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优化:落实“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教育生态回归
2022-05-05张学梅
张学梅,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初中部高级教师,教务处副主任。曾获辽宁省优秀教师、百优十佳班主任,锦州市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评市校级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主持省级课题两项。作为副主编出版著作一部,在省级以上教育类专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摘 要]探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数学为例,运用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学科渗透、作业管理的不足提出“四个优化”。“四个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能力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实现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初中数学教育回归正常生态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双减”政策;差异化公平;分层教学;数学品德化;作业管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围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了全链条的部署与规划,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工作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教育的主阵营,优化学校教育质量,是落实“双减”的重要手段。“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该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通过教学做到减负增效是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問题。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育与管理的实践与体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让教育慢慢回归到促进学生正常发展的认知规律的层面上来,回归到学校主阵营的教育节奏与轨道上来。
1. 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超前学习,导致教师陷入了“内卷”的漩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是去参加补课,而是参加超前学习培训,‘剧场效应’由此产生”[1]。这一现象严重扰乱了课堂的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例如,教师既要照顾大多数已经学过相关内容的学生的进度,又要照顾没学过的学生,大量的刷题也成为教育“内卷”下迫不得已的举措。“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努力改变机械训练、反复刷题的教育方法,认识到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扭转课外培训班超前学习的现状。
一是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积极探索的教学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促使其主动积极思考。通过设计一些教学“陷阱”,引导学生反向思考,使其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如此,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2]。
二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设问题环境,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让“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使得知识的呈现与接受方式具有一定的情境性”[3]。观察课堂实践发现,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教学质量,就需要提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恰当创设数字仿真的教学情景,营造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条件,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2. 班级内动态分层的教学方式
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实现教育公平是“双减”政策提出的目标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了解并遵循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个体间认知的差异性,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具体地说,即运用班级内动态分层教学方式达到强弱互补、各有所获的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差异化公平。
差异性公平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从班级内进行的动态分层更具有个体特征的针对性,符合个体和知识的动态性特征。初中班级内部动态分层是指在班级内部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形成个体间的相互促进模式,其动态性体现在阶段性的教学与管理效果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形成动态分层调节机制[4]。初中班级内部动态分层与管理方法依据学习能力进行动态纵向分层,依据自理与自律能力的动态横向分层,形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个体差异化结构布局。初中生面临中考压力,如何在数学学科的学习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公平性是差异性公平的重要体现,如何改变均质化教育分配模式下的个体接受知识的不平等现象,则是初中阶段差异性公平需要探讨的基础性问题。
总之,初中班级内部动态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依据的“差异性”分配,促进了个体平等,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与管理,体现了具有公平性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课程结构,开展自主选课模式
落实“双减”就是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培养能力型人才,让数学教育满足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求知愿望与兴趣爱好的需要,合理配置教学课例安排体系。
1.课程固定,课型灵活,相互促进
当前的教育体系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同一年龄的学生同时入学并进入同一个年级,就连学校的各项纪律也与工厂的管理制度类似[5]。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的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是固定的,这是班级集体授课制的一大特征。数学学科作为中考考试科目,既受到学生重视,同时也是较为难学的一个科目。不当的教学方法与任务也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背离。
采取多种课型交叉运用的方式,一方面便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多元性和多样性,使数学课不再枯燥。比如:讲授课与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可以创造出课堂学习的新方法;问题导学与趣味竞赛相结合,可以使数学辅导课更加丰富多彩;习题讲解与数学思维导图相结合,可以锻炼学生阅读能力与发散思维,使得讲评课趣味盎然等。这些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多种课例模式的交叉应用与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将知识与能力进行有机连接,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形成教育的正向引导,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为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课后服务对数学的补充力量
当前受多重现实因素制约,学校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问题突出,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需求[6]。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有效抑制校外学科类培训的作用。
一是课后服务助力学科类教育质量。学科类教育可以通过课后服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帮助其夯实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后服务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学科能力的拓展,开展因材施教。
二是课后服务助力身体素质培养与美育的开展。课后服务可以协调课程设置,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体育课程,让学生每天享有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同时,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艺术鉴赏、音乐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好的数学思维与品质需要艺术的熏陶与体能的支撑。这些都是对学好数学类支柱学科的必要补充与保障。
三是课后服务助力综合能力教育。利用课后服务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与动手能力的训练。“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要均衡发展,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与质量,可以利用课后服务设置内容丰富的拓展课程,如STEM課程、人工智能、跨学科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这些课程又能反哺基础学科类课程,如STEM课程中的技术、工程、数学内容可对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起到强烈的促进与催化作用等。
三、优化育人环境,
培养品德高尚的数学人才
品德培养伴随教育全过程,在落实“双减”中同样是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样对学好与应用好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过度的学习压力会使学生出现学校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将德育渗透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勤劳刻苦、阳光快乐等品格,成为新时代德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数学品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数学学科教育离不开德育的滋养与渗透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思想引领,进而引发了心理问题、意志薄弱、品性问题等一系列负面现象;此外,家长产生过多的教育焦虑,赋予培训机构和学校过多的期望,而忽视了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学习态度和世界观的影响。“双减”政策背景下,加强思想品德与人生观的培养与塑造,在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健康生活观念等,对传统的数学教育将起到良好的感召与奠基作用。
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具有爱国情怀与为国增光的著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的介绍,教师除了可以教给学生解题技巧、答题方法、学习策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引导其用所学知识走正路,实现建设祖国、强国复兴、建设家乡的志愿与理想,明确快乐、幸福、关心他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2.德育优化下的数学之路越走越有光亮
工具主义的教育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把学习狭隘地局限在课堂里的学科教学,轻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使教育困守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心理、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7]。新时代育人观认为,人才培育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环境和具体情形,即育人要从真实的生活环境出发,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通过营造德育教学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媒介作用,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与品德教育进行渗透与融汇,使得数学学科具有品格与方向。而这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与喜欢。
四、优化作业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作业结构
“双减”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超前学习造成的教学秩序混乱,导致部分教师通过留大量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不均衡带来的问题。作业量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落实减负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作业结构,通过作业布置做到精准练习,细致批改,针对性讲解。
1. 结构合理,精准布置作业
通过增加作业量提高学生成绩是一些初中教育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之一,表现为采用题海战术,进行反复训练。这种流水线、标准化的训练方法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重,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的负面结果。同时,有些学生作业完成效率高,有些学生作业完成效率则较低,仅仅依靠控制作业时间来完成减负的方法还有待商榷。因此,难易结构、科目结构、认知水平结构合理的作业量才更具有减负增效的作用。
一是创新作业形式。教师应注重作业的多元化、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作业形式,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记忆性作业、书面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研究性作业、项目性作业、总结性作业等。例如,错题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减少重复性作业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整理,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联系,跟进课堂教学进度,从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通过收集整理错题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是提倡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风格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已提倡了多年,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同样的作业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很快就能完成,甚至还达不到自己的训练目标,而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难度不适应,花费很长时间却仍无法顺利完成,达不到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应针对个体评价情况,布置基础性、巩固性、提高性、选做性作业。那么,如何分层?主导者(教师)与实施者(学生)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学习与完成任务的方式?现以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加减”(北师大版)为例,说明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必做题:教材第91页习题3.5第1题—4题。此部分题适用于所有学生,难度中等,基础类型,平均完成需要15~20分钟;
(2)选做题:教材 92 页 第 6 题。有一定难度,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不做硬性要求。
(3)探究题:若 x+y=4,z-y=-6,则 x+z 的值为多少?此题适合对数学有兴趣,能够钻研与深入思考的学生来尝试或解决,探究解题方法与思路,便于今后解决相似问题。不限制人数,自由选择。
三层中有必做,有自选,有挑战。根据课例不同,作业数量形式也有变化,包括数学论文、动手实践等,时间、类型亦各有要求。如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各自最近发展区有所收获。时间一长,教师巧布置,学生会选择,任务随学生个体差异而有不同选择形式,有趣亦有效。
2. 常规化与系统化的作业管理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关键靠管理。学校应建立作业监管制度,对作业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常规化的管理,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的同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批改要求[8]。
首先,在学科组层面着重检查教案设计中的作业设计部分,作业内容要紧密围绕课程总体目标、重点、难点,要具有巩固知识目标、延伸课堂、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
其次,做好科学统筹,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协调,系统化地进行作业设计。各个学科教研组联合进行作业设计,处理好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作业之间的协调关系,总体规划一学期每一阶段的作业结构与内容,定期协调每周的作业结构。合理的作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增效减负,保障学生睡眠时间。
最后,做好作业的监管机制,控制作业时间,检查作业的效果,宏观调整作业结构。可建立作业批改的监管机制,定期对作业的批改情况进行备案,每周对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总结不足,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作业的互评机制,学科组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协商,进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业布置与管理的新模式。
总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落实“双减”政策、纠正超前学习之偏风、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会不再是教育的目標与手段,会学、会科学地分配与管理,实现教育培养的个性化、针对性、多元化才是新时代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更符合新时代学生个体多样化成长的教育需要。要创新方法,科学管理,系统规划,才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营,让校园回归生态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倪闽景. 落实“双减”,该如何作为[J]. 上海教育科研,2021(9):1.
[2]张学梅.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17):92-93.
[3]王映学, 孙颖美. 试论知识之功能:生态心理学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3-8.
[4]张学梅. 初中班级内动态分层教学与管理方法探析——基于差异性公平的视角[J].教师,2021(26):7-8.
[5][7]王彬武.“双减”时代:告别教育工具主义[J].教育家,2021(34):23-25.
[6]马莹, 曾庆伟. 学校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及其制度突围[J]. 当代教育科学, 2018(11):60-64+79.
[8]吴琳 .五个“兼顾”:校长落实“双减” 工作的应有作为[J].教育视界,2021(25):30-32.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