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 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2022-05-05何执渝李锦奇李爽
何执渝 李锦奇 李爽
[摘 要]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学、练、赛、评”是重要的促成抓手与落实环节。研究者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当前学校体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技术、体能、运用脱节;学习评价缺失,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没有学习评价体系;“教材三个一”在落实过程中不到位等。对此,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发展。
[关键词]“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当前,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目标割裂、课程内容脱节、课内外缺乏联动、评价指向单一等问题,严重阻碍学生运动能力、体育品格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价值和有效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的高质量发展。
一、体育教学现状
1.技术、体能、运用脱节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单元内的课时内容应按照“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进行构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上却出现了指导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唯动作、唯技术的旧教学观念依然存在[1]。同时,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将技术、体能、运用误认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对其理解较为浅显,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体能就是简单的耐力跑。实际上,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需要教师将技术、体能、运用高度整合,而对这三个维度的深度理解是高度整合的基础。
2.科学评价缺失
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或学生对学生或同伴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例如,单元评价是对教师与学生一段时间内教学和学习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其阶段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科学评价的实施十分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价体系依然缺失,教师对学生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且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高效学习,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也无法得到真正发挥。
3.“教材三个一”落实不到位
体育课程“教材三个一”最早由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提出,“教材三个一”的基本范式为:一个单一身体练习、一个组合练习、一个游戏或比赛。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动作练习是基础,组合练习要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巩固提高动作技术,再把所学的单一身体练习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通过游戏或比赛将技术、体能、运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2]。虽然“教材三个一”的概念提出已近10年,但从基层教师的实际运用和理解情况来看,该概念并没有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学、练、赛、评”一体化结构分析
根据《纲要》提出的标准,学、练、赛、评四个各自独立运作的环节可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整体。“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或引领下进行的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实现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从不会到会的基本路径[3]。“学”具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因素也有学生领悟能力的因素;“练”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练习,围绕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是学生对体育知識内化吸收的过程,可达成运动技能目标掌握;“赛”是指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比赛,包括单人的比赛、集体合作的比赛等,是学、练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也是检验体育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评”是指教师或学生对学生或同伴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内容方面包括体育运动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具体的“学、练、赛、评”一体化结构如图1所示。
三、“学、练、赛、评”的探索
1.学练结合,以生为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体育学科的特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能的健康发展。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更利于有效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发展。
(1)探索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探索学习是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化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生本位”论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只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而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依靠教师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探索性学习则强调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索与思考。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建主动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以小学水平一篮球原地运球的教学为例,传统型教师往往会先进行原地运球的示范,通过正面示范与侧面示范,及动作与手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原地运球的动作姿势。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技能,不能帮助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并体会探究学习的成就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积极探索。例如,通过向学生提问“怎么运球又稳又快”,引导学生用手背、拳头、手指、手掌等多种方式进行运球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和实践中体会哪一种方式运球又快又稳,最终发现适合自己的运球手型与动作(见表1)。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其在探究中提高对技能及运用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练结合,促进师生趣味互动
教练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练习相结合,同时增加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水平一中“连续跳跃”的动作方法时,其教学目标为:在多级跳、交替跳等连续跳跃中,能够进行垫步跳、侧跳、单双脚的连续跳跃动作,并在落地时做到屈膝缓冲,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由于该动作较为复杂,因此其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采用直观口令进行教学,但可以恰当地设计“密码闯关”游戏,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复杂动作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击鼓来设计跳跃,不同的鼓音代表不同的跳跃方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密码进行破解,让学生明白不同鼓音对应的跳跃,如长鼓音代表单脚跳,敲击鼓侧边则代表双脚跳。然后根据鼓声进行尝试,在单次的敲击完成后,进行连续的组合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反应力,通过鼓声增加师生的互动,如表2所示。
(3)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竞赛为主。但是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竞赛,还应注重摸清学情,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运动水平、情感态度等,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个人访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不同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过程中,对不同组合变换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同项目的组合分为以下五大类。一是水平同质组,即将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通过此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竞争动力,从而激发学生潜能,提升运动表现;二是能力差异组,如在跑的竞赛中,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设置不同距离但同时起跑。这种方式能够给予能力较弱的学生紧迫感,使跑步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追赶的动力,促进双方更好地提升;三是领雁核心组,如在跑类练习中,可通过设置“领雁”,使团内组内成员在领跑同学的带领下共同进步,提高团队综合实力;四是首尾配对组,如在球类教学中可以让篮球技能最强的学生和篮球技能最弱的进行配对组合,既可以巩固技能较强学生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又可以帮助技能较弱学生习得技巧,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五是自由搭配组,即让关系较好的学生自由结组,通过友伴教学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卡片的作用。通过图文并茂的卡片,帮助学生生动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技术动作。如在广播体操的教学中,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组。将卡片發给组长,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小组学习。对小组的完成度进行相互考评。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4)学练结合,综合实践
《纲要》指出,单元计划要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遵循“教材三个一”的原则,即包含单一的身体练习、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以此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从而减少单项技术的单纯机械重复练习[4]。如在水平二篮球教学对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单一的身体练习为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与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组合练习包括原地运球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组合;游戏与比赛内容为迎面双手胸前传接球。实施 “教材三个一”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实现运动技能、体能练习、技术运用“三合一”协调发展与有机结合,还可以改变原有的教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只会单一动作技术而不会运用和比赛的窘状,实践 “学运动技术、练专项体能、赛灵活运用、评体技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学习到发展运动能力的转变。
2.以赛促学,激发兴趣
体育教学注重动作技能的反复性,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完成“泛化—分化—自动化”的学习过程。但反复的技术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树立竞争意识,并通过比赛提升运动技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提升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改进体育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1)把握时机,营造气氛
从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上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包括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三个阶段。因此,教学过程应做到先学后赛,而不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渗入比赛。如在教学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时,在学习的初期就介入比赛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运球的触球部位和击球点,而且会因过于追求比赛的名次而产生错误动作。因此,教师要对比赛的时机进行合理的把控,要让学生在基本掌握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比赛。如此,才能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减少错误动作的发生。
(2)创新形式,提高兴趣
比赛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趣味性是比赛最重要的特点。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寓教于乐。如在教水平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原地转法练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反方向的动作,即当教师说向左转时,学生需要向右转,转错的学生就要蹲下淘汰。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力争不被淘汰。比起枯燥无味的原地转发练习,通过多种竞赛的形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表3为部分创新形式比赛的说明。
(3)明确目的,强健身心
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在比赛的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比赛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设置不同的比赛内容和形式。在小学阶段,主要的体育项目有体操、田径、球类与跳绳等。如在设计体操类项目的比赛时,应当重点考虑动作的质量和完成度;在设计田径类项目的比赛时,应考虑时间和距离;在设计球类项目的比赛设计时,应考虑动作的质量和协调性;在设计跳绳项目比赛时,应考虑单位时间内的个数(见表4)。只有在明确比赛目的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发展。
3.以评导练,完善技术
评价是指对学生成就证据的收集和根据这些证据对学生进度的推断,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基于人的主观介入的精神活动过程,同样是人的意识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映,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过程。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包括课时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师在评价前应明晰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5]。如可以将学生的课堂常规、能力指向、学校效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级指标。其中,课堂常规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出勤情况、课堂参与、整理器材;能力指向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学校效果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通过具体细化过程性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运用。
四、成效与建议
在“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教师依据“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课时内容已成为开展体育教学的常态。总的来说,通过改变单一技术动作的“学”,学生主动探索在多变的情境中运动技术,掌握基本的動作要领;通过“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通过“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且运动技能和体能获得显著提高。通过“评”,教师的多元化评价得以落实,学生的课堂表现均得到了认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以及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充分理解“学、练、赛、评”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厘清“学、练、赛”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晰“评”统领“学、练、赛”的作用;二是在以赛代练的过程中,明白哪些内容可以赛,哪些内容不能赛,同时创新比赛形式,提高比赛质量;三是在课前设立评价标准体系,关注学生各阶段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29-30.
[2]余立峰.“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在路上[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64-66.
[3]蔡景台.“学、练、赛、评”一体化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以《篮球: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练习方法1》一课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1-32.
[4]石峻.教材“三个一”要求下“学、练、赛(评)”一致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2-33.
[5]王德刚.“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34-35.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