体的整体情况

表6

图2

本次调研的家长均为初中生家长,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覆盖,且三个年级比例基本相当。样本来自不同地区,其中城市的有30797人,占比为33.71%;来自县城的有22205 人,占比为24.3%;来自农村的有38366人,占比为41.99%。和教师、学生样本一样,家长样本来自各类地区。此外,91368 名家长中,有9646 名为私立学校的家长,占家长总数的10.56%。抽取样本的多样性保证了调研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改革教师评价的现实基础和落实建议

改革教师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一环。《方案》明确将改革教师评价列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对于教师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专业领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

图3

良好师德师风的根本体现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从“学校是否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调研结果来看,13610 名教师中,有9568 名教师认为学校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标准,占比70.3%;其余4042名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只关注教师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以学生为中心”仅仅停留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纸面上,这部分人合计占比29.7%。

由此可见,简单地用学生的考分评价教师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有不小的“市场”,这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师评价中的顽症痼疾。评价“目中无人”,必然会导致教师忽视立德树人,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以切实纠正。

《方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意在坚决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建议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完善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以此作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惩戒师德失范行为的有力举措。

(二)探索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是《方案》改进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导向。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实绩,就是认真履行好教育教学职责,为此,《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第一,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育要回归到原点,就必须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理念必须付诸行动。第二,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研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发展每名学生的优势潜能。第三,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师专业成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那么,落实此项制度的现实基础如何呢?请看下面来自13610名初中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

表7

表8

研读数据可以发现,在我省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有如下基础:其一,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建立教学述评制度可以从记录学生成长的动态性、重视学生表现的日常性、注重对学生未来学习做出引领、注重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进行,特别是超过80%的教师认可述评制度,这意味着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这些认识都非常可贵。其二,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调研发现,目前能做到对所带班级的每名学生进行全方位述评的教师占比为62.47%;另有29.07%的偶尔会有,并且评价时会适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基本没有学业述评,只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仅占8.46%。这组数据表明:尽管以往没有将“述评”作为规定动作进行统一要求,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发地采取了这一基于学生、行之有效的做法,其适用范围很广泛,这为接下来建立并完善述评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师的实践往往源于直觉,止步于较为粗浅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传承,未能站在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上认识述评制度的深刻内涵,因此,还需要加强培训,统一思想。其实,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教学要基于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案》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范式,正是要突出评价目的的育人性,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科学判断学生学业状态。学生的学业状态要关注学生学业过程的评价,不能把知识、技能方面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业状态评价还要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综合表现的评价,这些在学业状态评价领域的追求,与“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体系不谋而合。

具体到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教学述评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师范类高校都要把教师教学述评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教学述评制度的支持系统。其二,要在吸纳传统评价长处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的根本性变革,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全面述评,注重对学生未来学习作出引领,坚持“评价即教育”的观念,把评价作为一种育人方式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其三,加强过程性管理。述评活动可以分为述评前收集信息、研判学情、述评学情、述评后落实指导意见等环节,每个环节不可偏废,特别是要避免只有评价没有落实、改进。

此外,调研中也发现教师对建立述评制度的一些顾虑,如下表。

表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仅有31.89%的教师完全赞成学校将“教学述评”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内容,认为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师德师风;但超过半数的教师呼吁要适可而止,不能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更有12.2%的教师明确表态“不赞同”,认为这将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且与师德师风无关。从这组数据可以读出老师的担忧,担心矫枉过正、形式主义,增加无谓的负担。这些担忧都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时要提高警惕、及早避免的,因为归根结底,包括述评制度在内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尊重教师、发展教师,使教师在公平、科学的评价中受到激励、鞭策,积极向上、身心愉悦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改革学生评价的现实基础和落实建议

《方案》要求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从中可以看到,《方案》强力纠正以前各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的错误观点,致力于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表10

表11

以上两组数据分别来自93531名初中学生和91368名初中生的家长。58.74%的学生反映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有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21.8%的学生反映学校偶尔会有过程性的评价,有成长档案袋记录;只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仅占19.45%,这一比例尽管距离我们所期待的全面摒弃“唯分数”现象还有一定距离,但至少表明在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在全面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理念的熏陶感染下,绝大多数初中学校已经有了多元评价的意识,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从家长问卷结果来看,超过80%的家长首先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超50%的家长希望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水平进行评价时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将考试成绩视为唯一标准的仅有14.73%。可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既是学校的追求,也是广大家长的期盼。

建议在具体落实中注重措施的可操作性。首先要统一思想,学校、家庭、社会要深刻认识到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会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活力;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提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实施路径,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此外,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打破学生分数高就是老师水平高、学校办学质量高的思维定式,发现并推广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范式,树立一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好老师、好学校,营造良好氛围,以典型引路,扎实推进学生评价改革。

(二)改进美育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美育是涵育人的心灵,构成人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与素养的教育形式和心理基础,在“五育”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论述,都可以看出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更是我国教育评价领域改革的重点。

本次调研围绕“将美育课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面向初中教师、初中学生、初中学生家长发放问卷,统计结果依次如下:

表12

表13

表14

统计结果表明,对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纳入中考评价体系,教师、学生、家长均在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且支持率大致相当,其中家长的赞同比例最高,“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的比例合计82.13%,学生的赞同比例次之,“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的比例合计80.44%,教师中“非常赞同”和“基本赞同”的比例合计77.37%。有教师在问卷的主观题答卷部分中专门谈道:“音体美考试赞成,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音体美被占课的现象。”有少数人则表示反对,所占比例均在8%以下,“不赞同”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有所顾虑,如有农村学校的教师表示:“将音乐、美术考试纳入中考成绩,对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乡镇影响很大。不少孩子小学六年的音乐课为零,到了初中一周一节音乐课,虽有教材却不知从何学起,从何教起。”这些声音反映出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确实需要加强,但不是到了中学,面临中考才紧急“应试”,而要真正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伴随美育。

此外,美育作为一种集感知性、获得性和内生性于一身的隐性教育,其教育效果难以像其他知识型或实践型知识教育那样可以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鉴于美育对于人的涵育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衡量美育效果或成效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如果以考查识记性知识或给作品打分等形式进行测评,的确有“增负”的隐忧,这就需要在考查方式、测量手段上慎重选择。

关于“计分办法”,本次调研也征求了初中教师、初中学生家长的看法,统计结果依次如下:

表15

表16

不约而同地,教师和学生家长认可度最高的做法均为“把过程性记录和操作性考试成绩相结合纳入”,认可度最低的是“按过程性记录分等级纳入”。在后期走访中了解到,认可度低的主要原因出自对公平性、科学性的考量。

关于“考试方式”,本次调研征求了初中学生的意愿,统计结果如下:

表17

93529 名初中生中,赞成实行操作性考试的人数最多,共45724人,占比为48.89%;赞成进行抽查评价的人数最少,共12969人,占比为13.87%,可见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现场实操性评定。此项调研结果提醒我们,推进美育评价改革,需要充分考虑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基于美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开展测评,消解当前美育评价的障碍与缺憾。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而非“以考代评”。我们对于美育评价的内涵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学业成绩的考核,而是要在美育评价中彰显其与“五育”的有机联系,在美育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彰显其面向全体的普惠性和广泛性,不断推进评价改革。

第二,跨学科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中考纸笔测试,也适用于美育评价,要在美育评价中破除学科思维定式。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不仅是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育。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注重“五育”并举、相互融合,构建“大美育”的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校美育的社会性。

总之,新时代教育评价是教育目的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教育评价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基于各地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而在落实的进程中,聆听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类群体的声音至关重要。

如前所述,山西省以“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为标志的中考命题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以及如何实现全省评价改革的全方位联通共进,促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机制,提升中国教育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使命。

猜你喜欢

美育调研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改革之路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改革备忘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改革创新(二)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