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05

辽宁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命科学蚂蚁种子

蔡 玲

(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而生命科学的内容贯穿1~6年级整个学习周期,是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生命科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动手实验、小组探究等学习手段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让学生从小关注生命科学,热爱生命世界。

“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贴近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来了解生命,但是有时因条件的限制,又很难到大自然中探索奥秘。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这一单元为例,教师仅讲解书本中的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又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观察动植物,由于空间有限,学生很难找到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那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完成“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任务?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如何开展“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提出了四点策略。

一、走进自然,从大自然中认识生命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里有很多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当学生因看到一粒种子的发芽、开花而兴奋,因观察“蚂蚁搬家”而着迷时,教师及时、有效的引领会让学生在感叹生命神奇的同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很难通过几张图片、几段文字进行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进自然,从自然中认识生命。比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蚂蚁等土壤里的小动物,来了解关于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等生命方面的知识。在认识生命特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观察和记录,为了不给学生设限,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进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观察记录表(如表1)。

表1 我的观察记录

通过对观察记录表的有效利用,学生可以加深对观察到的动植物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例,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生命。在教学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生命,把观察到的生物特征记录下来,将发现的生物之间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学生以观察大自然为基础,结合观察记录,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的重要知识点。

再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校园里的植物”为例,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做好引导工作,提出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准备观察植物的哪些方面?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观察植物?这样,学生在观察活动前进行了思考,知道自己要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带着任务去观察,可以使观察方向更准确,观察活动开展得更高效。

同样,教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来完成。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特点,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观察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画图、列表等方式记录下来。这样,认真观察的学生就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又可以用问题作引领,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加深对生命的认识。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认识生命,发现生命的奥妙,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二、动手实验,从实验中了解生命

科学课堂上,动手实验是一种非常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实验教学能让学生手脑并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命科学”领域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了解生命。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鱼类”,介绍的是与鱼类相关的知识。小学生对鱼类有一定的了解,对鱼类的外形特征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但对鱼腮、鱼鳍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本节课实验环节可如下设计。

【环节一】探究鱼鳃的作用

师:请你猜测一下鱼类是如何呼吸的?你想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鱼的呼吸方式?(提出实验要求,展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动手实验,边观察,边记录)

师: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红色液体由口进入,经过鳃后流出来。

师:(出示鱼鳃实物或图片)请你来说说,鱼鳃是什么样子的?

生:鱼鳃很红,有很多细细的鱼鳃丝,鱼鳃丝有大量的微血管,在水流经过的时候会完成气体交换,从而获得氧气。

师生总结:水流由口进入,经过鳃后流出的过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环节二】探究鱼鳍的作用

师:鱼类是如何游动的?鱼鳍在鱼类游动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鱼的游动过程,思考鱼鳍的作用)

师生总结:鱼类通过鱼鳍的相互配合,让鱼类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鱼鳍的主要作用包括掌握方向、产生动力、平衡身体等。

本节课开展了两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鱼呼吸时红色液体的流动方向,了解液体是如何进入鱼体内、又是如何从体内流出的,结合鱼鳃构造特征,通过分析知道鱼类是如何呼吸的。教师再让学生观察鱼的游动过程,了解鱼鳍在鱼游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节课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清晰地知道:鱼类是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时间更长久。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用种子繁殖”时,由于种子在生活中很常见,如黄豆、花生等都属于植物的种子,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区分种子,但对于种子内部结构特征了解得并不多,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本节课实验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了解解剖

师:小小的一粒种子却可以发展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真神奇啊!这种神奇的力量其实就孕育在种子的内部,大家想看一看种子的内部结构吗?要想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需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解剖种子。怎样解剖呢?(讲解解剖方法)

师:同学们觉得解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注意事项,提出要求:1.用力要小,动作要慢;2.镊子的尖端不对人,以免伤到人;3.解剖结束后,保持桌面整洁;4.观察并画出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各部位的作用。)

【环节二】解剖蚕豆种子

(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介绍胚根、胚芽、子叶以及它们的作用。种皮:保护种子。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本课通过简单的解剖实验,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种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了解了不同结构的作用,对种子有了进一步认识。

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动手实验,对通过动手实验掌握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关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快乐,了解生命的神奇,让生命科学课程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发现生命的奥秘,增强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感受生命

教师讲授“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时,有些内容受到实验器材、地理环境、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学生无法通过走进自然或做实验来学习。此时,教师合理地使用网络上一些优质视频,把课堂引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去,为学生模拟出亲临现场的感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养蚂蚁”一课,在讲解蚂蚁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来观察蚂蚁的外型特征,大致了解蚂蚁的饮食习惯。当然,想要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日常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养蚂蚁,观察蚂蚁的行为习惯。但是,二年级的学生耐心有限,教师让学生短期饲养、观察蚂蚁较容易实现,但让学生对蚂蚁进行长期观察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允许饲养蚂蚁,或者有些学生因饲养方式不当,会导致蚂蚁生病、死亡。这时,就可以借助视频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教师通过在总结课上播放蚂蚁在土壤中的日常生活视频,既可以让没有饲养蚂蚁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又可以让亲自饲养蚂蚁的学生对已观察到的现象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对未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补充。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可以让全体学生走近蚂蚁,感受生命。

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动物的繁殖”,由于学生对动物的整个繁殖过程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对动物的繁殖进行系统介绍。在讲授动物繁殖相关知识时,仅凭教师的讲解,课堂比较枯燥,学生也比较难以理解。若是教师在授课时配合使用人类的胎儿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视频,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于动物的繁殖过程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还能亲眼感受生命的神奇,理解母亲的不易,懂得感恩父母。

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动物种类多样性、动物的适应能力、生活中难以见到或已经灭绝的生物等丰富、抽象的知识时,也可以借助视频资源进行介绍。通过播放视频,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动物适应能力的强大、生命的神奇等。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观看视频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从视频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生命。

四、搜集资料,从资料中理解生命

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对于某些问题,仅凭教师讲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珍爱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时,有些学生就很难理解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时自主搜集资料就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搜集科学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也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时,怎样做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与消化有关的资料。如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有哪些?食物怎样在人体内“旅行”?饮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来保证身体健康?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不仅能知道食物在人体内如何被消化吸收、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消化器官等课本知识,还可以收获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宽知识面。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来进行学习: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身边的动物种类为什么会减少?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知道以前野生动物的丰富程度、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的原因,还能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意识到人和动物之间应该和平相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从资料中发现生命的奥秘。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具有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关注学科内外联系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能力、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上述四种策略中进行合理选择,让科学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生命科学蚂蚁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生命科学教育实践探究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