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治疗方案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
2022-05-05张军辉
张军辉
(新密市中医院,河南 新密 45237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影响儿童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临床统计显示,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1]。玻璃体内注射、激光疗法是临床主流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早期激光治疗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不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导致部分患儿需要进行多次手术,增加患儿痛苦,加重经济支出[2]。雷珠单抗为近年来应用的抗血管新生代表药物,其在成人视网膜病变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相关因子表达,抑制视网膜纤维化[3],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ROP中亦取得一定疗效[4]。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对比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与激光治疗在ROP中的应用效果,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可行性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120眼)ROP患儿分为观察组32例(59眼)与对照组32例(61眼)。对照组中男患儿15例(29眼),女患儿17例(32眼);孕周31~36岁,平均(33.25±2.43)岁;新生儿Apger评分8~10分,平均(8.99±0.52)分;病变区域:Ⅰ区14例(27眼),Ⅱ区18例(34眼)。观察组:男16例(31眼),女16例(28眼);孕周31~36岁,平均(33.34±2.21岁);新生儿Apger评分:8~10分,平均(8.76±0.63)分;病变区域:Ⅰ区16例(29眼),Ⅱ区16例(30眼)。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专业眼底检查确诊为ROP,病变区域为Ⅰ区和Ⅱ区;②单活胎;③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或合并其他遗传、代谢疾病患儿;②失访患儿;③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儿。
1.3 治疗方法:术前所有患儿由同组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眼底检查,确定病变区域,对其进行抗生素滴眼治疗3d。
1.3.1 对照组:患儿给予激光治疗:在暗室内采用I-ris激光机对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光凝治疗,使用巩膜压迫器对远周边的视网膜区域进行光凝治疗。其中激光起始能量为100mW,逐渐将光斑增加为灰白色,曝光时间为0.4s,第1次光凝术后2周内病情进展或病变区域遗漏患儿需再次进行治疗。
1.3.2 观察组:患儿采用雷珠单抗(瑞士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10mg/mL;S20110085)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散瞳麻醉后,对患儿眼部周围进行常规消毒,铺消毒巾,从睫状体扁平处进针至玻璃体后缓慢注射雷珠单抗0.25mg,注射完毕后使用消毒棉轻按压进针处约5min,涂抹抗生素眼膏,进行无菌包扎。治疗完毕后两组患儿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每周进行电话回访。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有效:病变症状消失,增生血管消退,视网膜扩张,迂曲好转,出血减少;无效:病变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管迂曲加重[5]。
1.5 观察指标: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FFA):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采用相同仪器对患儿进行检测,观察其FFA表现。②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等并发症(视网膜结构不良、玻璃体积血、纤维血管增殖)发生情况。③于治疗前(T0)、治疗后1个月(T1)、治疗后3个月(T2)分别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样,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经ELISA检测两组患儿血管内皮素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谷氨酸(GLU)水平,检验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正态分部的连续性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4.92%(5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1%(51/61)(χ2=3.971,P=0.046)。
2.2 两组患儿FFA表现比较:观察组患儿新生血管消退率及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好转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视网膜纤维增生率交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FFA表现比较 [n(%)]
2.3 两组患儿血清相关因子比较:T0、T1、T2时两组患儿VEGF、GLU、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两组患儿VEGF、GLU水平较T0时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IGF-1水平较T0时显著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清相关因子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血清相关因子比较(±s)
注:与同组T0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T1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T2时比较,¥P<0.05
组别 患眼 时间 VEGF(ng/L) GLU(mmol/L)IGF-1(ng/mL)观察组 59 T0 392.53±56.64 111.23±32.14 19.65±10.31 T1 257.32±22.14*▲ 87.15±15.64*▲30.14±9.52*▲T2 131.45±10.14*¥ 71.42±8.56*¥ 42.65±10.89*¥对照组 61 T0 398.55±5792 110.45±30.78 20.22±11.03 T1 283.65±20.07* 95.42±14.38*26.53±8.91*T2 162.53±9.59* 89.65±10.73*33.52±9.87*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χ2=4.611,P=0.03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ROP是导致小儿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低体质量早产儿,若不及时治疗将对患儿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影响其生活质量[6]。激光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但该疗法可能造成视网膜破坏,导致视野缺失,临床发现,虽然部分患儿早期即进行激光治疗,但仍未有效控制病情,预后不良[7]。因此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重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说明观察组治疗ROP效果显著。FFA检查亦显示,观察组患儿新生血管消退率及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好转率均高于对照,视网膜纤维增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ROP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原因猜测可能由于雷珠单抗可靶向作用于VEGF,阻止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同时还能确保视网膜解剖组织不被破坏。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仅需局部麻醉即可,对视网膜结构不会造成破坏,仅有较小的损伤,且对视网膜无血管区域血管化不会造成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及新生血管形成是引起ROP发病的主要机制。VEGF是重要的氧调节因子,其在血管增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其水平的高低与ROP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8]。IGF-1是一种多肽蛋白物质,与胰岛素类似,可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关研究指出,低水平的IGF-1是导致ROP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其水平越低,ROP病情越严重。GLU为一种酸性氨基酸,在机体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9]。近年来,GLU兴奋毒性机制亦是学者研究热门课题之一,研究指出,血清GLU水平的高低于ROP的发生呈正相关,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T1、T2时,观察组患儿VEGF、GLU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G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可通过调节血清VEGF、GLU、IGF-1水平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发挥其临床作用。
综上所述,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ROP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可调节患儿血清VEGF、GLU、IGF-1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