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2022-05-05王镇
王 镇
(庄河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
“双减”政策出台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换成“培养学习者”的角色,为学生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倾听者,不愿举手主动回答问题。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为明显,学生并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当课堂的“配角”。其实,每一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肯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羞于表现自己,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探寻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缺乏直观性教学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结合作品进行语言描述,缺乏直观性教学。语言表述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放弃一些抽象的、较复杂的知识点,缺乏深层次的精准剖析,降低了教学质量。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只能占用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缺少实践机会
教学中,有些教师未能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仍以讲解为主,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没有做到充分的引导,学生缺乏自主探寻机会,从而使课堂效率不高。
(三)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对实践性的理解只限于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掌握某种技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脱离生活实际。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若是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义
“双减”政策下,教师一方面要“减”,一方面还要更好地“增”。美术学科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以美育人、培根铸魂、健全人格、提升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势必较之前有所增加。教师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不要因课时量的增加而急功近利,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新的负担。
(一)有助于学生爱学善学
在“双减”政策下,美术教学在中学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教师应发挥美术学科的独特优势,提高学科知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表达,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学”的能力。由于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常会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情况,对此,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启发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精学善用
“精学”是提高实践效果的重要前提。要做到“精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备课中抓住重难点并能够精准突破,有助于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活学活用。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会学,更要善用。教师要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的热情,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提升综合素养,丰富“双减”后的课余生活。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一)制定导学案,促进学生主动实践
美术教学不应仅局限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上,教师还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身边的资源,建构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可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存在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之后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必要的准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多种学习资源主动建构,在过程中要适当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计划、更加顺利。导学题板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有了课前的导学题板,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还能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就能高效利用时间,把重点放在解答难点问题上。这种以“导”促“学”的方式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二)做好辅助工作,帮助学生高效预习
高效预习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关键。运用微课导学是实现翻转课堂、达到“先学后教”的重要的支撑点。一些抽象的知识往往由于语言文字表述的局限性,很难让教师深层次、直观地解读与剖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例如,利用计算机处理过的图片吸引学生,使演示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另外,教师可以把课程的部分内容提炼成一段简短的小视频,课前通过网络分享给学生,辅助学生直观高效地完成自学。微课的设计要做到“清晰为本,美观为优,效率为先”。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分析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课前导学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做好辅助工作。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也要融入传统演示教学法,这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时间和把握示范时机,能提高示范效率。比如,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进行自学,过程中存在疑问和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直观演示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在直观演示时要把握好度,要把更多的想象与创作空间留给学生。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其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课和写生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感受美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魅力。
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题的导入过程中,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带着目标学习并通过作业获得成就感。比如,在“服装设计”课上,学生可以为自己设计作品;在“手绘线条”课上,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绘画方法记录成长中与母亲相处的温馨瞬间。
(四)加强交流协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结合课前自学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可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对点的解答。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索和实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团队精神。
如在“生肖的联想”一课中,学生先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之后的小组合作中分享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学习获得的成果和实践中的想法;接着,教师通过讲解,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物演示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教师讲解制作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交流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
(五)开展实践探索,鼓励学生主动创新
以课堂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积累新的经验。这一思想与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协作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如在“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组内分工合作方式,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合作完成一条动态的、威武的龙。
教师应多设计能让学生动脑动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完成设计方案,开展组内分工合作。这节课,学生通过微课已初步掌握龙头、龙身、龙尾的制作难点。教师可结合微课(或课件、实物等),现场演示不同插接方式创造的不同形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材料的特性,根据材料的特点大胆尝试,在实践后掌握基本方法,从而发现和创造更有效的方法。
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发挥微课、实物教具的直观作用,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在探索与实践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